回覆列表
  • 1 # 亂神虎

    秦昭襄王的確是太后親征41年,但並非絕對傀儡。只是共同理政罷了。

    宣太后之所以執政那麼多年。那是因為血的教訓啊。

    當初秦孝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羋八子和皇子贏稷被迫在燕國當人質。後來秦武王舉鼎突然死去,丞相樗裡疾和甘茂支援贏稷當秦王。

    但是呢,秦王族公子不同意,奪取王位導致同室操戈。最後贏稷在母親河舅舅魏冉的幫助下上位。

    血的教訓說明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在權利漩渦裡面都要置於死地,不可能手下留情。即使是血緣親人也不例外。

    所以羋太后堅決執政,用弟弟魏冉為丞相。和秦昭襄王一起親政。

    不過呢,久而久之,大家都說宣太后等外戚奪權。秦王是傀儡了。

    而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種權力的平衡。這個人就是範睢。

    範睢因為與主子大臣須賈不和,差點被打死。所以逃亡到秦國,來遊說秦王希望得到重用。

    範睢巧舌如簧,勸說當今天下只知道秦國權貴,不知道秦王。鼓勵秦昭襄王奪權親政。

    就這樣,秦王在其挑唆下,削減權貴權力,用範睢為權貴。開啟了秦國的新篇章。

    長平之戰也在此間開始。也正是秦昭襄王的獨斷專行,才使得令行禁止,全力支援白起打仗。不過,同樣也因為秦王的霸道獨裁逼死了白起。

    其是非功過,值得好好評說。

  • 2 # 饞嘴的小紫薯

    在秦國強大的路上,有一個人不可磨滅,這個人就是宣太后秦昭襄王的母親,在秦國曾經執政41年。那在這漫長的41年裡,作為兒子的秦昭襄王真的只是傀儡?

    秦昭襄王早年去燕國做過人質。在做人質期間,秦昭襄王處處忍讓,見人都給笑臉,誰也不敢得罪。只要是個人來府上做客,一律熱情招待,不敢有絲毫怠慢!沒辦法呀,誰叫他是人質呢!長此以往,秦惠文王就養成了一種謹慎和隱忍的性格,不到萬不得以,絕不和別人鬧翻!

    但就在這個時候,命運的轉機來了,已經繼位的秦武王竟然因為舉鼎而死,沒有留下子嗣,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從弟弟裡面選。

    可秦惠文王的王后仍不同意,秦昭襄王畢竟還是宣太后的兒子。後在宣太后的異父弟弟魏冉的幫助下,擊敗其他公子,順利登上王位,秦昭襄王當時18歲。

    秦昭王即位後,宣太后擔心主少國疑,兒子無法掌控朝局,於是垂簾聽政,先後冊封自己兩個弟弟、兩個兒子,史稱“四貴”,掌控各職能部門,穩定朝局。

    宣太后用實際行動教育自己的兒子,國家利益面前,什麼手段都可以用,不必拘泥於任何方式。秦昭王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學習為君之道,學習為政之道,學習用人之道。

    而後昭襄王開始管理國家,駕馭群臣,作為一個成年人,昭襄王也有自己的想法,在一些重要事情上,還是昭襄王做主。比如在繼位不久,是否要援助南韓,擊退楚國的事情上,宣太后因為楚國是自己的母國,一開始是不同意的。

    但在南韓第二次派來使者的時候,當時的左丞相甘茂認為必須要援助南韓,而昭襄王也認為他說的有理,說這個不用請示太后。立馬出兵救南韓。秦國大兵壓境,楚國迅速撤兵,就這樣南韓被救下來。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秦昭襄王是有決斷權利的,說明昭襄王不是傀儡。

    訴說完自己的痛苦,秦昭襄王就採取了行動,廢黜了宣太后,驅逐四貴離開秦國。自此,秦昭襄王獨攬大權,離開了襁褓裡的生活,自己當家做主人了!

  • 3 # 九州錚史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而其母宣太后實際掌權四十一年,但筆者以為,秦昭襄王並非傀儡皇帝,宣太后替兒子執政四十一年有當時秦國國情的客觀需要,也有這對母子的感情和個人性格特點的因素使然。

    1、首先說說彼時秦國國情的客觀需要。

    秦宣太后羋氏,外號羋八子,她是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始皇之高祖母,在秦惠文王晚年的時候,羋氏隨同其兒子嬴稷被貶至燕國為質。然而惠文王的接班人秦武王嬴蕩臨朝執政才四年(公元前307年),就發生了舉鼎而亡的駭人聽聞之事。因此事發生太過突然,訊息傳到秦國朝堂,一片驚愕和茫然無措,可以說秦人毫無心理準備,擺在秦國王室面前最當務之急的事莫過於抓緊選出一位合適的公子接替王位,畢竟國不可一日無主,否則內憂外患必然接蹤而至。

    於是乎,經過一番鬥爭,在秦王室重量級元老嬴疾和時任相國甘茂的精心策劃下,順利將遠在燕國為質的嬴稷迎接回來接任王位,從此後,嬴稷走上了歷史舞臺,史稱秦昭襄王。

    由於昭襄王繼位之初,一是尚未及冠,二是朝堂上下甚至國內百姓之間也是驚魂未定、紛亂不止,三是嬴稷母子長期遠離秦國在外為質,基本毫無根基可言。在這樣的客觀形勢下,為了秦國儘早擺脫“主少國疑”的上下紛亂,迅速穩定國勢大局,其母羋八子乘勢走上了權力的頂端,史稱宣太后。筆者認為,宣太后此時替兒子執政,大小事務一決於己,是當時秦國國情的客觀需要,是正確、理性、有利於國策延續的選擇,無可厚非。

    2、再來談談宣太后和昭襄王的母子之情。

    戰國期間,到他國為質其風險係數極高,很多在外為質的公子都是有去無回的,即便能回國那也是九死一生。如前文所述,早年羋八子因受排擠被迫陪同其子嬴稷前往燕國為質,可以說,這對母子在為質期間,經歷了很多苦難歲月,真是相依為命,羋氏對其子嬴稷那是愛護備至,一方面讓羋氏清晰的認識到權力在手才是對其母子身家性命的最好保證;另一方面也讓嬴稷養成了謹小慎微、隱忍求生的性格特點。

    因此,當母子兩一下子從王室底層瞬間登上權力巔峰的時候,其重視和珍惜的程度可以想象。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和嬴稷的安危(歷史證明:初登大寶,結局難料),也為了順利接班過渡,由羋氏自己執政掌權是最穩妥不過了。一定意義上,也是對母子之情在朝堂上的延續。宣太后執政期間,特別是中後期,對秦王嬴稷還是比較尊重的,凡遇事也都會與其知會和商討,一是鍛鍊他的理政能力,二是適度尊重秦王顏面。這一點上筆者以為,秦昭襄王在宣太后執政期間並非傀儡皇帝。

    3、最後來說說宣太后和昭襄王的個人性格特點。

    一是對於宣太后,歷代以來的史學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強權的女人,而且作風也有問題,是個水性楊花、無情無義的女人。但筆者認為,從史料記載事蹟來看,這位宣太后非等閒之輩,是威嚴與魅力並存,智商與情商雙高的人物,可以算得上比較優秀的政治家。一走上權力的巔峰,立刻顯示出了其非凡治國才能,對外打擊鄰國以振國威,對內則進行集權加強管控。在其掌權期間,不僅讓義渠王臣服其下以安秦國北部,更是讓齊、楚兩大強國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使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的老大,在彼時,其威勢與地位無人敢憾動。

    筆者以為,宣太后羋氏剛開始確實為了儘快穩定朝局並確保其母子迅速站穩腳跟才主動走上權力巔峰,這是初心,但到了後期,漸漸忘記了這一初心,開始戀權,不捨得也無法適應將最高權力交於他人,哪怕是自己苦心保護的親兒子,以至於昭襄王都登基41載了,都熬成了老王了還是不捨得放手,這一點確認讓人詬病。

    二是對於昭襄王,正如前文所述,燕國為質的苦難經歷以及長期在強勢老媽的保護傘下成長過程,讓嬴稷養成了謹小慎微、隱忍求生的性格特點,也有一定程度的懦弱特點。但筆者以為,這樣的性格特點也並非說明秦昭襄王是個純粹傀儡和無爭之君。其內心的苦悶和鬱結估計也只有他自己清楚。反倒是其能審時度勢、隱忍以待時機的理智值得人欽佩。宣太后獨攬朝政的時候,他心裡很明白,時機未到,自己的力量也不夠強大。直到後來遇到了逃難而來的魏中國人範睢,在他的嚴密謀劃下,才順利廢掉了宣太后,並將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巿等秦國四貴驅逐出秦國。一舉奪回秦國大權。此時已是他登上秦王寶座的第四十一個年頭了,年紀已近花甲,好在他身體夠好,活的夠久,在位五十五年,獨立執掌王權近十五載,終年74歲。才有其獨立執政期間,範睢的遠交近攻的鬆骨療效以及白起的長平一戰盡數活埋四十萬趙軍精銳的事蹟,對於後世其孫始皇帝的橫掃海內、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功不可沒。

    綜上所述,回答這個問題: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而其母宣太后實際掌權四十一年,但筆者以為,秦昭襄王並非傀儡皇帝,大有作為,宣太后替兒子執政四十一年有當時秦國國情的客觀需要,也有這對母子的感情和個人性格特點的因素使然。

  • 4 # 小楊品史

    秦昭襄王是一位極其聰明的人,以下幾件事可以證明秦昭襄王絕不是傀儡:

    秦昭襄王不是傀儡

    在宣太后的眼裡,秦昭襄王並不是自己最中意的兒子,在趙武靈王的干涉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協之策,但由此以為秦昭襄王是傀儡就大錯特錯了。

    一、黃段子外交事件

    秦昭襄王繼位不久,楚國攻打南韓,南韓向秦國求救。宣太后說了一段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黃段子,大意就是兩個字:不救。為什麼呢?因為出兵救南韓勞民傷財,對秦國不利。按理說,宣太后都大張旗鼓的反對出兵了,看最終結果呢?秦昭襄王在宰相甘茂的勸說下,最後出兵解圍。

    能夠決定軍國大事,秦昭襄王絕不是傀儡。

    二、魏冉四起四落

    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是四貴中能力、權力最大的一位,假若秦昭襄王是傀儡的話,他就會一直做秦國的相國,可事實顯然不是這樣。秦昭襄王前四十年裡,相國換過好多次,有的還是魏冉的政敵,魏冉也是四起四落。

    一個傀儡國君是不敢輕易動位高權重的相國的。秦昭襄王能把他提起來,也能把他罷黜好幾次,說明已經掌握了國家大權。

    三、乾淨利落的驅逐四貴

    魏冉等四貴前期為國家作了很多的貢獻,雖然也有不少出格的舉動,但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大錯,秦昭襄王也就不多計較。等魏冉率領國家軍隊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時候,秦昭襄王就不客氣了,乾淨利落的免去了他們的職位,收回權利。

    能收得回來權力的君王,就決不是什麼傀儡。

    為什麼秦昭襄王不收回權利

    秦昭襄王明明知道宣太后一派行事囂張跋扈,為什麼不早早地收回權利呢?

    一、秦昭襄王剛上位時勢單力薄

    我們知道,秦武王嬴蕩去世的時候,嬴稷還在遙遠的燕國做人質,就算是回來做了國君,自己的勢力還是很單薄的,沒有魏冉的雷霆行動,自己的君位根本坐不牢。

    秦昭襄王需要母親、舅舅們為自己清理反對者。

    二、母親的利益和自己一致

    宣太后一派插手朝政,說到底,目的也是為了秦國的強大,與自己的目的並不衝突。如果不放權給他們,也得放權給其他人,論能力、論忠誠度,當時的秦國還找不出比他們更合適的人選。

    三、魏冉是個非常得力的助手

    秦國自商鞅起,文臣武將眾多,但要論能力,我認為魏冉絕對能排到前三位。有如此能力、忠心的舅舅來輔佐自己,要是把他換了,用一些平庸之輩那才是真傻。

    事實上,秦昭襄王一再的提升、罷黜魏冉的相國,目的就是在找能力超過他的大臣來輔佐自己,可惜沒找到罷了。

    總結:秦昭襄王絕不是一個傀儡,前41年,看上去宣太后一派威風凜凜,實際上大權還掌握在他手裡;之所以重用他們,主要還是宣太后一派能力出眾,無可替代。

  • 5 # 不書公子

    個人認為,宣太后、魏冉雖然干涉國政,卻並未威脅到實際掌權者秦昭襄王贏稷的地位。相反,宣太后與弟弟魏冉,一邊竭力維護秦昭襄王權威;一邊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擁立之功:

    秦武王死後,秦惠文後聯合武王后及部分秦國王室子弟,支援秦惠文王另一個兒子嬴壯繼位。當時,贏稷尚遠在燕國為質子。此時,在秦國為將的魏冉為保障外甥順利繼承大統,四下活動,聯合了秦國宗室中地位舉足輕重的“智囊”樗裡疾,並獲得趙國與燕國的支援,贏稷得以回國繼位,並封樗裡疾為丞相,封魏冉為咸陽將軍。

    不肯善罷甘休的嬴壯一黨為消滅贏稷勢力,也擁護嬴壯繼位,稱為“季君”。“季君”雖勢力龐大,卻無可用之兵。因此,“季君之亂”歷經三年,最終被剿滅!

    秦昭襄王能順利繼位,母親羋八子與舅父魏冉居功至偉!

    二、計滅義渠:

    義渠是一支半耕半牧部族,東面與秦國接壤,秦國弱小時,經常遭到義渠部族的欺負。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大起來後,義渠雖遠非秦國對手,但經常利用秦國與中原各國大戰之機,襲擾秦國西北邊境,給秦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秦惠文王執政末期,曾調集重兵圍剿義渠。此役之後,義渠元氣大傷。秦昭襄王繼位後,義渠死灰復燃,宣太后為徹底滅掉義渠,主動示弱,委身於義渠王。在獲得義渠王的充分信任後,將義渠王誘殺,秦國軍隊趁機大舉進攻義渠,將攻取的義渠國土,設定為秦隴西、北地、上郡三郡。

    三、重用白起、鏖戰中原:

    白起在軍事上的輝煌成就,離不開魏冉的支援。而且魏冉本人,也是位出將入相式的全才,他曾與白起共同領兵攻打魏國,斬獲頗豐。

    從擁戴贏稷繼位,到秦、齊並立,鏖戰中原,魏冉與姐姐一起,為秦國的強大嘔心瀝血!難能可貴的是,魏冉雖經常借戰勝他國之機擴大自己的封地,卻自始至終沒有生出二心!

    所以,宣太后與魏冉雖左右朝政,但只能算是參政、干政,並非亂政。也許是姐弟二人光芒太過耀眼,才使他國只知太后、穰侯,不知秦王。後來,範睢來到秦國,向秦昭襄王進言清除外戚勢力。後來,秦昭襄王能輕易治罪、驅逐“四貴”,也側面反映出了秦昭襄王不是傀儡!

    宣太后與秦昭襄王的關係,類似於清代的孝莊太后與康熙帝:皇帝年幼,家中長者共同參謀執政方針舉措,為的是江山社稷穩定。不同的是,宣太后參政時間過長,影響了君王的專制統治,僅此而已!

  • 6 # 鬥轉方能星移

    首先,秦昭襄王並非傀儡,秦昭襄王繼承王位之前是燕國的人質,長期身處國外,秦昭襄王沒有自己的親信勢力,繼位以後,依靠宣太后的勢力來共同主持朝政為當務之急。

    其次,宣太后雖然有權利慾望,但總體來說還是為了秦國和秦昭襄王的,她色誘並殺死義渠王,目的就是為了穩固秦國的大後方,單靠初期的秦昭襄王是很難辦到的。

    第三,宣太后和魏冉共同與秦昭襄王執政,從外界看來,似乎是王權架空的跡象,實際上秦昭襄王依然在親政。

    秦昭襄王之所以廢除宣太后和魏冉,以及打擊四貴,是因為范雎之言“大家只知道宣太后而不知秦王”,秦昭襄王感覺自己被玩弄了,感覺自己的王權受到了威脅,其實,如果宣太后真的有別的打算的話,怎麼會留秦昭襄王這麼久,所以,宣太后除了有一定的權利慾望以外,更多的是為了保護秦昭襄王。

  • 7 # 古風看史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聽從魏中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所滅),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 8 # 歷史秀才

    我認為不是的,為什麼呢,且看我說來;

    先說羋八子,是秦惠文王的妃子,最後因為立了長子贏蕩為太子,迫於奪嫡風險又或者政治環境不行,羋月和贏稷被在外,要知道當時贏稷只是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從小錦衣玉食,現在不但生活沒有保障,還會有生命危險,而挑起這個擔子的就是羋月,因此贏稷對他母親是非常依賴。

    再贏蕩舉鼎被砸死以後,贏稷有了上位的機會,在贏蕩傳位給贏稷後,羋月魏冉等人的手段,成功上位。

    從此開始了宣太后的時代,真正第一個垂簾聽政的人,內有皇太后的身份,外有魏冉白起等人的擁護,宣太后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對秦庭的控制,直到範睢的出現,才讓贏稷掌握了一點權利,而通過範睢的手段,才逐漸掌權。

    再之後,範睢通過不斷的鞏固皇權,時間成熟後,廢了太后,把四貴逐出國都,贏稷開始正式掌權。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認為並不是沒有底牌的人,如果他是傀儡的話,宣太后在掌權高峰期完全可以換人上位,可她並沒有這樣做,所以宣太后還是有掣肘的,最後可能贏稷有查到宣太后有廢帝的想法,再加上魏冉等人囂張跋扈,這也有了自己掌權的想法,範睢進宮以後,覺得時機成熟了,開始清除政敵。我的字多聽我的。

  • 9 # 農民工歪說歷史

    所謂宣太后替兒子執政四十年並不是說宣太后徹底架空了昭襄王四十年,只是說在這四十年裡昭襄王的權力受到了宣太后的掣肘而已。換言之,宣太后既不是漢惠帝去世之後的呂后、也不是晚清垂簾聽政時期的慈禧太后、更加不是稱帝前夕的武則天,她並沒有事實取代昭襄王的地位,而這也是昭襄王后來能夠不流一滴血便輕而易舉拿回實權的根本原因所在。

    武烈王在周王畿舉鼎絕髕身亡之後,惠文王庶出的兒子們都跳了出來,尤其是惠文王的庶長子公子壯,在惠文後的支援下目標直指秦王大位!宣太后在同父異母的弟弟魏冉支援下也準備推出自己的兒子公子芾與之一爭。就在這個時候,年輕氣盛的趙武靈王從燕國接回了宣太后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稷,並宣稱趙國支援公子稷即位。宣太后見狀,反正都是自己的親兒子,便果斷放棄了公子芾,正式推出了公子稷。內有手握重兵的孃舅魏冉撐腰、外有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施壓,公子壯、惠文後立時處於了劣勢,公子稷最終成為了新任秦王。不久之後,公子壯在惠文後支援下糾結一些庶出的兄弟發動了著名的“季君(公子壯)之亂”。在惠文王庶出的弟弟樗裡疾保持“中立”(實則已經倒向了宣太后)的情況下,魏冉憑藉手中的軍隊一舉平定了“季君之亂”,誅殺了惠文後、公子壯及惠文王參與叛亂的幾個庶出的兒子,並將武烈王的王后遣送回了魏國老家。自此,宣太后憑藉魏冉的武力支援徹底控制了局面並以昭襄王年幼(實際上也不小了)為由,開始長期掌控秦國實權。

    宣太后主政之後,開始大肆重用自己的弟弟穰侯魏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魏冉雖然位高權重,卻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權臣,他的一切建立在宣太后放權的基礎之上,終魏冉一生,他的權力始終沒能凌駕於姐姐宣太后和外甥昭襄王之上!換言之,魏冉的權勢雖大,卻始終處於可控範圍之內。加之宣太后掌權之初以樗裡疾為首的秦宗室存在並掌握著一定實權,宣太后並不敢走得太遠。因此,宣太后雖然掌權,昭襄王依然是唯一的、真正的秦王!一切事物仍然以昭襄王的名義處置,而不是宣太后。

    隨著昭襄王年齡的增長,長期架空成年的秦王始終是說不過去的,這一點宣太后也心知肚明。因此,在一定範圍內,宣太后是給予了昭襄王實權的,並沒有將兒子視為自己的傀儡。換言之,除了大政方針需要徵得宣太后的同意,一般性事務昭襄王還是可以做主的!這與漢惠帝那兩個兒子以及武則天的那兩個兒子還是有本質區別的!而且,昭襄王對宣太后也並不是完全言聽計從,只是一直沒有撕破臉而已。舉個例子,宣太后在朝堂之上大講葷段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葷段子實際上就是宣太后為不想出兵救韓而找出的藉口。但是,昭襄王卻認為應該救韓,最終在丞相甘茂的支援下,昭襄王還是推翻了宣太后定下的調調,正式出兵救韓。事後,宣太后也默認了昭襄王的決定。可見,宣太后雖然掌權卻不弄權,她對昭襄王還是放權的,只是這個放權有一定的限度而已。個人認為,這個限度應該說還是比較大的。而這也給了昭襄王培植自身勢力的機會,後來范雎入秦受到昭襄王重用恰恰就是最好的例證。要知道,范雎可是力主昭襄王奪權的,如果昭襄王只是一個傀儡,范雎憑什麼能夠以一介布衣搖身一變成為秦國的相邦?

    對於自己的弟弟魏冉,宣太后同樣是頭腦清醒的:“重用你沒問題,怎麼重用都行!但是,你必須給我守住一條底線,那就是不要威脅到你外甥的地位!”這一點魏冉實際上也是心知肚明的,很多史料指責魏冉貪得無厭,為了擴張自己的封地竟不惜動用秦國的軍隊侵略他國。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這麼認為呢?魏冉之所以“貪得無厭”,難道不是在向他姐姐表明自己沒有野心、只求富貴嗎?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不是嗎?面對巨大的政治利益,宣太后能和魏冉幾十年沒有撕破臉,難道不是魏冉主動示弱的結果?如果魏冉鐵了心弄權、甚至想要取昭襄王而代之,試問宣太后還能容得下這位弟弟嗎?恐怕很難!

    說到底,宣太后、魏冉與昭襄王之間長期維持了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沒有誰是絕對的傀儡、也沒有誰絕對說一不二,大家心裡也都知道實權終究是要回到昭襄王手中的。只是出於各種原因,沒有誰去捅破這層窗戶紙。而范雎,實際上就是充當了這根捅破窗戶紙的“攪屎棍子”!窗戶紙被捅破,一場權力重新洗牌無可避免,昭襄王順勢要求魏冉等所謂“四貴”迴歸封地,這等於是收回了魏冉等人手中的權力。這個時候,宣太后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如果她公開支援“四貴”,一場權力鬥爭引發的血雨腥風恐怕也就不遠了。但是,宣太后並沒有,她不僅支援了昭襄王驅逐“四貴”,索性“主動”交出了實權、正式退休。可見,宣太后並沒有武則天那樣的野心,她的自我定位還是非常明確的,自己是幫兒子管家而不是替兒子當家!現在兒子想要當家做主,自己退休就是了……於是,沒有流一滴血,昭襄王便成功驅逐了“四貴”、掌握了實權,宣太后功不可沒!

    所以說,雖然宣太后掌了四十年的權,昭襄王卻不是當了四十年傀儡,這期間昭襄王還是有很大實權的,只是受到了宣太后掣肘而已。與其說宣太后是架空昭襄王,倒不如是擔心兒子控制不了局面,推上馬又送一程,只不過這一程送得略微遠了些而已……人都有私心,面對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誰會不動心,宣太后也不能免俗。但是,宣太后不是武則天,她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兒子的,並不完全是為了自己。在宣太后心中,自己是在為兒子保駕護航而不是取代兒子。

  • 10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範睢來秦國之前,秦昭王事事都要與宣太后商量,在範睢眼裡就是傀儡王。那麼果真如此嗎?宣太后為何要參政36年之久?

    01 秦昭王年幼即位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厓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為將軍,衛咸陽。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為政。

    秦武王死得突然,而膝下無子。秦國幾個公子爭奪國君之位。魏冉力排眾議,輔佐年幼的公子稷即位。魏冉隨後平定王室內亂,誅殺惠文後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后驅逐回魏國,肅清了與秦昭王不和的諸公子。

    02 秦昭王會參考宣太后的意見,並非完全按照她的意思行事

    《戰國策》裡記載了宣太后的一個著名段子。楚國攻打南韓,南韓就前來求救。

    宣太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宣太后本就是楚中國人,當然不想幫助南韓攻打楚國。於是就用她和秦惠王的房事做比喻,來說明有利秦國才可能出手,從而拒絕了南韓的請求。

    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捍楚。今雍氏圍,而秦師不下崤,是無韓也。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楚、韓為一,魏氏不敢不聽,是楚以三國謀秦也。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師於崤之救韓。

    丞相甘茂卻認為一旦南韓打敗,那麼必定臣服於楚,如此,魏國必然也會和那兩國聯盟,到那時,三國圍攻秦國之勢就形成了。秦昭王認為甘茂言之有理,馬上出兵救韓。

    據此事,可見秦昭王並非事事都只聽宣太后一面之詞,而是考量是否對秦國有利,有利則採用。

    比如,宣太后利用美人計降服義渠。

    及昭王立,義渠王朝秦,遂與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因起兵滅之,始置隴西、北地、上郡焉。

    義渠一直為秦國的心腹之患,秦國要想進軍中原,必須先滅掉它。

    後來,趁著義渠王放鬆警惕後,宣太后與秦昭王密謀攻滅義渠之策。前272年,宣太后引誘義渠王入秦,殺之於甘泉宮,秦國趁機發兵攻滅義渠。

    從此事可見,宣太后絕非普通的女流之輩,心狠手辣,的確適合做被譽為虎狼之師的秦國的領導人,而秦昭王青出於藍勝於藍,擇其利者而從之。

    03 為什麼參政了36年?

    本來母子配合,舅舅魏冉加上虎將白起,所向披靡,秦國已經令東方六國聞風喪膽。但是這個組合在範睢的介入下,終於瓦解。

    睢繆為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昭王至,聞其與宦者爭言,遂延迎,謝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會義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範睢辭讓。是日觀範睢之見者,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

    範睢以一句天下只知太后、穰侯魏冉而不在知道秦王來刺激秦昭王。恰逢秦國剛好滅了義渠,對秦昭王而言,宣太后再無利用價值。於是,他終於狠下心來,廢宣太后,將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驅逐出首都咸陽。所以,範睢的到來讓秦昭王集中王權,同時也結束了宣太后的從政生涯。

    結語:

    秦昭王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一代梟雄,其母宣太后功不可沒,然而長大後的秦昭王當然不甘心永遠屈居在宣太后之下,於是範睢的到來成了秦昭王獨攬大權、驅除功臣的臨門一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或提前學下學期課程,你們覺得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