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度書評

    1.社會認同感不允許。克洛德心地歹毒,內心黑暗,殺害了愛思美拉達的意中人菲比斯,在求愛被拒後,將愛思美拉達置於險地,縱使善良真誠的愛思美拉達也很難接受並寬恕他。那麼社會上會有更多的人憎恨克洛德,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所以,克洛德的死近乎是必然的。

    2.符合故事的基本結構。《巴黎聖母院》作為一篇小說,描寫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那麼就要符合故事的好萊塢結構。從情節的開始到經過鋪墊到最後的高潮。克洛德這一角色貫穿全文,前面刻畫了他的孤僻,古怪,但心底還有良知,他收留了卡西莫多並撫養成人,且一直教育資助他的弟弟。隨著故事的發展,這個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變得毒辣,可怕。如果一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從頭到尾沒有發生價值觀念的變化,那不是一個好故事。從這個人的價值觀念的變化中,達到了故事的目的之一,教會了人們道理:人要保持初心,保持善良。所以在克洛德這條故事線上,只有最後的死亡才能最為一個故事的高潮,提現故事的道德前提(這個故事希望人們所明白的事)。

    綜上,我認為克洛德的救贖很難出現,也就不會有愛思美拉達寬恕他的情節了。

    太吝嗇了,關個注唄!我們一起讀書、交流、奔小康如何?嘻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如何用場上表現迴應格林母親關於“杜蘭特太獨”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