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但現實中是都是怕做使者!為什麼呢?因為使者被殺的事太多了!
春秋中,使節的地位實際建立在自己方軍事實力基礎上,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與諸侯之間、列國之間的活動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節來溝通。所以各國對於使節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節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這點和現代的外交制度有點相似。
但春秋無義戰,戰打多了,仇恨也多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禮”就有人開始不守了。《左傳·成公九年》提到,晉國殺死前來談判的鄭國軍使,“非禮也”,並強調“兵交,使在其間可也”。
“禮”是西周時期的習慣法的總稱,可見保護使節原來應該是一項習慣法上的義務。但戰爭是各團體之間的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因此,當“禮”碰上了戰爭,“禮”被打破是必然的。
當衝突的各方認為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要和對方血戰到底的,尤其是面對外族敵人時,就會採取殺死使者的辦法來表示絕不妥協的態度。這在歷史上也有著太多的事例。
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但現實中是都是怕做使者!為什麼呢?因為使者被殺的事太多了!
春秋中,使節的地位實際建立在自己方軍事實力基礎上,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與諸侯之間、列國之間的活動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節來溝通。所以各國對於使節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節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這點和現代的外交制度有點相似。
但春秋無義戰,戰打多了,仇恨也多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禮”就有人開始不守了。《左傳·成公九年》提到,晉國殺死前來談判的鄭國軍使,“非禮也”,並強調“兵交,使在其間可也”。
“禮”是西周時期的習慣法的總稱,可見保護使節原來應該是一項習慣法上的義務。但戰爭是各團體之間的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因此,當“禮”碰上了戰爭,“禮”被打破是必然的。
當衝突的各方認為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要和對方血戰到底的,尤其是面對外族敵人時,就會採取殺死使者的辦法來表示絕不妥協的態度。這在歷史上也有著太多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