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了。這方面的細節都差不多忘光了。。
如果是有點數學基礎,可以隨便找本宇宙學的教材。上面都有講。大尺度演化那一章。
比如weinberg 寫的cosmology. 貌似武向平有翻譯<宇宙學>
如果完全不懂,科普的角度來說,如下:
宇宙誕生早期,溫度很高,,質子電子中子光子在一起相互亂撞,相當於一大鍋粥。但是同時又有引力相互吸引。。這樣的結果嘛。就是相當於引力先吸引周圍的粥過來。但是內部的斥力太大,又把粥吹開,這樣一縮一放,就吹出了波紋。。這個波紋就取個好聽的名字叫重子聲波震盪。。 隨著宇宙膨脹冷卻,這個波紋波峰的地方物質就多,然後形成了許多星系。星系數量就比波谷這種物質少的地方多出許多,用巡天望遠鏡來看,就是有的地方集體更亮因為星系多。有的地方集體更暗。因為星系少。透過這個兩個波峰的距離,可以波長。這個波長的長度和宇宙的一些演化引數有關。所以可以用他來衡量可見宇宙的大小。還可以用來檢驗引力理論在大尺度和宇宙早期是否正確。還可以用來評估暗物質佔的比重。
這是個大概思路。記憶不太清楚了。
太久了。這方面的細節都差不多忘光了。。
如果是有點數學基礎,可以隨便找本宇宙學的教材。上面都有講。大尺度演化那一章。
比如weinberg 寫的cosmology. 貌似武向平有翻譯<宇宙學>
如果完全不懂,科普的角度來說,如下:
宇宙誕生早期,溫度很高,,質子電子中子光子在一起相互亂撞,相當於一大鍋粥。但是同時又有引力相互吸引。。這樣的結果嘛。就是相當於引力先吸引周圍的粥過來。但是內部的斥力太大,又把粥吹開,這樣一縮一放,就吹出了波紋。。這個波紋就取個好聽的名字叫重子聲波震盪。。 隨著宇宙膨脹冷卻,這個波紋波峰的地方物質就多,然後形成了許多星系。星系數量就比波谷這種物質少的地方多出許多,用巡天望遠鏡來看,就是有的地方集體更亮因為星系多。有的地方集體更暗。因為星系少。透過這個兩個波峰的距離,可以波長。這個波長的長度和宇宙的一些演化引數有關。所以可以用他來衡量可見宇宙的大小。還可以用來檢驗引力理論在大尺度和宇宙早期是否正確。還可以用來評估暗物質佔的比重。
這是個大概思路。記憶不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