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建波
-
2 # 胖蘋果俠
人們在判斷“沉沒成本”的價值的時候,往往顯得難以割捨。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出於“損失厭惡”。“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在遭受損失的時候,其難受程度,遠遠大於其獲得收益的時候。行為經濟學認為,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人們更難以接受損失。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
正因為如此,人們很多時候不願意正視“沉沒成本”的流失,雖然明白是不可收回的投入,但是依然希望其能夠產生收益。這也是股市上無數散戶無法理性止損的深層心理原因所在。
每個人的心中,有兩筆賬。一個是理性的帳,一個是心理的帳。
人之所以是人,動物之所以是動物,生物之所以是生物,是因為萬物有情,就是有心理的帳。
例如,花錢買了電影票,結果電影不好看,就是捨不得拿電影票的錢(已沉沒的成本),結果是又浪費了時間。
再例如,有的廠子投資方向錯了,生產的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舉例來說,如果生產的是陰極射線管電視機,結果全世界都是LED螢幕了。很多工廠主還會堅持掙扎。結果只會越虧越多。
如果我們都果斷忘記沉沒成本,似乎沒感情。
就像很多人念念不忘前女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