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米育兒
-
2 # 流浪的迷糊
86年開始上小學,本來應該85年上的,不過我媽覺得我生日小(12月的),非讓晚一年上,結果上學的時候週歲都快8歲了,有點晚了,印象中從上幼兒園(那時候叫育紅班)時候,小班中班大班都是自己去上的,沒有家人送過,上學的時候更是一樣,作業什麼的家裡人從來不管,只是剛上小學的時候,聽說那個老師經常敲學生腦袋,所以我媽聽說是那個老師教我們後,平時碰到那個老師說了一下,(一個村的民辦老師),說我腦子笨,要是犯錯了打別的地方都行,別打腦袋了,怕打傻了。
反正上小學的時候渾渾噩噩的,就是玩,從來不關心自己考試考的好還是壞,我到現在不記得我小學時候在班裡是什麼名次,家裡對我也不抱啥希望,覺得我混完八年(當時八年制),回家種地吧。
那時候上午好像8點開始上課,下午5電放學吧,單休。
小學畢業後,考完初中,突然開竅了,知道學習了,上初中前的暑假,自己找了姐姐的初一課本自己學,然後從初中到高中成績慢慢上升,到高考的時候,成績還不錯,在班裡考了第四名,上985,211都沒啥問題。
-
3 # 對著星空吹泡泡
我是80後,農村長大的,小時候沒有幼兒園,上一年學前班,也就學前班放學早點。從開始上一年級就是早上6:00-7:00早讀,上午8:00-12:00四節數學課,前三節老師講課,第四節課是寫作業,誰先寫完老師現場批改,下午夏天四節語文課,冬天三節,最開始還是一週休息一天,雙休都是後來改的。
-
4 # 青島來一箱
那時候,下午兩節課,然後自由活動一節課,我們叫“自由”課,就是你願意幹啥都可以。我小時候在軍工廠子弟小學,主要生產12.7毫米四筒機槍,就是拍“中國地”的影視基地,現在成為旅遊景點啦!當時按“林總”備戰要求,軍工廠都建在大山裡,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電影院,醫院,學校,商店,圖書館都有,我們學校建在大山底下,真可謂是風景如畫,山青水綠,自由活動課我們就爬山,都是沒開發的原生態,餓了,就找野果吃,什麼山梨,野杏,山棗,山裡紅,山葡萄等,還有蘑菇,榛子,野蔥,山蒜,採回家做菜吃。那時學習沒壓力,因為那年代工人階級最光榮,都是國企,工資待遇好,我們上學最後的歸宿就是接班當工人,家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鄰里關係特別好,有時你家丟只雞,誰撿到了,抱著挨家挨戶問,實在找不到,自己先養著,第二天,接著問。所以說,我們的童年是歡樂的,雖然物質較貧乏,但精神生活是充實的,真懷念小時候的學生時代。
-
5 # 一根豆角角
80後。
上7:40,早自習,8:00第一節課,一節課40分鐘,課間休息10分鐘,9:30做早操,10:00第三節課,11:30第四節課下課,午休1小時40分鐘。1:20開始午自習,聽廣播,每週一廣播時間是校會。1:30下午第一節課,2:10下課,課間休息10分鐘,2:20下午第二節課,3:00下課,課間休息10分鐘,3:10下午第三節課,3:50下課,休息十分鐘,4:00下午第四節課,4:40沒有晚自習的可以放學了,有晚自習的5:00開始上晚自習一小時,6:00下課,有二晚(第二晚自習,一般畢業年級)的6:15開始上二晚,7:15放學,特別情況有三晚(畢業衝刺階段)7:30開始三晚,一個半小時大課(多用於做模擬考試試卷)9:00放學。
上面是我在小學階段的作息時間,看起來很辛苦,但是那真的是一段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想念當年的同學們,畢業多年我從不參加任何同學聚會,因為再也看不見那些稚嫩的臉,也再也回不去那些時光了。
-
6 # 沒名字80後
我是八零後,我們不管小學還是初中,直到高中,下午都是四節課,放學就是五六點了,不過跟上午不同的是,下午第三節課都叫課外活動,三十分鐘,以打掃衛生跟自由活動為主,不上文化課。
春夏天黑的遲,一般上午十一點五十放學,中午休息三個小時,下午兩點五十開始上課,小學一節課四十分鐘,四節課,所以到放學就五點半了。中學一節課四十五分鐘,下午第三節課外活動跟小學一樣,半小時,再加上下午第一節課跟第二節課中間的十分鐘休息時間,到放學就六點多了。
秋冬天黑的早,但是課程一樣多,上午時間不變,小學午休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一點開始下午第一堂課,到放學也就四點多。中學的午休時間為倆小時,下午兩點開始上課,為了回家安全,就會把下午自習跟課外活動倒過來,除了值日生留下來打掃衛生以外,其他的都是上完三節課就放學回家了,也就是五點多放學。
還有一個例外情況,有時候畢業班週六會補課。小學畢業班週六都是中午放學,中學畢業班是下午上大堂課,也就是連著上一個半小時,就放學了,值日生留下打掃完衛生再回家。
-
7 # jack艾克
我是九五年的,家在河北石家莊地區的一個普通農村,小學在自己家在的村子上學,上小學是02到08年,上一二年級只有語文和數學兩科,放學時間比高年級的要早一點,因為要比他們少上一節課,但具體時間忘記了,從三年級開始就有了英語課、微機課、音樂課美術課等等,就比一二年級放學要晚一點了,早上七點左右從家出發,小孩子走路慢,又愛打打鬧鬧,到學校就差不多七點十幾分,到教室之後就開始早自習了,一般就是讀語文和英語,一三五早自習語文,二四早自習英語,七點五十早自習下課,八點上第一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第二節課下課是九點半,這個課間休息時間是十五分鐘,因為要做課間操,但下課後如果一直放音樂就不用做操了,所以大家都盼著放音樂,這樣就可以不做操多玩一會,然後九點四十五分上第三節課,第四節課下課是十一點十五分,課間休息十分鐘,上第五節課,第五節課一般是音樂課、美術課這一類,因為這一節課只有二十分鐘,到十一點四十五,下課就放學了,然後回家吃飯,然後在家午休時間,一般都在家午休,冬天午休時間短,一般在校午休,第一節課是兩點二十午休結束,直接就上課了,下午沒有課間操,所以所有課間休息時間都是十分鐘,下午四節課,比上午要少最後一節二十分鐘,放學在五點半左右,因為下午開始上課時間具體時間記不太清楚了,所以只能說五點半左右,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長,但冬天下午也有午休,不過時間相對少一點,所以冬天放學最早,夏季最晚,冬天放學時間大概在五點十分左右,夏天最晚在五點五十
-
8 # 幸福使者859
老講以前幹嘛,既然要講以前的,就講講七八十年代的以前,以前放學了我們是自己走回家,煮好飯等父母回來食的。
以前我們連鍾都未會看時間,父母就在屋前地面畫條線,叫太陽嗮到那裡(房子的影子)就去煮飯。
煮飯還要燒柴或者蜂窩煤。
你現在的孩子可以這樣嗎?
懂打電話叫外賣已經不錯了。
順便講,我講的是七八十年代時廣州市區裡的,如果農村的,就更懂事了。
那時候,中午還要幫父母洗工作服,洗自己衣服,要到水喉站挑自來水,兩兄妹每人挑扁擔一頭,抬一桶水,家裡的瓦水缸可以裝六桶,一個大木盤裝兩桶,加上兩個白鐵水桶,一天起碼要走十趟水站。一分錢,兩桶水。
早上起來早餐是一個溼麵餅自己煮。
當時已經覺得比別人幸福得多了,家裡兄弟姐妹多的同學,很多是沒有早餐食的。
一個月一次買煤,父親挑兩桶,兩兄妹抬一桶。買米兩兄妹去,拿不動每次買十斤抬回家。
-
9 # 青藝影娛
以前小學的時候下午五六點放學是普遍現象。
我的小學我是1999年上的小學,在一座大山裡。四年級以前都是每天下午五點放學就回家了,週末會提前半小時,因為要打掃衛生。到了四年級,學生開始在學校住宿,但依舊每天回家,那時候吃的飯菜都是要自己帶的。
幸虧地理因素,即使夏天飯菜一般也不會變質。不像現在所在的廣東,幾小時後食物就變質了。
現在的小學同樣一所小學,但情況早變了。
有了新教學樓,新食堂,食堂裡有三四位做飯阿姨。學生們不用每天都回家吃飯了,但放學時間推遲到了五點半。
現在與當初相似的地方在於,都是很早就睡覺了。我們那時候已經有減負了,每天8點半就睡,天氣長的時候,太陽才剛落山。
我們小時候多快樂啊,那時候回家走的瀝青路面,在路上打陀螺,或者搞一個鐵環滾著上下學。為了弄那個鐵環,家裡斧頭都被我砍了個大缺口,幸虧父母沒怪罪。
現在的小學生,年紀小的必須家長送上下學,回家的時候還要排隊,前面一個紅旗手,後面的人跟著。當然我也理解,畢竟現在路上車多了,再像我小時候一樣,會很危險。
-
10 # 行知教育踐行者
85後,東北農村娃一枚。
我記得,小學時候下午兩節課。碰到兒童節、國慶節、教師節等重大安排,都會提前一個月左右練習節目,一般用於放學之後,一個小時左右,也就是四點多放學。雖然累,但是確實快樂。
中學初二以前,下午四節課,下午五點左右放學。體育課,開始被老師們偶爾霸佔。作業量陡增。自行車4公里回家吃完後,6點半差不多做作業,基本要到九點才能完成。有點小得意的說,我算學習好的,作業按照順序做完後,還能適當預習其他科目;中等生是最苦的,勤奮學習又要完成預習,沒有十一二點是做不完的。學霸和學渣的學習生涯是快樂的,一個學習好備受矚目,一個不學習,自有他們的江湖和文化,每天也挺快樂。初三,開始住校,九點左右放學,沒有了五六點的說法。
高中和初三差不多,每天九點多放學,回宿舍。去了一所重點高中,好在學校比較重視身體素質,體育課是保證了。而且還有體活,就是自有活動,回想高中,真正做到了每天運動一小時。
回想三年,像《小歡喜》《小別離》的學生一樣,搞得很苦悶。感覺就是嘻嘻哈哈,同學間快樂滿滿地過完高中。我沒有被選在學校的清北班,屬於第二梯隊。全班共有80個同學,超過600分的有62個,重點線以下的有2個。這就是我的班級,一個沒有當下這麼焦慮的高中生活。
回覆列表
哎呀我的天,被這麼一問,為什麼感覺腦海裡好似缺失了小學時下午上課、放學的記憶,完全記不得幾點放學了!現代小孩的放學後大致離不了讀書、學習、練琴等活動,我們那時候都幹嘛了?捉知了龜?踢毽子?
以前未曾細想,這一琢磨,激活了很多關於放學後的記憶,突然發現:
一、現代孩子的放學後我家那娃娃,從上小學開始,下午放學後,就是在小飯桌裡度過,寫寫作業、和同學加吃一頓簡餐、練練古箏,等待老母親去接她回家。
回家的路上,她一個人坐在後座,喋喋不休的將這白天在學校裡和小飯桌的見聞,講到高興的事情就哈哈大笑,講到不高興的事情就哇哇大哭。
老母親也不輕鬆,心裡想著這件事情要引導,那件事情要疏導,還有些情緒需要同情,媽呀,一邊開車一邊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摸摸索索,磕磕碰碰,還沒摸索會育兒的精髓,娃娃已經快長大了。
到家後,孩子的日常大致如下:
書包一扔,玩去(“玩去”倆字的含義忒廣泛了,下文中有詳述)父母做好飯,到街頭大喊:“吃飯啦”飛速回家吃飯,因為玩得好餓寫作業,作業少、學習好,半小時搞定所有偷看小人書,再大點,就偷看父親的小說看電視、偶爾和同學去看露天電影該睡覺了,睡前故事?沒有的事,只有母親那乾脆利索的關燈聲睡不著,給妹妹講故事,把她嚇哭,然後酣然入夢關於放學後去玩,花樣眾多,說出來家裡娃娃羨慕的兩眼發光:
我很懷念我的童年,我不確定我的娃會不會懷念她的這種童年?我需不需要複製一部分我的童年模式給她,給她的童年留下些溫馨的、除了學習之外的回憶?
哎呀,好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