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初東

    自戀而自卑的人格怎麼分析?答:自戀的人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按正常邏輯思維推算分析,一般情況下自戀的人是不會從心裡上,容易產生自卑心裡的?因為自戀的人往往都是,對自己自信過度?感覺別人不如自己或在你心裡,沒有入得了你法眼的人,所以才會對自己產生自戀現象。自卑人的心裡往往是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所以心裡上就會產生缺發自信的能力!也就是說不相信自己?才會就心裡上產生自卑情緒出來。這是兩個不同型別人格的人?要想把他兩種人格型別的人,捆綁結合在一起分析確實是件難事?如果身上有這兩種人格型別傾向之人,也就是跟人民所講的像曹操一樣,多面人格特徵型別傾向之人。一般身上有這幾種人格特徵的人?要不他就是個能成大事的智者化身!要不就是個人格精神分裂證?一般身上有多種人格特徵傾向之人,如果他能把身上的特點運用得巧妙妥當?必能成大事。從古此今!往住身上出現多種人格傾向之人,都是大人物!因為這種雙面性格傾向的人,往往讓人捉摸不透他的內心世界所想之事,正因為人民捉摸不透他的內心?所以就會對他感到恐懼害怕,不知道他下一步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或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除了智者之外,那肯定是心裡有精神障礙或人格分裂證狀之人,也就是說腦筋裡有了毛病,或心裡變態了才會身上產生有,自戀而自卑的心裡狀態。

  • 2 # 夏蟲不可語冰2008

    首先認識一下什麼是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常被誤解的複雜人格障礙,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和缺乏對他人的共感性。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自大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低自我評價),只是由於自戀者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使我們更傾向於將其看成強勢、目空一切的人,或者認為外表出眾、聰明強幹。

    實際上,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他們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擁有權利、聰明和美貌,遇到比他們更成功的人就產生強烈嫉妒心。他們的自尊很脆弱,過分關心別人的評價,要求別人持續的注意和讚美;對批評則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無動於衷的反應來掩飾。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缺乏將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際關係常出現問題。這種人常有特權感,期望自己能夠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誼多是從利益出發的。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際關係不良;他們的抑鬱情緒、人際困難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可能影響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們對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們獲得較高的工作成就。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表現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瞭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10、親密關係困難,(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等)。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的成因

    患者在早年的經歷中體驗過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係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態度過於粗暴或過於溺愛等等。有這樣一些經歷,使得患者覺得自己愛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應當的。

    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按照客體關係理論家馬勒等人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自體一一客體一一自體)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失望於外在,大腦則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育被養育的迴圈迴路建構,而以自體幻想性迴圈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這樣的幻想往往是阻礙了自體瞭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範圍而形成自己獨有和過分的自戀,於是就會開成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

    同時養育者如果是情緒經常有問題的,則早期也同時會把自己的自戀失敗的暴怒反映出來,而在與嬰兒的互動中內化(投射)到嬰兒的心理資訊處理系統中,成為嬰兒今後無意識判斷人際關係的某些基礎方式。所以在英國客體關係學家溫尼科特著名的錄影實驗中,一個快樂的嬰兒由於和一位表現抑鬱的母親一直在一起一個多小時,這嬰兒的臉也變得和母親一樣抑鬱了。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觀點:轉變的內化作用。長期如此,則對於嬰兒成人時候的人際感情能力直接產生影響。這也就是影響了嬰兒今後發展中的內部期待的基礎。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的養育方式有多重要,幾乎所有的人格問題都來自於嬰幼兒時期的撫養方式,這裡介紹的目的在於讓初為父母的青年人知道,養育孩子絕不是天然就會的,必須學習!尤其是要學習心理學!

    心理治療

    一、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瞭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徵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

    1、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讚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2、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僕人。

    3、總想佔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①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②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透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二、學會愛別人

    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透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我們對照一下,是不是自己身上都有點自戀的表現。如果自戀人格特徵明顯就要充分認識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多點同感心、同理心,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提高自己的情商,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備註表示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