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徵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徵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