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藝先行者

    我覺得這樣的讚譽名副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首先我們來認真讀一讀這首詩: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偏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讀完全詩,我們彷彿能感受到自己心中蕩氣迴腸,感慨萬千。

    誠然,在璀璨浩瀚的唐詩中,著名詩人多不勝數,傳世佳作更是難以勝計。光是全唐詩,便記錄了無數令人驚歎不已的詩作。

    僅從名氣和數量看,張若虛在偌大的唐朝詩海中,也許算不得出名,就連《全唐詩》中,也只收錄了他兩首詩作。

    然而眾所周知,詩歌這樣光燦奪目的傳統文學,從來不是以量取勝的,張若虛僅憑《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足以傲立詩海,流芳千古了。

    以文學批評家的眼光來看,《春江花月夜》已然挑不出任何毛病,是名副其實的千古絕唱,用“以孤篇壓倒全唐”這樣的美譽來稱讚它,正是恰到好處。

    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大師也對《春江花月夜》讚不絕口——“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他還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他又補充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大家都頗為熟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如此高古清奇,又蕭颯凜然,當真是令人驚歎。而《春江花月夜》所呈現出的藝術成就,在聞一多先生的心中,顯然和《登幽州臺歌》是不相伯仲的。

    聞先生對《春江花月夜》的褒獎之詞,又何嘗不是這一千多年,被這首詩傾倒的廣大讀者的心聲?

    實在是這首詩寫的太好太讓人驚豔了,尤其是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幾句,簡簡單單的語言,清空如話,卻分明道盡了人生莫大感慨,對宇宙、對時間、對生命起源,都進行了一次來自靈魂的發問,這樣高遠且深邃的疑問,自然是無人能解。

    諸如此類疑問,一代軍事家曹操也曾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詩仙太白也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樣的疑問,大文豪蘇軾也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困惑,他們雖然處在不同時代,但關於時間和人生的思考,想來也和《春江花月夜》差不多吧。

    每讀一遍《春江花月夜》,都會被詩人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令人心生感慨,遐思無限。

    這樣發人深省的絕世佳作,無論在藝術手法還是文學內容抑或是思想表達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稱其孤篇壓倒全唐,倒也名副其實。

    我覺得這樣的讚譽名副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首先我們來認真讀一讀這首詩: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偏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讀完全詩,我們彷彿能感受到自己心中蕩氣迴腸,感慨萬千。

    誠然,在璀璨浩瀚的唐詩中,著名詩人多不勝數,傳世佳作更是難以勝計。光是全唐詩,便記錄了無數令人驚歎不已的詩作。

    僅從名氣和數量看,張若虛在偌大的唐朝詩海中,也許算不得出名,就連《全唐詩》中,也只收錄了他兩首詩作。

    然而眾所周知,詩歌這樣光燦奪目的傳統文學,從來不是以量取勝的,張若虛僅憑《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足以傲立詩海,流芳千古了。

    以文學批評家的眼光來看,《春江花月夜》已然挑不出任何毛病,是名副其實的千古絕唱,用“以孤篇壓倒全唐”這樣的美譽來稱讚它,正是恰到好處。

    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大師也對《春江花月夜》讚不絕口——“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他還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他又補充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大家都頗為熟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如此高古清奇,又蕭颯凜然,當真是令人驚歎。而《春江花月夜》所呈現出的藝術成就,在聞一多先生的心中,顯然和《登幽州臺歌》是不相伯仲的。

    聞先生對《春江花月夜》的褒獎之詞,又何嘗不是這一千多年,被這首詩傾倒的廣大讀者的心聲?

    實在是這首詩寫的太好太讓人驚豔了,尤其是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

  • 2 # 天南和海北

    透過評價看本質“孤篇壓全唐”的美譽是相對性的,並不是絕對,很多人覺得這首詩當不起這樣的美譽,其實是陷入了絕對化的思想之中,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第一第二,哪怕詩歌也不例外。我們都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同樣詩歌也沒有絕對的頂尖和平庸之分,對詩歌的評判是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的,如作者的思想境界,用詞,詩歌承載的意義等等。

    讀詩歌,在於體會其意境,領會其思想,讓自己有所感有所悟。表面上看,“孤篇壓全唐”似乎是要爭當第一,但是我們為何不脫離表象,去關注一下為什麼有一部分人要發出這樣的慨嘆?為何不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不是李白的《將進酒》,不是白居易的《長恨歌》等等一大堆我們能夠脫口而出的名人名篇?在發出這樣的疑問之後,我們不妨對這首詩的來龍去脈瞭解一下。

    時代造就詩歌地位

    張若虛是初唐詩人,比李白,王勃等人出生早的多。而初唐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前承隋,後開啟唐盛世,這個時期的唐朝詩歌很大部分還在保持著前朝風格,受六朝影響很大,詩詞辭藻華麗,脂粉氣濃厚,多是些淫詞豔曲。隋煬帝弒父殺兄奪得帝位後,為了滿足荒淫生活的慾望,帶頭製作充滿色情的宮體詩,在楊廣的推崇下,當時很多本來就熱衷於宮體詩的作者,更加沉醉於這種淫豔的吟唱中,形成一股詩壇上的濁浪。

    境界深遠,在人世,觀宇宙

    在這樣的一種背景和傳承下,張若虛的詩歌就是一股清流,遺世獨立,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不關注男女之間的情事,不糾結個人喜怒哀樂和得失,不傷春悲秋,也沒有壯志未酬的憤懣和哀怨,它脫離前幾百年和後幾千年個人和家國的各種情懷,直接上升到自然和道的境界,有一種宇宙的巨集闊之感。

    春江花月夜,五個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獨立的景色和景象,是神奇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寫照,他用一種巨集大的宇宙觀和變化發展觀看待這個世界,發出了“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的感慨,我們每個人都極其渺小,生命何其短暫,然而月亮永遠是這個月亮,照耀的人每一分一秒都不一樣,也許這一秒你還在,下一秒你就消失,再下一秒又有新人出生,唯我們不斷變化,大自然和月亮卻年年如此,不曾變過。

    我們拿這首詩歌和李白的蜀道難,王勃的滕王閣序來比,蜀道難說盡了蜀道的奇、險峻、難以攀登,但緊扣“難”這一字眼,我們很容易把握其思想,王勃的滕王閣序述說了個人的報國和建功立業的壯志,境界也比較高遠,然而終究脫離不出個人的情感和得失,立足於“小我”之上,相比之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像一種哲理的表述,是一種放之天下皆準皆可用的哲理,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甚至是所有學科之母的原因,因為所有學科都建立在對事情本質的把握和思考之上。

    這種純粹哲學觀的表達,在古代是極其少見的,大多數詩歌是在個人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一點哲理式的昇華,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但這種淺顯的昇華難以具有系統的哲理意義,更多的是為個人情感做鋪墊罷了。可以說,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更靠近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更接近老子所說的“道”,這是其境界蓋全唐最重要原因之一,這麼分析,我覺得不僅蓋全唐,甚至在古代所有詩歌排名都可以位居前列,或者可以完全剝離出詩歌範疇,單獨作為一種特殊現象來對待,因為其境界之高之深遠,完全超出平常詩歌的作用和意境,不屑與凡夫俗子的詩歌為伍了。(個人意見)

    分析完意境,還有其音律,用詞等方面也拍案叫絕,在這裡不做分析,網上亦能夠查到,感興趣的可自行了解。

    另外,這首詩歌是真正需要鑑賞者具備一定的歷史學識和哲學理論,從這兩個角度來把握這首詩歌,方能瞭解其精妙之處,也就不難理解聞一多先生為何稱讚其“孤篇蓋全唐”了。

  • 3 # 聲色世界live

    唐詩,是盛唐藝術的典型代表,論唐詩藝術的學術著作,可謂夥矣!《春江花月夜》無疑在整個唐詩的發展脈絡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詩歌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初唐時期,由宮廷走向生活,六朝宮女的靡靡之音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代表這種清新歌唱成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聞一多強調的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多麼漂亮、流暢輕快的感覺,聞一多“情人眼裡出西施”,對此讚不絕口:“更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其實,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憧憬和悲傷。所以,儘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它上與魏晉時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與杜甫式的飽經苦難的現實悲痛,都決然不同。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對無窮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你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你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裡似乎有某種奇異的哲理,某種人生的感傷,然而它仍然是那樣快慰輕揚、光昌流利……。聞一多形容為“神祕”、“迷惘”、“宇宙意識”等等,其實就是說的這種審美心理和藝術意境。毫無疑問,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的頂峰,體現了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無限喜愛,猶如有人喜愛喝茶,有人喜愛喝咖啡。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號:李偉的聲色世界 (ID:ai_baoxian)

  • 4 # 儒釋道緣

    《春江花月夜》初唐張若虛大作,這個人一生有記載的二首詩只有這一首最為人知。說此首唐詩為冠壓唐詩是清代人提出來的,這首詩被後人重視有二個原因。其一是對天的發問,《文心雕龍》講一等文章寫出天地的變化,雖然未寫出宇宙但確寫出了其中的月與地的關係。其二表達人與自然的轉換關係,跨度之其他詩人也不如這首詩。月亮何時初照人與人何時初見月,提了一個了不起的哲學關點,這也是這首詩過人之處。

  • 5 # 被愛得頭昏

    這是一首明道詩,佛家偈。全篇未著佛道一詞,表達的是“道不可說,說即非道”的意思。只所以詩境高曠,意雅而韻,皆因作者已明心見性,並以此勸歸後人,之所以孤篇,對悟道之人來說,一字實己多餘。整篇以月喻“空”,以春、江、花喻“色”。前四句意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體。大千世界,花花灩灩,色空共生共存,隨處都是自性,這四句是總綱。再四句說美景雖美,卻是虛幻,花林、流霜、白沙都是一時幻化,都“似霰”,“不覺飛”、“看不見”的,都是“月、空”的作用,而人不覺本來。再四句說本原,道自存在,早己一塵不染,如空中高掛之月,有誰契悟這輪明月之理,領會這個理最早的人又是誰呢?再四句感嘆悟道之人太少了啊!再四句還是感嘆,等著體悟道的人啊,甚至有點發愁,又有誰在努力,在參悟“明月”之理?再四句說應該有人在行此道吧,只是心思不定,未入其門,反覆碾轉。再四句說悟道過程,沒有悟透,有些行動的痕跡。再四句借夢境說了一種感覺或結果。再四句是一種期盼,路很艱難,堅持,不知幾個能“乘月歸”,能“落月”圓滿。

  • 6 # 一往文學

    學生時代的語文課上,老師們講起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都會引用聞一多先生的一句話,來對此詩大加讚賞。那句話是這麼說的: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接著面對春江月色,詩人忽發感思,"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在世三萬天,彈指即逝,但代代相傳,故而可以無窮也;這江月萬古長存,但卻年年相似,雖說長久其實亦有限也。

    詩人望江月而深思,接著筆鋒一轉,"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帶出了扁舟上的遊子和明月樓上的思婦。緊接著後面幾句,"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遊子思婦天涯相隔,雖然不能相見,卻同對一輪明月。

    詩到最後,"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詩的開頭,春潮湧,江海平,明月升,繞芳甸,夜幕臨,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依次緩緩而來;而結尾處,先是夢裡落花、接著江水流走、春也欲盡,而後斜月沉沉,月落之後,夜盡天明,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緩緩而收,一切都已結束,留下的,只有詩人搖落的滿懷情感。

    但是縱觀整首詩,讀罷總有一種拖沓的感覺。詩這種文體,因為字數少,所以貴在語言精練。真正的高手,能用最少的語句,表達出最多的內容。但張若虛這首鴻篇鉅製,洋洋灑灑幾百字,其精髓所在,無外乎其中哲理和詩的結構。關於哲理,李白只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兩句就能完成,而張若虛卻呼哧呼哧寫了那麼多,來來回回就是江月和人那幾句在重複,這是作詩的大忌諱。不僅如此,他又還牽出遊子和思婦,來大面積佐證這個哲理,不得不說,這實在是太冗長了。

    而關於詩的結構,首尾的呼應確實精妙。但同樣也是一個毛病,重複太多。本來第一句已經說"潮水連海平"了,結果後面又是"明月共潮升",等於就是潮水漲了兩次。而結尾處竟然一連三次寫到月落,那月亮到底什麼時候落,難道說前兩次都沒落下去?這個寫法,簡直看得人頭疼。而同樣是《春江花月夜》,隋煬帝的一首,就寫得精煉多了: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只用短短二十個字,春江花月夜就全數寫出,而且每個字只出現一次,就營造了一幅完整的畫面,比張若虛寫得靈動多了。

    唐朝三百年,詩傳五萬篇,當然這只是如今保留的唐詩數目,唐詩真正的數量,其實有它百倍之多,我們姑且就看這五萬篇。從初唐四傑以來,直至晚唐小李杜最後的光輝,這其中唐詩名家輩出,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與他們相比又如何呢?它又能否蓋過全唐?

    若論山水田園之野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融為一體,玲瓏剔透難以句詮。

    若論登高臨遠即興而發,孟浩然筆下的詩純淨自然,頗有陶淵明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若論橫絕一世、裘馬輕狂,則有狂放不羈的王翰和王昌齡,他們意氣風發,又是何等地豪放磅礴。

    若論塞外風光、軍旅征戰,有高適和岑參慷慨悲涼、壯懷激烈,其胸中的氣概,是隻有軍人才有的激昂;筆下的塞上之景,是異域獨有的風光。

    而以奇偉險怪著稱的韓孟詩派,窮盡心思,蒐羅奇異意象,雕琢字句,他們營造出的新奇幽眇的境界,也是世所罕見。

    而以語言平實著稱的元白詩派,高舉《詩經》和漢樂府的寫實傳統,用詩筆反映民間疾苦,道天下不平之事,再現了古仁人之心。

    而李商隱悽豔婉轉撲朔迷離的無題詩,杜牧獨具一格自成一家的詠史詩,都是足以名世的大家。

    至於家喻戶曉的李白杜甫,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唐詩的大觀園裡,有如此多優秀的詩人和詩篇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又豈是一個《春江花月夜》就能蓋得住的?

  • 7 # 海浮山頑石

    “有人”說《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詩,這其實是對聞一多先生觀點的扭曲誤解。聞一多先生確實說過《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但是一點要注意聞一多先生這句話的處處來源。這句話是聞一多先生在其文章《宮體詩的救贖》一文中對《春江花月夜》表達了極度的讚美之情,並在文章的最後寫出來“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句話。從而看出聞一多先生從來沒有說過《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他的意思是“孤篇壓宮體詩”。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唐宋兩朝並沒有太大的名氣,大部分唐詩選本都不曾選入該詩。直到明朝開始才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對其大加讚賞。其實也可以想象一下,《春江花月夜》誕生在初唐時期,沒有盛唐時期的那種格調和境界。拿他和盛唐詩比起來確實還是略遜一籌的。但也不能否認,《春江花月夜》一掃前朝的風氣,為後來的盛唐詩的興盛鋪平了道路,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在這方面《春江花月夜》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 8 # 感動天下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卻為上乘之作,但卻壓不了全唐:

    該詩是一首排律又稱長律,前後如此照應卻實難能可貴。但是,從寫作角度來剖析,每兩聯換一次韻腳兒就等同於用多首絕句串聯起來,詩意相連.詩句相粘的接龍式排律,大大降低了寫作難度。若是一韻到底尚有如此表現力確有壓全唐之技,然而非也!詩中名句“何年江上初見月,何年江月初照人”並不具哲理,事實是月為恆古,後有江,再後有行人……

    論詩之深隧張若虛不如王昌齡;論哲理張若虛不如王勃.王之渙;論漂逸浪漫張若虛不如李白……

    總之,不論何人所評言其“孤篇壓全唐”,皆為一家偏愛,僅此而已。

  • 9 # 中華詩詞薈萃

    春江、江月、江樹、江樓、遊子、思婦,大開大合地過渡,神來之筆,令人陶醉!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思妙接,字字珠璣,繪成清峻、雄奇、瑰麗之象!春、江、花、月、夜、人,人、月相望,離愁別緒縈懷。起承轉合,章法結構齊整,畫面感豐厚,將讀者引入一個渾然天成的高雅境界! 春江、明月、海潮,埋下鴻運的秀墨。初月的朦朧,高月的皎潔,催生詩情畫意,引發思古幽情,催發思考社會人生的遠懷。結筆處,風情搖曳,餘音繞樑,引人入勝。一千多年後,《春江花月夜》若同昊天古月,依舊映照今人……我認為此詩能稱為唐詩的巔峰之作,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時代意義非凡,在該詩出現以前,唐代詩壇還是在繼承和沿襲齊樑時期綺麗浮靡的文風,追求華麗的詞藻,內容以描繪宮廷生活和男女感情為主,內容空洞,格式單調,對詩文的繁榮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桎梏。該詩在總結前人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採用清麗自然的語言,靈活的創作形式,寓景、情、事、理於一篇中,並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開創了盛唐詩歌清新自然的一個暫新局面,是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而在唐詩和整個詩歌史中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二、寫作特點新穎,該詩雖然沿用了樂府詩的創作手法,但進行了發展和創新,形式靈活,內容靈動,語言自然,韻律協和,富於生活氣息。它抓取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五件事物:春、江、花、月、夜,集中描繪了一幅迷離恍惚、幽美邈遠的春江月夜圖。春江花月夜是一樂府名,在張若虛的詩裡,這既是樂府名也是詩題名,他對這五個字所代表的景物都進行了美妙的描述,為讀者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畫卷。全詩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景、第二部分寫哲思、第三部分寫遊子思家,三部分巧妙地結合於一篇中,引人共鳴。全詩始終以月亮在夜晚中的升沉過程為主線,以江的場景,夾雜地描寫了春、花和夜,緊扣主題,創造了一個深沉、遼闊、寧靜的境界。 三、藝術成就極高,該詩情景交融,思辨結合,藝術成就非常高,它將寫景、哲理和遊子思婦有機地結合起來,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遠超單一題材(景物詩、哲理詩、愛情詩)的詩,想象力豐富奇特,意境深遠悠長,語言質樸流暢,讓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全詩的結構也很有特點,每四句一轉韻,共三十六句,所選韻部都非常切合當前描寫的景物特點和思想感情,韻律宛轉悠揚,急緩有度,給人帶來強大的衝擊和震撼,帶來無限的美感和享受,審美價值極高,一直有“孤篇蓋全唐”的稱譽。 四、歷史評價高,這是一首享譽中外的千古名篇,自問世以來越來越受到後世的推崇,名氣越來越大,歷代著名文人都曾給過極高的評價。可以說歷代文人從此詩的各個方面都有過各種中肯的分析和極高的讚譽,這也是歷代名人給予好評最多的一首詩。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曾說過此詩: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直有著“孤篇蓋全唐”的美譽。至於其它名人的評價我就不一一枚舉了。

  • 10 # 大峰上雨

    什麼是詩詞?我告訴大家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用一個調子用字說話!用字用調越絕越好!《春江花月夜》相反?轉調太多!談不上妙!更談不上絕!

    《春江花月夜》冗餘陳長,囉嗦至極(重複用字太多,就沒有重點);有意境,沒高度(重複描寫太多,就沒有高度));韻律不清,旋律不美(轉韻太多,就沒有主旋律);印象混亂,沒有經典(韻聲太亂,就沒有中心思想)。談美文可以,談精詩秒詞都不具備。

    精詩妙詞應當是精煉的語言,簡潔的韻律,集中的情感,巧妙的用字用詞用句。如果情感反覆說明,五味雜陳的都出來了?那是什麼?說明書?還是操作法呀!大家記住了,寫詩詞千萬不能長篇大論呀!就像現在寫文章等等,用字越來越少了!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上述說的比較簡單,但是真正的明白人一看就懂了。如果不明白,或者裝明白的一定不認可。現在我有時間,再細說說。我挑最主要的細說一下。中國詩詞最經典的屬唐詩宋詞了,所以我拿唐詩宋詞說明。其實唐詩宋詞再好,一般的韻聲就一個主旋律,就是說一般就韻一個韻母,這裡詩詞的主旋律容易出來,還容易記住,最主要能突出主題;這個主題就是詩詞旋律的中心思想;如果誰把詩詞只是看作文字組合,那就大錯特錯了!

    詩詞韻聲比較多的,我只知道《虞美人》,也就是四韻聲。可是《春江花月夜》四句一轉韻,前後到底是多少我都記不住?我也不想記它,因為它的韻聲多,旋律就亂套了,沒有意思,所以根本就對它不感興趣。我們知道西方的交響樂是四個樂章的大篇幅描寫是不是?可大家知道那麼大的篇幅描寫,它主題有幾個?就是說它的主旋律有幾個?我知道的不是很多,但是我只知道交響樂的主題就幾個呀!一般最突出的是一個主部主題,一個副部主題,或者兩三個副部主題。而你一個《春江花月夜》四句就一個主題,還寫了那麼多句子?是你厲害,還是你根本就找不到主題(主旋律)呀?

    要說的太多了。不懂詩詞的我說再多也沒有用,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詩詞,或者說他們不懂詩詞韻律與韻聲;他們只是明白文字,那我跟他們說再多也沒有意思是不是?所以不能說再多了!

    最後我再說一點:真正的詩詞高手就一個主題韻律,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如蘇東坡的《江城子》,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等等等等,它們都是一韻到底的,全詞就一個主題主旋律。而他《春江花月夜》四句一轉韻就是用字窮盡了,只能轉韻、轉調了?這絕對不是高手所為!所以初唐的春江花月夜在唐宋時期老百姓都不認同,現在我依然不認同!就是一般般吧!華麗的東西不一定都是詩詞?鮮花也華麗?那些東西大自然就能生產出來!不稀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實人,實在人,心直的人,一般做不成大事,你認可這種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