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要精益
-
2 # 小牛文案
首先,我需要先糾正一下:
第一,不單是外企,很多中國企業也是這樣。
第二,不是沒有老員工,應該是很少。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為什麼大部分企業的老員工很少。
我在網上看見過下面這張圖,往往很多人連三十五歲都沒熬過去。
很多人覺得公司卸磨殺驢了,不講情義,但是如果你站在公司高層的角度考慮,你會怎麼做呢?
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是沒有增長的。而且因為越來越多的生活瑣事,導致自身的能力下降。如果你確實有特別突出的能力,那麼公司肯定會留下你,但往往我們只是年齡增加了,能力卻沒增加。所以現在公司招聘的時候都會避開年齡大的人,在他們看來年齡大的人就想奢侈品一樣。
首先,奢侈品很貴。對於歲數大的人,預期的工資標準就比年輕人高。動輒一兩萬,但是年輕人八九千就很滿意了,而且精力更旺盛。
其次,奢侈品不實用。很多人會說,年級大,經驗就多。但是經驗並不能跟能力掛上鉤,你說自己有十年經驗,是真的有十年經驗,還是隻有一年經驗重複了十次?
最後,奢侈品不抗造。這是東北話,不耐用的意思。年級大的人,工作以外的分散精力的事情很多,照顧老人,孩子,家庭,很難專注在工作上,而且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及年輕人。不能適應長時間加班,高強度工作。反觀年輕人,就像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自己吃飽全家不餓。
現在很多知名的企業都是年輕人主力,像VIVO的5G青年隊,阿里巴巴的“神盾局”。
隨著整個社會的高速發展,每一代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見識的世界、享用的資源都一定比上一代人更好,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整體一定是比上一代人表現更出色的。他們更懂這個世界最新的遊戲規則,他們更懂這個世界上其他年輕人的需求。
所以不想讓自己在歲數大了被企業淘汰,就要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自己擁有一項拔尖的技能。或者把自己向管理崗逼,成為高層管理,位置比能力更重要。
最後一定要做有積累的事情,不是每天重複卻沒收穫的事情。
-
3 # 財智成功
如果注意觀察就會發現,當下辦公室的工作崗位要求往往是35週歲以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答為什麼外企裡超過45歲的員工少。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我們從多個角度來解讀:
1、經濟背景決定雖說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是結構上存在較大的不均衡,附加值低的中低端製造業是主流,更缺少教育程度高的技工,而不是辦公室的白領。由於市場環境還不夠完善,假冒偽劣難以杜絕,劣幣驅逐良幣在眾多行業都很常見。正是這樣的原因,使得低價競爭普遍,中小企業壽命短暫,技術和品牌積累遠遠不夠。
企業壽命短,就會急功近利,更樂於招聘體力充沛,工資要求低,能頻繁加班的年輕人。相比之下,外企要比民企好得多,起碼還有一些45歲的員工,而同類民企中比例更低。
2、部分45歲員工進入管理層外企的上升通道相對清晰,有能力的員工40歲之前就已經步入管理崗位,進入中高層也很正常。管理層的工作和基層工作大不相同,更多協調資源,推動專案進度。也有部分員工在外企中遭遇職場瓶頸,選擇進入民企發展,一般都是在管理層。
3、部分45歲員工開始創業創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首選,也是高淨值人群獲得財富的主要原因。45歲外企員工能力和資源積累較多,手上也有可觀的存款,創業成功率往往比較高。也有人會選擇開一家小店,或者試水電商或其他網際網路專案。
4、部分45歲員工進入收入更低的公司部分外企人員不願意冒風險,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也會選擇收入比較低的工作崗位,進入較小的公司。
5、部分直接選擇半退休外企收入相對較高,45歲離職,往往存款較為豐厚,直接選擇退休,或者做自由職業,在自媒體、視訊、培訓等領域輸出內容,也能有一份收入。
-
4 # 職場小妹
國企和外企在員工年齡的問題上,處理的結果還是有很大區別。畢竟國家的政策和路線不同,對待問題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外企員工年齡偏大很普遍:理論一:技術工種說到技術工種,這類人,由於經驗豐富、不可替代,所以工作幾十年直至退休也不是什麼難事。
理論二:部分崗位沒有年齡限制肯定有人無法理解,但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外企,更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以及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而且,外企的工作節奏比較快,沒有相對的條條款款,更多的是需要你發揮自己的餘熱,而不是養老。
理論三:企業文化差異不同的企業文化差異也不同,相對的側重點不同,西方企業對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資金補貼較大,所以他們對年齡的問題不是很看重。據說,有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還在做祕書。
外企也好,國企也罷,只要有能力、有才華,年齡根本不是問題。相反,年齡見長更能說明你閱歷豐富、見多識廣。 -
5 # 孟溪筆談
這是國內比較普遍的現象,不管是外企還是民企,45歲以上基層都是很少見的,如果45歲做不到管理層,基本也待不下去了。
至於他們的流向,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塊。
自己創業做生意在外企和一些待遇好的民企,還是能夠積累到不少資金的,還有人脈,一定的技術能力。
有些是主動的,本身就不安分,去外企民企只為磨鍊自己,就沒想長待,有了一定本事,自己就出去創業了。
還有一部分是被動的,年紀逐漸增大,升不上去,精力也跟不上了,只能選擇辭職或被辭,然後自己乾點什麼。
體制內國企還有相當一部分在外企和民企的人,做了幾年,積累了一定錢以後,回到老家,進了體制內國企。
也看不到未來什麼可能性,不如放過自己,回家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去做,迴歸生活。
小企業在外企或大型民企做過,能力又不足以擔任管理層,年紀大了又不想一直幹苦力,去小企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有的也是主動選擇,小企業有更合適的管理層位置,就過去了。
有的則是逐漸被淘汰到小企業,無法適應大企業,只能退而求其次。
-
6 # 較真的Sunny
作為從畢業工作以來一路在外企工作十幾年的職場人士,我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供您參考。
總的來講,在外企,英語聽說讀寫好的人還是非常佔優勢的。英語特別好的人只要你工作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不會太差都會混得還行。相反英語水平普通的,大學四級水平或六級剛過這種,工作中你努力了,但在處理一些電話或視訊會議還有商業文書的行文措辭方面始終是感覺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繼續向上發展的空間也有限。
相反英語水平普通的,大學四級水平或六級剛過這種,工作中你努力了,但在處理一些電話或視訊會議還有商業文書的行文措辭方面始終是感覺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繼續向上發展的空間也有限。
1,外企45+的同事中,一部分優秀的,英語又好的做了為數不多的管理層。
2,有部分做著普通的一線員工的活。
3,還有少部分的分流去了其他的更大的外企或者勢頭更旺的民企。
4,極少部分有能力又有資源的出去創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那我們要怎麼面對自己在外企的45歲現象呢?不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瞭解行業的一些專業認證。一直讓自己保持學習的狀態。任何時候不要停止學習,即使你忙著結婚,忙著生孩子,忙著養娃.....
2,積極的嘗試,開啟自己的圈子,維護有效的人脈。現在網路時代,各種平臺都可以讓我們可以快速和我們想要認識的人建立聯絡。至少我們可以在各種平臺或網站上發發帖。一來鍛鍊下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二來也有機會多認識些志同道合的人。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嘛!如果有認識的朋友公司招人,你又剛好有打算換公司,一個內部推薦可比網上海投命中率高很多了。
3,多思考下身邊有什麼資源是自己利用的,可以發展成自己的副業的。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唯有讓我們自己時刻準備好,以不變應萬變。
每個人都會有45歲,與其害怕,迷茫。不如坦然面對,未雨綢繆!
-
7 # Floraling
我呆過的外企都有員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的現象,45歲以上的很多,還有幹到退休的。可能和行業相關,都是傳統工業企業,老牌500強那種。人頭凍結了很多年了,不招新人,流動率很低,人員平均年齡當然年年漲。
-
8 # Zero佐羅
恰恰相反,外企45歲的比民企要多。外企來說45歲不是一個很大的年齡,就拿我們公司來說老闆(中國區總經理),女,中國人,超過45歲,其他部門的leader基本都超過中45歲,甚至一個老外差2年就退休了。外企穩定,福利好,能讓人安心做事,當然現在民企待遇也開始好了,外企也會有那種養老的情況,外企一般加薪是例行的做了很多年的員工待遇會很不錯,在外面不見得找到這待遇,關鍵是早八點半晚五,不加班,中午一個小時休息。
-
9 # 的哥佬685
拋開政治觀點不說,我的幾個朋友同學與同事都是在40歲以後進入到外企工作的,一個是我高中同學,在42歲進到“西門子通訊有限公司”一直做到副總再退休的;另外一個大學同學,也在40歲的時候進入到“新錦江賓館”工作的一直做到60歲退休,只不過是“裝置部”的主管而已。我的一位同事是女生,也是38歲進入到“施貴寶製藥有限公司”也是做到58歲才退休的,也有一位更離奇了,都近57歲了,還是被“施貴寶”聘用為建築設計師,一直做到65歲呢!我自己吶,退休後被遠房親戚的老闆聘用,進入私企,作為駐上海的代表,後來幾年後與美商合資,外資老總也沒有把我趕走嘛!而是在我68歲的時候我感到想在有生之年,休息一下,到處玩玩了!才提出主動辭職的,外資老總批了N+9給我。我感到,你的才能才是他們看你的標準吧!如果你庸庸碌碌的工作,雖然很累,但是,也不是他們喜歡的呢!
-
10 # 李恆談管理
首先要說的,外企超過45歲的員工比較多,外企一般都是嚴格按照勞動法規定要求參照執行的,部分外企的薪資和福利還是不錯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也還可以,只要你的工作績效不錯的話,外企企業一般很少主動辭退超過45歲的員工,除非是外企經營效益不理想而不得不裁員,而且員工在公司服務的時間越長,員工的工資獎金和福利也會有所提升,所以說老員工的穩定性還是不錯的。
回覆列表
看過金字塔的形狀嗎,一個企業的結構就跟金字塔類似,不管是外企,國企還是民營企業,組織結構都是金字塔的形狀。即使現在在提倡所謂的組織結構扁平化,但是依然擺脫不了金字塔的結構。因為,也只有金字塔的結構才能保證上層組織的精簡和穩定,這也決定了45歲成為了攀登金字塔塔頂的分水嶺。
塔頂:如果可以攀登到塔頂,已經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即使再失業,下一份工作也是CEO。
塔頸:如果還在塔頸的部位,那麼不能說是危險,但是也是戰戰兢兢,畢竟到塔頂的競爭是激烈的。這部分人已經是業務骨幹,企業的中層,有一定的能力,這部分人如果離開很可能去競爭對手方做高層或者自己創業。
塔胸:如果45歲還處於這個位置,是最尷尬的,上不去,下來呢,自己心裡有委屈。一旦被裁員,也只能做些基礎類的工作,當然可以做專業領域的顧問,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一些快遞,物流的工作,直播,微商等。
塔基:這一層基本上都是00,90後,是基數最龐大的,也不發愁失業的問題,畢竟年輕可以再來。如果45歲還在這一層,那麼說明這類人沒有什麼能力,只能做一些雜活,例如門衛,超市的理貨員。
不過,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趨勢,歐美更嚴重,很多企業中超過45歲的人也很多,畢竟總人口數量就那麼多,重要的是看清趨勢,把握好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