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漢武帝時停鑄半兩,改鑄三銖錢。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蛛,“因郡國共銖株,又稱郡國錢。又過三年,制赤厭錢(厭指邊緣),輪廓上帶赤色,以一當五,但幣值不足。到了公元前113年,武帝將鑄錢權收歸中央,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鑄工精美,以一當一,由於私人仿製費銅費工,無利可圖,民間盜鑄絕跡,五銖錢使用至東漢,鑄數極大,使用極廣,流行時間很長。因前代的銅範常為後代使用,所以要斷代事實上不可能,到東漢和帝(89一105年),五銑”質量逐漸下降,重則只有2~3克、東漢未靈帝時有了四出五銖,即方、孔的四角突出,碰到了錢的外輪。(四出五株錢形常見於西南地區的銅鼓紋節,亦成為反映銅鼓時代的標誌之一。歷代收藏家喜收當時誤鑄、戲制的傳形五銖(五銖兩字倒排)疊字五銖(五五、銖銖),舍背五株(兩面有字,或兩面無字)。另有作為壓勝錢的吉語、圖案、人名五銑。五株錢是中國古代很有影響的一種貨幣,存世較多。與後代方孔圓錢比較,五銖錢方孔較大,字型較大,外輪較狹,文字較峻深。存世的五銖錢一般均為真品,有些作偽者往往用真錢改刻或用廢品翻砂,鑄造“五五”、“銖銖”錢,以為奇貨可居,謀取暴利,應注意察別其真偽。
漢代漢武帝時停鑄半兩,改鑄三銖錢。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蛛,“因郡國共銖株,又稱郡國錢。又過三年,制赤厭錢(厭指邊緣),輪廓上帶赤色,以一當五,但幣值不足。到了公元前113年,武帝將鑄錢權收歸中央,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鑄工精美,以一當一,由於私人仿製費銅費工,無利可圖,民間盜鑄絕跡,五銖錢使用至東漢,鑄數極大,使用極廣,流行時間很長。因前代的銅範常為後代使用,所以要斷代事實上不可能,到東漢和帝(89一105年),五銑”質量逐漸下降,重則只有2~3克、東漢未靈帝時有了四出五銖,即方、孔的四角突出,碰到了錢的外輪。(四出五株錢形常見於西南地區的銅鼓紋節,亦成為反映銅鼓時代的標誌之一。歷代收藏家喜收當時誤鑄、戲制的傳形五銖(五銖兩字倒排)疊字五銖(五五、銖銖),舍背五株(兩面有字,或兩面無字)。另有作為壓勝錢的吉語、圖案、人名五銑。五株錢是中國古代很有影響的一種貨幣,存世較多。與後代方孔圓錢比較,五銖錢方孔較大,字型較大,外輪較狹,文字較峻深。存世的五銖錢一般均為真品,有些作偽者往往用真錢改刻或用廢品翻砂,鑄造“五五”、“銖銖”錢,以為奇貨可居,謀取暴利,應注意察別其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