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俗稱“毽子”,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並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中國的毽球運動歷史久源。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寧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灑自然。
踢毽子在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明代進士、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
“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可見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未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鍊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並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為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裡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說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漢族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
毽球俗稱“毽子”,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並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中國的毽球運動歷史久源。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寧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灑自然。
踢毽子在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明代進士、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
“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可見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未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鍊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並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為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裡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說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漢族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