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又稱仙蟾,臺灣稱為大守宮。體型較大,體長可達30釐米以上,頭長大於尾長。背腹面略扁,頭呈扁平三角形;面板粗糙,全身密生粒狀細鱗。體色有深灰色、灰藍色、青黑色等,頭、背部有深灰、藍褐等顏色橫條紋,全身散佈灰白色、磚紅色、紫灰色、橘黃色斑點,尾有白色環紋。吻鱗不接鼻孔。背部粒鱗間散佈的疣鱗約12-14縱列。指、趾間微蹼。頭體長為尾長的1.01-1.23倍,吻長大於眼徑的兩倍,吻鱗略呈五角形,不接鼻孔,體背面被多角形小鱗。尾稍縱扁,基部每側具1個或2-3個肛疣,尾腹面被較大之方形鱗,中央無橫向擴大的鱗板。生活時背面呈藍灰或紫灰等顏色,具磚紅色及藍色的花斑,液浸標本體背面褐色,具不鮮明的磚紅色及藍灰色花斑。擴充套件資料:蛤蚧棲息環境蛤蚧棲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簷、牆壁附近活動。在中國廣西主要生活於亞熱帶石灰岩構成的石山中,山上有矮小樹木並有供其飲水的水源,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在雲南的棲息環境有3種類型:一為樹洞中,二為房舍環境,三為喀斯特地貌石山裂隙中(河口),三種環境的共同特點是四周多農田。
蛤蚧又稱仙蟾,臺灣稱為大守宮。體型較大,體長可達30釐米以上,頭長大於尾長。背腹面略扁,頭呈扁平三角形;面板粗糙,全身密生粒狀細鱗。體色有深灰色、灰藍色、青黑色等,頭、背部有深灰、藍褐等顏色橫條紋,全身散佈灰白色、磚紅色、紫灰色、橘黃色斑點,尾有白色環紋。吻鱗不接鼻孔。背部粒鱗間散佈的疣鱗約12-14縱列。指、趾間微蹼。頭體長為尾長的1.01-1.23倍,吻長大於眼徑的兩倍,吻鱗略呈五角形,不接鼻孔,體背面被多角形小鱗。尾稍縱扁,基部每側具1個或2-3個肛疣,尾腹面被較大之方形鱗,中央無橫向擴大的鱗板。生活時背面呈藍灰或紫灰等顏色,具磚紅色及藍色的花斑,液浸標本體背面褐色,具不鮮明的磚紅色及藍灰色花斑。擴充套件資料:蛤蚧棲息環境蛤蚧棲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簷、牆壁附近活動。在中國廣西主要生活於亞熱帶石灰岩構成的石山中,山上有矮小樹木並有供其飲水的水源,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在雲南的棲息環境有3種類型:一為樹洞中,二為房舍環境,三為喀斯特地貌石山裂隙中(河口),三種環境的共同特點是四周多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