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包括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亡國之奴、滅門之仇。“不共戴天之仇”,指不願和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就是說和某個人有著非常深的仇恨,有無法比喻對某個人的恨。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的復仇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儒家的《禮記》詳細規定了各種復仇原則,《曲禮上》篇中寫道:“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父仇不共戴天;殺兄弟之仇,則要隨身攜帶兵器,見到仇人徑直殺掉,不須再回家取兵器;殺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處一個國家之內。
這其中儒家尤為推崇“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的伍子胥當年為報父仇,率領吳軍攻入楚國都城,將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三百,這一行為得到當時人的充分理解和接受。
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中講述了一個為父報仇的故事。儒生王良借了族侄王俊的高利貸,因為還債的利息糾葛發生了爭執,王俊酒後居然將叔父毆打致死。王良的兒子王世名是名秀才,在父親臨死前發誓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兒誓不與俱生人世!”王俊仗著錢多,央求族長出面私了,王世名深知如果告到官府,被王俊上下打點之後,肯定不會判他的死刑,因此接受了王俊賠償的三十畝肥田。
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包括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亡國之奴、滅門之仇。“不共戴天之仇”,指不願和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就是說和某個人有著非常深的仇恨,有無法比喻對某個人的恨。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的復仇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儒家的《禮記》詳細規定了各種復仇原則,《曲禮上》篇中寫道:“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父仇不共戴天;殺兄弟之仇,則要隨身攜帶兵器,見到仇人徑直殺掉,不須再回家取兵器;殺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處一個國家之內。
這其中儒家尤為推崇“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的伍子胥當年為報父仇,率領吳軍攻入楚國都城,將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三百,這一行為得到當時人的充分理解和接受。
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中講述了一個為父報仇的故事。儒生王良借了族侄王俊的高利貸,因為還債的利息糾葛發生了爭執,王俊酒後居然將叔父毆打致死。王良的兒子王世名是名秀才,在父親臨死前發誓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兒誓不與俱生人世!”王俊仗著錢多,央求族長出面私了,王世名深知如果告到官府,被王俊上下打點之後,肯定不會判他的死刑,因此接受了王俊賠償的三十畝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