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沉長安

    杜甫的《後遊》 “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詩的大意是說:回憶曾經遊覽過的寺廟,憐愛再次欣賞的小橋。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兒等著我,花兒綻開笑臉、綠柳扭動腰肢無私的奉獻著自己一切。清晨,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面對如此美景,詩人由衷感嘆:顛簸在外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裡,我還能往哪裡去呢?從表面上看,詩人表現的是對美好自然風光的熱愛、讚美,抒發的是遊覽山水的輕鬆愉快之情。然而,聯絡當時的社會現實,結合詩人的坎坷經歷,再仔細推究詩句的弦外之音,我們發現詩人的著眼點並不是山川景物,詩人的心情並不輕鬆。本詩寫於詩人流落西南之時,當時正值“安史之亂”,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這樣的背景下,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志向卻又窮困潦倒的詩人,故地重遊,該會感慨萬千的吧?“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與其說是對自然的依附感親切感,不如說是對社會人生的感慨: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人世間是無情的、偏私的。這裡,讚美自然風物不過是個憑藉,詩人筆觸指向的是善惡不分、世態炎涼的嚴酷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瓶車充電電瓶充爆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