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媽的幸福小滋味
-
2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科舉制度。
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常科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種。應試者以明經、進士二科最多,明經科: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所謂帖文,又稱帖經,主要考經文的記憶。具體做法是:“以所習之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及第亦分四等。常科考試及第以前計程車人,身份是平民,有“白身”、“白衣”、“布衣”等稱呼。科舉考試合格叫及第,或擢第,或登第,或登科,也單稱“中(zhòng)”(摘自《中國古代職官制度》)。“元稹14歲登明經第”意思是說元稹十四時明經考試合格。
答:“登明經第”的意思就是明經考試合格。“元稹14歲登明經第”意思是說元稹十四歲時明經考試合格。
明經,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考試的一種考試科目。源於漢,唐本科主考儒家各部經典,另包括《老子》(唐皇帝李姓,認老子為祖,前述道舉即為道教單設)。
秀才在縣、市一級的考試中取得第一等的成績,舉人需要透過省一級的考試,貢生要求透過國考,經過這三道關口,參加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才能成為進士,殿試第一名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