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李杲(東垣)撰於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東垣創導脾胃學說的代表著作。捲上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內經》原文以闡述其脾胃論的主要觀點和治療方藥。卷中闡述脾胃病的具體論治。卷下詳述脾胃病與天地陰陽、升降浮沉的密切關係,並提出多種治療方法,列方60餘首,並附方義及服用法。所創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昇陽散火湯等至今為臨床所習用。書評、序言: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谷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溼氣,感則害人面板筋脈,必從足始者也。《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變,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後見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後知世醫之誤。學術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且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論》叮嚀之。上發二書之微,下祛千載之惑,此書果行,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
《脾胃論》李杲(東垣)撰於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東垣創導脾胃學說的代表著作。捲上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內經》原文以闡述其脾胃論的主要觀點和治療方藥。卷中闡述脾胃病的具體論治。卷下詳述脾胃病與天地陰陽、升降浮沉的密切關係,並提出多種治療方法,列方60餘首,並附方義及服用法。所創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昇陽散火湯等至今為臨床所習用。書評、序言: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谷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溼氣,感則害人面板筋脈,必從足始者也。《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變,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後見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後知世醫之誤。學術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且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論》叮嚀之。上發二書之微,下祛千載之惑,此書果行,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