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東山寺,後唐貞觀(627年-649年)年間易名 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荊湖制置使孟珙為防範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頒發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 崇寧萬壽撣寺。
元代(1280一1291年),洪山寶塔建,塔高7層,巍峨壯觀。塔內有臺階可攀。元末萬壽禪寺毀於戰火,此後幾經毀壞。
1332年(元至順三年)華實任該寺住持,毅然以復興自任。他籌集幾萬緡經費,廣求大木由江上運歸。因原址地勢狹窄,不宜擴建,乃夷山填壑,壘石為基,使基寬敞,大興土木,l334年(元統二年)告竣。時人稱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輝映林谷,宏模偉觀,人天俱瞻”。隨州、許州(今許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黃縉作《武昌大洪山崇寧萬壽寺記》記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其後楚靖王朱均訛在1457年(天順元年)又大修大雄寶殿等建築。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模大增,並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
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東山寺,後唐貞觀(627年-649年)年間易名 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荊湖制置使孟珙為防範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頒發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 崇寧萬壽撣寺。
元代(1280一1291年),洪山寶塔建,塔高7層,巍峨壯觀。塔內有臺階可攀。元末萬壽禪寺毀於戰火,此後幾經毀壞。
1332年(元至順三年)華實任該寺住持,毅然以復興自任。他籌集幾萬緡經費,廣求大木由江上運歸。因原址地勢狹窄,不宜擴建,乃夷山填壑,壘石為基,使基寬敞,大興土木,l334年(元統二年)告竣。時人稱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輝映林谷,宏模偉觀,人天俱瞻”。隨州、許州(今許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黃縉作《武昌大洪山崇寧萬壽寺記》記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其後楚靖王朱均訛在1457年(天順元年)又大修大雄寶殿等建築。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模大增,並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