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磚學士

    早期的“左”“右”所從的、又,分別象左手和右手之形。我們今天的記錄右邊這個意義的這個右字,甲骨文寫成又,到了西周金文開始寫作右,那個口是個性質識別符號號,意思是右手是具有右邊這個性質的,而現在突出右邊的這個性質意義。事實上,在商周時期,古文字部件沒有形成今天這樣嚴格的規範,正這寫,反著寫,常常沒有定數。比如“左”“右”分別寫成下口、和又下口,此時區別意義的核心是和又。《元年師兌簋》裡面的左右連用,寫作右,或者、下口。到了戰國時代,左右二字型現為左從工,右從口,這個格局一直影響到了現在。楷書裡面,甚至要求左的橫畫短,右的橫畫長,除了有美學的要求,也有示源的要求。

    當然,從“有”和“友”也是從“右”的本字“又”而成字,“有”字就幾乎毫無例外地先撇後橫,但是“友”字從宋代開始,就有書法家先寫橫畫了(當然可能還有更早的例子),比如蔡襄,今人如徐伯清、毛主席等。這裡選取的都是草書例子,原因是相對於其他書體,更容易看清楚筆勢和軌跡。但是行書甚至楷書裡面,“有”和“友”兩個字的撇起筆,往往有個頓筆,也是標識來源的一個體現。

    以下友字:

    以下右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幫我作一首“我愛曉敏”的藏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