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是你說的,試著解釋如下:
“無明”,是一個起心動念,它帶來後面十一個結果。其中,從“無明”開始,到“六入”,是屬於投胎之前的過程。從“六入”之後,直到“老死”,才是“人”的一生。
其實世尊只說了整個過程的一部分,解釋如下:
愛緣取:不愛則“舍”或者“避”,甚或“恨”。
取緣有:還有取不到的。
有緣生:這個沒什麼不一樣,既然你擁有了,自然對你而言,是“生”。
所以總結世尊的十二因緣法,其實還是在描述“變苦”的過程,對於本身就是苦的部分,即“苦苦”的部分,並沒有多談。
而“識”,在還沒有投胎之前即存在了。而且就“名色”這個部分,也說明所有生物都具備靈性(名)與肉身(色)。只是有進入六入(具備五官的),也有不是六入的(例如病毒,細菌,植物…)。因為經文是要對“人”說的,所以十二因緣法裡面只提“六入”。
至於怎麼破除“無明”,就是要清楚這整個過程,要有“本願”。有了“本願”就不再“痴”,還能具備“智慧”,才知道:我是誰,誰是我,我為何而來…才不會顛倒想。
應該不是你說的,試著解釋如下:
“無明”,是一個起心動念,它帶來後面十一個結果。其中,從“無明”開始,到“六入”,是屬於投胎之前的過程。從“六入”之後,直到“老死”,才是“人”的一生。
其實世尊只說了整個過程的一部分,解釋如下:
愛緣取:不愛則“舍”或者“避”,甚或“恨”。
取緣有:還有取不到的。
有緣生:這個沒什麼不一樣,既然你擁有了,自然對你而言,是“生”。
所以總結世尊的十二因緣法,其實還是在描述“變苦”的過程,對於本身就是苦的部分,即“苦苦”的部分,並沒有多談。
而“識”,在還沒有投胎之前即存在了。而且就“名色”這個部分,也說明所有生物都具備靈性(名)與肉身(色)。只是有進入六入(具備五官的),也有不是六入的(例如病毒,細菌,植物…)。因為經文是要對“人”說的,所以十二因緣法裡面只提“六入”。
至於怎麼破除“無明”,就是要清楚這整個過程,要有“本願”。有了“本願”就不再“痴”,還能具備“智慧”,才知道:我是誰,誰是我,我為何而來…才不會顛倒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