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臺是中國古代監察長官的官署名,同時也指古代的監察機構,其屬即為言官。秦代,建立御史制度,設眾多監察御史監督政府,並以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為眾御史之長。漢代,御史大夫更名為大司空(後改為司空),不再負責監察事宜,其副手御史中丞成為御史以長。因御史中丞一直駐紮在宮中蘭臺辦公,因此其官署便被稱作御史臺。 御史臺在後來歷代均存在,只是名稱偶有變化,另有憲臺、蘭臺、肅政臺等稱呼。御史臺下設三院,一曰臺院,其屬為侍御史,即監督皇帝的御史,御史中丞初時便是專門駐紮在皇宮裡監督皇帝的官員;二曰殿院,其屬為殿中侍御史,負責監督皇宮內禮儀等事;三曰察院,其屬為監察御史,主要是監督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
總體而言,御史臺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監督百官,即“為天子耳目”。御史的品階一般都不高,多由具清望之人擔任,往往不怕得罪官員,越得罪人,名聲越大。派往地方的監察官員往往都是由御史臺派出,但歷代都常常發生監察官員到了地方之後取代原來的地方長官成為事實上的地方長官的事情,比如漢代的刺史,唐代的節度使、觀察使都屬於這種情況。 明代時,太祖朱元璋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御史臺之名遂廢。
御史臺是中國古代監察長官的官署名,同時也指古代的監察機構,其屬即為言官。秦代,建立御史制度,設眾多監察御史監督政府,並以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為眾御史之長。漢代,御史大夫更名為大司空(後改為司空),不再負責監察事宜,其副手御史中丞成為御史以長。因御史中丞一直駐紮在宮中蘭臺辦公,因此其官署便被稱作御史臺。 御史臺在後來歷代均存在,只是名稱偶有變化,另有憲臺、蘭臺、肅政臺等稱呼。御史臺下設三院,一曰臺院,其屬為侍御史,即監督皇帝的御史,御史中丞初時便是專門駐紮在皇宮裡監督皇帝的官員;二曰殿院,其屬為殿中侍御史,負責監督皇宮內禮儀等事;三曰察院,其屬為監察御史,主要是監督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
總體而言,御史臺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監督百官,即“為天子耳目”。御史的品階一般都不高,多由具清望之人擔任,往往不怕得罪官員,越得罪人,名聲越大。派往地方的監察官員往往都是由御史臺派出,但歷代都常常發生監察官員到了地方之後取代原來的地方長官成為事實上的地方長官的事情,比如漢代的刺史,唐代的節度使、觀察使都屬於這種情況。 明代時,太祖朱元璋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御史臺之名遂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