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04024020264

    佛教一般講的是悲智雙行。

    在古代印度就有慈心的禪修方法,來培育慈愛/慈悲之心。比如現在仍然有的慈瑜伽。

    佛教的修行方法當中也有四種無量心的業處,主要是依靠這種方法來培育慈愛。具體的做法在清淨道論有記載。

    簡單的說一下,第一個培育慈心必須有一個目標,選擇目標的時候,最初階段不能選擇幾種人,親人因為思維親人的時候,可能會因為聯絡到他的某些遺憾的地方而變得很痛苦;不能選擇無關者,因為慈心不易升起;不能選擇敵對者,因為最初階段選擇敵對可能升起嗔恨;不能是異性。排除了這樣幾種人之後,選擇的目標已經變得很小,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尊敬的人,比如老師等等,如果這些都沒有辦法使自己生起慈愛,則選擇對於自己有幫助的人。然後不斷的思維,這種人的良善的品德,或者對於自己的幫助,思維之後,開始散播慈愛,也就是祝願他,沒有身體的痛苦,沒有精神的痛苦,沒有敵意與危險願他快樂。每一次只能選擇一個人,第一個人一定要是自己,對自己散播之後,選擇一個尊敬或者幫助過自己的人。

    慈心的培育好注意的事,經常觀察別人的好的地方。悲心的方法和慈心一樣,但是悲心的的觀察入手處是選擇對方的缺憾的地方,看到對方有過患的地方,升起一種憐憫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字手敲碼的速度標準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