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羅廖夫
-
2 # 皇家橡樹1972
總之,巴雷特大口徑狙擊步槍子彈威力夠用,但是它由於屬於栓動步槍,射速非常慢!而直升機相對較快的運動速度,則需要更快速的射速密集的大口徑子彈才能擊落,一發一發的斷續射擊要想將它擊落的可能性極低!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所以綜上所述,巴雷特基本對飛行中的武裝直升機沒有威脅。打飛機還是得老老實實用防空導彈,像電視劇中用步槍打下飛機的概率實在是比中彩票的機率還低,為了吸引眼球電視藝術表現可能會表現得有點誇張,但步槍打下飛機的案例也不是沒有過。像巴雷特這種反輕裝甲目標的武器還是對付地面目標實用,12.7毫米以上的槍械的威力可以拆牆,打中磚瓦結構直接碎完。不過現在全球最遠離的狙殺槍械就是用12.7毫米的狙擊槍打出來的。
-
4 # 軍武次位面
巴雷特是現役最著名也是最先進的一種12.7毫米大口徑狙擊槍,由於其口徑大,射程遠,並具備一定的反輕裝甲的作戰能力,故而這種大口徑狙擊槍有時候也會被稱之為反器材武器。
那巴雷特能否對飛行中的武裝直升機造成一定的威脅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得這樣看,首先,大部分情況下,武裝直升機對於手持巴雷特的狙擊手來說是暫居優勢的,畢竟武裝直升機不管是其航炮.還是其導彈,它們的射程都比巴雷特狙擊步槍來得遠,而武裝直升機相對於狙擊手來說也有觀察視野上的優勢,其上面的機載偵察裝置往往也可以在較遠的距離發現狙擊手,另外考慮到武裝直升機一般都帶有防彈裝甲,加之地面打空中目標的命中概率往往也不高,故而,在正常情況下,巴雷特是無法威脅武裝直升機的。
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假設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如果狙擊手能夠使用手中的巴雷特狙擊步槍命中武裝直升機的槳轂,造成其槳轂的損壞,那確實可以將武裝直升機直接擊落,不過,這種概率在戰場上是十分小的,因此,我們說,在大部分情況下,巴雷特是無法威脅武裝直升機的。
-
5 # 兵器知識譜
威脅既能以獨立的形式存在,也能以是相對的形式存在
我們通常所說的“威脅”是指一方遭受到另一方的威逼脅迫或使用威力使另一方服從。比如說在遭遇搶劫時,持械的歹徒就對搶劫物件產生了人身安全威脅,這樣的威脅屬於以獨立形式存在的的單方面威脅;如果此時警察趕來並與歹徒發生持械對峙,那麼警察與歹徒就成為彼此的威脅,這樣的威脅屬於相對形式存在的威脅。另外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倘若搶劫案發現場民眾中存在一個或數個已經產生跟歹徒搏鬥的人,那麼這些蟄伏於人群中的勇者便成為歹徒的潛在威脅。戰場也是如此,如果一方的武裝直升機在飛行過程遭到裝備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的另一方士兵的攻擊,不管攻擊方式是否湊效,這個士兵便成為威脅到武裝直升機安全的目標,如果武裝直升機調頭回來對付這個目標,交戰的雙方便成為彼此的威脅;如果武裝直升機置之不理,相對於武裝直升機而言,這個裝備巴雷特的目標便是獨立存在的威脅;假設戰場上同時存在著雙方的武裝直升機以及裝備巴雷特的狙擊手,但是雙方的攻擊目標都不針對彼此,那麼相對於武裝直升機而言,巴雷特士兵便是潛在的威脅,反之相對於巴雷特士兵而言武裝直升機也是他的潛在威脅,因為雙方都就具備相互攻擊並給彼此造成傷害的能力,區別只在於給彼此造成傷害的程度。下圖為正在使用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進行實彈射擊的英軍士兵。
使用反器材狙擊步槍攻擊飛行中的武裝直升機是一種十分被動的防空作戰方法相信讀者朋友們都知道,想要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先決條件就是奪取制空權,因為空對地打擊是一種不對稱的壓倒性優勢的體現,而地對空打擊則是一種十分被動的劣勢抗衡,尤其是在沒有防空導彈或者防空炮的情況下這種劣勢顯得更加突出。使用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攻擊飛行中的武裝直升機便是其中一種劣勢抗衡的體現。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空重14千克,也就是28斤,在攻擊地面目標時有槍身上的兩腳架支撐重量,而對空射擊時則必須將槍身抬起以一定的仰角來瞄準目標,而飛行中的武裝直升機屬於高速移動的物體,雖然移動速度不會超過480公里/小時,但是對於人類的肉眼而言,以這樣“低速”移動的物體也是轉瞬即逝,近距離內出現在巴雷特6倍鏡裡的時間不會超過10秒,即便超過10秒,持槍的雙手也很難在這個時間內保持穩定姿勢,畢竟14千克對於人的雙手而言實在太重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試一試自己的雙手能捧著14千克的物體保持多長時間。而且武裝直升機在機身重要部位安裝有防護裝甲,具備抵禦12.7毫米槍彈的能力,所以說裝備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的士兵可以對武裝直升機造成威脅,但是不足以達到防空的目的,就好比持刀搶劫的匪徒能夠對警察的人身安全產生威脅,但是不足以對裝備槍械和防彈衣的警察造成傷害一樣。下圖為克羅埃西亞研發的20毫米反器材狙擊步槍(炮),威力遠比巴雷特大得多,但是它仍然只專注於射擊停在地面上的武裝直升機,基本放棄了做對空射擊這樣的無用功。
反器材狙擊步槍只有在武裝直升機特定的飛行姿態中對其造成威脅,在非特定的飛行姿態中只產生潛在威脅武裝直升機常見的飛行姿態有:高空巡航、中空巡航、低空巡航、低空低速搜尋或攻擊、低空盤旋搜尋或攻擊、低空高速搜尋或攻擊、低空懸停搜尋或攻擊以及低空機動躲避或攻擊、起飛或降落等,其中的高空巡航(6000米到4000米)和中空巡航(4000米到2000米)狀態下的武裝直升機就連行動式防空導彈都夠不著,因此有效射程為1000米的巴雷特不對其過程任何形式的威脅;而低空高速搜尋或攻擊以及低空機動躲避或攻擊姿態的武裝直升機通常是發生在雙方之間的空戰,只有在空中相互追逐或者躲避對方發射的導彈時才會做出機動動作,在這個狀態下直升機以不規則的姿態和線路飛行,地面上的人是無法瞄準的,所以巴雷特對這種飛行姿態下武裝直升機也夠不成威脅;只有在低空巡航、低空低速搜尋或攻擊、低空盤旋搜尋或攻擊、低空高速搜尋或攻擊、低空懸停搜尋或攻擊、起飛或降落這六種飛行姿態下,巴雷特才具備對武裝直升機構成威脅的條件,而且前提是正在做這些飛行姿態的武裝直升機要在巴雷特的有效射程內。下圖為正在起飛昇空的直-19E偵查武裝直升機,這個姿態下的武裝直升機是最脆弱的,大口徑狙擊步槍可以對其造成巨大威脅。
假設巴雷特狙擊手是一個久經戰場考驗的優秀士兵、碰巧預設陣地構築在正確的位置、碰巧武裝直升機也在巴雷特的有效射程內、碰巧武裝直升機還在做著上述的六種飛行姿態之一、碰巧此時天氣狀況良好,視野既好又無風、碰巧計劃中的撤退或隱蔽路線都暢通無阻,當滿足了以上全部條件以後狙擊手就可以嘗試攻擊武裝直升機了,由於武裝直升機的機身重要部位都安裝了防彈裝甲,比如駕駛艙、發動機艙、油槽,因此狙擊手只能瞄準它的主旋翼絞盤、起落架以及尾翼風扇等相對脆弱的部位射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是栓動單發射擊的槍械,只有最多2~3次的射擊機會。射擊完2~3發子彈後不論是否擊傷或擊毀它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逃離現場,否則被攻擊的武裝直升機或其同伴反應過來開始反擊時,狙擊手就萬劫不復了,畢竟雙腿時跑不過翅膀的,而且不要試圖就地隱蔽,因為武裝直升機的光電探頭可以在紅外模式下每秒搜尋200平方米的地面,一旦被鎖定,後果必將是遭到30~35毫米大口徑機炮炮彈或者火箭彈的無情覆蓋。所以我們的結論是裝備巴雷特反器材狙擊步槍的士兵無論在武裝直升機任何飛行姿態下都不要輕舉妄動,靜靜地做一個“潛在威脅者”挺好的。倘若發生在“魚死網破”的 相互對峙環境下,那就只能硬著頭皮拿巴雷特攻擊了,反正已經處於絕對的劣勢,萬一人品爆發,真的能像鮑勃李.斯瓦格那樣一槍命中武直的尾翼風扇,那活命的希望就大大提高了。下圖為電影《生死狙擊》中使用巴雷特三槍擊落武裝直升機(民用機改裝)的傳奇狙擊手鮑勃李.斯瓦格。
-
6 # 優己
理論上是存在這種可能的,之前在賴比瑞亞的戰爭中就曾有狙擊手通過狙殺雌鹿武裝直升機的飛行員來達到摧毀直升機的目的。當時的這架直升機正在對地掃射壓制,結果狙擊手埋伏在陷坑當中躲過了雌鹿的機槍掃射,然後用狙擊槍瞄準飛行員,擊碎武裝直升機的防彈玻璃後子彈命中並擊殺飛行員,最終導致雌鹿直升機墜毀。
所謂是隻要是武器就能夠殺人,就看子彈打向哪了。直升機本身屬於近地面武器,直升機低飛的主因是為了躲避對方的防空雷達,飛太高容易被雷達識別出來;其次則是因為直升機的武器多是無制導的,貼近地面有利於進攻。但是這也直接造成了直升機被地面武器殺傷的概率。被高炮擊落擊傷的直升機大約佔直升機被擊落總數的85%以上,而看似直升機殺手的RPG實際上只製造了10%左右的直升機殺傷(RPG的擊落擊傷比會高一些)。近地高炮大多使用的是18~20毫米機關炮,這種炮的炮彈比狙擊彈實際上也差不了多少,打在直升機上面足可以給直升機造成創傷了。
不過呢,直升機在設計的時候本身就考慮被地面武器打中的問題,往往設計得非常皮實耐揍,除非命中重要部位否則也是很難擊落直升機的,像高炮之所以會擊落最多直升機是因為高炮大多有連發功能,一次可以掃射很多炮彈在機身上。
回覆列表
對巴雷特打擊武裝直升機不要太寄予厚望,巴雷特在戰場上並沒有對武裝直升機取得過像樣的戰果。巴雷特是一種可以精確射擊的大口徑反器材步槍,當然是可以打擊武裝直升機的,只不過戰果很少,估計比RPG火箭筒擊落的直升機還要少,主要原因是大口徑狙擊步槍的裝備數量較少。
巴雷特大量裝備美軍以及盟國的時間是在90年代以後,1990年,美軍開始全面裝備M82A1大口徑狙擊步槍,隨後在海灣戰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大口徑狙擊步槍也引起了各國軍隊的重視,在世界輕武器領域掀起了一場持久的大口徑狙擊步槍開發熱潮。在這之前,大口徑狙擊步槍只是在阿富汗得到過祕密應用。
在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立了一個祕密辦公室,專門發展適合游擊戰和小規模戰鬥使用的新式武器。由於美國有大批武器射擊愛好者,特別是很多都曾在軍隊服役過,中情局尋找新式游擊戰武器的訊息在他們內部訊息網傳開以後,各色武器發明家紛紛上門,提供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新型輕武器,例如改進型的巴雷特,榴彈發射器和新型地雷。
為了支援阿富汗游擊隊的戰鬥,美國人想了很多打擊蘇聯武裝直升機的戰術,包括為游擊隊配備英國吹管,美國紅眼睛和毒刺等西方的單兵肩扛式防空導彈,讓這些導彈埋伏在蘇聯機場附近,伏擊起降中呆頭呆腦的戰機,蘇聯空軍被迫發明了阿富汗式的垂直俯衝降落法。
在野戰的戰場對抗上,阿富汗游擊隊也不是毫無還手之力,游擊隊經常將中國造的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架在山頂上,居高臨下打擊在山谷裡低飛的蘇聯直升機。不過大口徑機槍還是太重了,例如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的戰鬥全重(帶彈箱)高達110公斤。機動性很差,於是美國專門為阿富汗戰場研製了M-82A2型巴雷特大口徑狙擊步槍,這支大狙採用肩扛式的無託設計,提供給阿富汗游擊隊,該槍可發射初速1100米/秒的鎢芯脫殼穿甲彈,用來打擊蘇軍的武裝直升機。
這種脫殼彈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機槍穿甲彈,1975年由美國太平洋技術公司首先發明,是一種次口徑旋轉穩定穿甲彈,是在一公里距離上能打穿45度角傾斜的15毫米厚裝甲鋼板,這相當於蘇聯BMP1/2步兵戰車的前裝甲,這個穿甲能力,可以輕鬆打穿蘇聯米-24武裝直升機的裝甲。
此外,美國和歐洲國家在80年代還發展了12.5毫米的穿甲爆炸燃燒彈。這種多用途彈是一種高效能槍彈,集穿甲、爆炸殺傷和燃燒於一體。初速900米/秒,主要對付輕型裝甲車輛和飛機直升機,侵入目標後可殺傷人員和破壞裝備器材。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機槍彈。
有了輕便的巴雷特大狙,又有了高效能槍彈,就可以比較方便的打擊武裝直升機,只是武裝直升機的飛行速度都在200多米/秒以上,而巴雷特大狙的子彈初速大約900米~1100米/秒,打擊一公里航路捷徑的快速飛行的武裝直升機,子彈要飛行1秒鐘以上,射手要穩定瞄準,還要估算提前量。命中率會很低下。所以,在實戰中,巴雷特只適合在三四百米距離內打擊武裝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