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個說科技

    陽明先生晚年對自己的心學理論總結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道無善惡之分別,道生萬物。人之初心性與道相合,是無善無惡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嬰孩的赤子之心。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意念一經產生,善惡,好壞也隨之而來,這也就是佛家說的起心動念。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人看到惡的現象後,會痛恨惡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歡。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學》所說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知,對得起別人信任的人。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主動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慾所產生的惡行,主動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

  • 2 # spades13

    C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心之所發處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惡行”的文字資訊說明王陽明沒有真正認識到認識與實踐的關係,故本題選擇C。

  • 3 # 使用者431652432027

    良知是人在後天的生活接觸上形成的一種辨別人事的能力,如果拋卻這後天,人就會如剛出生的嬰兒,無善也無惡。王陽明說的這句話意思跟三字經的前幾句差不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經病中的“虛陽外越”,有什麼指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