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子31038

    趨利避害的方式取決於對利和害的認識,對利害的認識及趨避行為,是從最初的對死亡的恐懼及維持生命的本能需要開始的。

    在生命延續的過程中,最初的利害判斷,如:是利還是害、利害程度如何等都將直接 (往往是潛意識地)影響生物的趨利避害的行為,而出於對死亡的恐懼,讓個體對利害的感知異常敏銳,往往會迅速地做出潛意識的反應。趨利避害行為(如:應激反應)及行為的結果讓個體感知到更多的“利害”及其程度,並不斷地擴充套件、豐富了對利害的認識及積累更多的趨避的方式,形成最初的價值觀念。隨著個體的成長,價值觀體系不斷成熟,並更高效地指導個體的趨利避害行為。

    對於人而言,對利和害的認識屬於價值觀的範疇。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包含對利與害的判斷標準)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並在社會活動中指導自己的趨利避害行為。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人的高度發達的大腦給了人思維和分析能力,讓人可以更好的趨利避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荷葉,泡水喝,有什麼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