茬俗作茌。地理志。泰山郡茬縣。應劭曰。茬山在東北。音淄。東郡茬平縣。應劭曰。在茬山之平地者也。司馬彪郡國志。茬平屬濟北國。注曰。本屬東郡。茌山,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據傳茌平縣是因茌山而得名,意思是茌山及周圍的平地。 關於茌山的位置說法不一,據考證,茌山即是縣城南40裡處教場鋪村西北的`大沙丘,當地群眾稱之為“金牛山”。此山高6米,東西250米,南北寬暢200米,總面積極5萬平方米。整座沙丘東高西低,壯如臥牛。明清時期,此山被稱作牤牛山,綠林義士週三曾在此山佔山為王。當時山上樹木參天,山下泊水環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在此修築炮樓。長期以來,當地老百姓對此山心存敬畏,稱之為“神山”,對山上出產的細沙稱之為“神沙”。 關於此山的由來,當地百姓流傳,從前,山西南的仇陶村有一家財主餵養了九十九頭牛。當趕牛到山前喝水時,查點數成了一百頭牛,放牛的人納悶,怎麼會多了一頭牛呢?財主和村裡的人也覺的奇怪。後來,一位江南術士打這經過,說是一頭金牛隱藏其中,臥居此山,每到更深夜靜出來吃草,混在牛群裡一起喝水。據說這頭牛是在王菜瓜莊跑出來的,斷了一隻角,從此人們便把此山叫作金牛山了。
茬俗作茌。地理志。泰山郡茬縣。應劭曰。茬山在東北。音淄。東郡茬平縣。應劭曰。在茬山之平地者也。司馬彪郡國志。茬平屬濟北國。注曰。本屬東郡。茌山,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據傳茌平縣是因茌山而得名,意思是茌山及周圍的平地。 關於茌山的位置說法不一,據考證,茌山即是縣城南40裡處教場鋪村西北的`大沙丘,當地群眾稱之為“金牛山”。此山高6米,東西250米,南北寬暢200米,總面積極5萬平方米。整座沙丘東高西低,壯如臥牛。明清時期,此山被稱作牤牛山,綠林義士週三曾在此山佔山為王。當時山上樹木參天,山下泊水環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在此修築炮樓。長期以來,當地老百姓對此山心存敬畏,稱之為“神山”,對山上出產的細沙稱之為“神沙”。 關於此山的由來,當地百姓流傳,從前,山西南的仇陶村有一家財主餵養了九十九頭牛。當趕牛到山前喝水時,查點數成了一百頭牛,放牛的人納悶,怎麼會多了一頭牛呢?財主和村裡的人也覺的奇怪。後來,一位江南術士打這經過,說是一頭金牛隱藏其中,臥居此山,每到更深夜靜出來吃草,混在牛群裡一起喝水。據說這頭牛是在王菜瓜莊跑出來的,斷了一隻角,從此人們便把此山叫作金牛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