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有許多這樣的預測天氣的諺語,實際上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古時候沒有現代氣象學,只好憑老人的記憶和經驗去預測氣候的發展。
而老人往往是根據對個別年份的“異常”的現象而做出必定如此的規律判斷,這實際上是一種經驗主義。
“6月秋趕死牛,7月秋慢悠悠”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並沒有多大的科學意義。
前一階段還看到有公立秋和母立秋之說。也就是說上午立秋會如何如何,下午立秋會如何如何。
我想,秋天的到來不到來,來得早與來得遲無非與當年的大氣環流有關係。
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一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關,一和北方冷空氣活動的強弱有關,還和颱風的活躍程度有關。
和立秋發生在農曆六月還是七月應該關係不大。
今年夏天中國氣象有一個特點是黃梅雨季節特別長,長江中下游一直到7月31日——8月1日才出梅。
與此相似的年份在我記憶中只有1954年和1970年。
而這兩年中的秋天都是在9月初即到來。
我覺得有許多這樣的預測天氣的諺語,實際上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古時候沒有現代氣象學,只好憑老人的記憶和經驗去預測氣候的發展。
而老人往往是根據對個別年份的“異常”的現象而做出必定如此的規律判斷,這實際上是一種經驗主義。
“6月秋趕死牛,7月秋慢悠悠”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並沒有多大的科學意義。
前一階段還看到有公立秋和母立秋之說。也就是說上午立秋會如何如何,下午立秋會如何如何。
我想,秋天的到來不到來,來得早與來得遲無非與當年的大氣環流有關係。
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一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關,一和北方冷空氣活動的強弱有關,還和颱風的活躍程度有關。
和立秋發生在農曆六月還是七月應該關係不大。
今年夏天中國氣象有一個特點是黃梅雨季節特別長,長江中下游一直到7月31日——8月1日才出梅。
與此相似的年份在我記憶中只有1954年和1970年。
而這兩年中的秋天都是在9月初即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