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⑴於道德⑵而理 ⑶於義⑷,窮理⑸盡⑹性⑺以⑻至⑼於命⑽。出自於《易經·說卦》大意為:《易經》和協順從社會共同的道德準則,因而其條理都是合乎正義的行為和事情;深究其中的道理全面瞭解《易經》固有的特點就會認為《易經》敘述的內容都是來自於生活。註釋:⑴“和順”和協順從。《論衡·異虛》:“吾聞為人子者,盡和順於君。” ⑵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⑶ “理”條理(指文章的組織結構。)。《荀子•儒效》:“井井兮有其理也。”⑷ “義”合乎正義的行為和事情。《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⑸“窮理”深究事物的道理。《後漢書•胡廣傳》:“探頤窮理,六經典奧,舊章憲式,無所不覽。”⑹ “盡”全,全部。《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⑺ “性”事物固有的性質、特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因地之性。”⑻ “以”認為……是……。《史記·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⑼“至”來;去。《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⑽ “命”生活。唐韓愈《原人》:「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兩間者謂之人。」
和順⑴於道德⑵而理 ⑶於義⑷,窮理⑸盡⑹性⑺以⑻至⑼於命⑽。出自於《易經·說卦》大意為:《易經》和協順從社會共同的道德準則,因而其條理都是合乎正義的行為和事情;深究其中的道理全面瞭解《易經》固有的特點就會認為《易經》敘述的內容都是來自於生活。註釋:⑴“和順”和協順從。《論衡·異虛》:“吾聞為人子者,盡和順於君。” ⑵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⑶ “理”條理(指文章的組織結構。)。《荀子•儒效》:“井井兮有其理也。”⑷ “義”合乎正義的行為和事情。《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⑸“窮理”深究事物的道理。《後漢書•胡廣傳》:“探頤窮理,六經典奧,舊章憲式,無所不覽。”⑹ “盡”全,全部。《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⑺ “性”事物固有的性質、特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因地之性。”⑻ “以”認為……是……。《史記·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⑼“至”來;去。《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⑽ “命”生活。唐韓愈《原人》:「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兩間者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