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裡外雅堂

    有一種心態,經常會出現在多數人身上。

    比如說,剛到一個群體,看到很多陌生人,覺得很尷尬。為了緩解氣氛,讓自己融入群體,於是主動圍繞在他們周圍,幫忙查資料,幫忙買飯,幫忙買飲料……想盡各種辦法維護好彼此之間的關係。一段時間後,你找了一個物件,因為害怕自己的一些舉止可能傷害對方,於是對方無論提什麼要求,你都儘可能的滿足。儘管如此,周圍的人依舊覺得你很礙眼,對你各種刁難,你的物件也總是你不滿,讓你苦不堪言。

    為什麼我們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傷害他人,最後卻弄得自己悶悶不樂?

    《芳華》裡的一個人物角色,或許可以讓你發現些什麼。

    這個人叫劉峰,他總是幫忙大家託包裹,吃碎掉的餃子皮,幫忙追豬,幫忙炊事班班長打沙發,把進修名額讓給別人……怎麼樣?有沒有一種“雷鋒”的感覺?

    這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有著超乎常人的細膩心思,和洞察別人感受與想法的天賦。他們總是能十分敏銳的察覺對方的需要,並且隨時隨地準備無條件的滿足對方。“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事情時常在他們身上發生。看起來,他們似乎很無私,從來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哪怕這個很過分,甚至很沒底線,而他們自己又好像沒有什麼需求,從來不向別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期望,也幾乎沒有什麼反對意見,說的話似乎總聽起來總是好聽的,不帶批評的。因為他們很害怕和別人起衝突,總是本能的迴避一切可能引起衝突的情境和事件,甚至迴避和別人的競爭。一旦衝突無可避免,他們總是先道歉的那一個,輕而易舉的就向他人妥協。似乎無時無刻不在營造一個看起來和諧、溫馨的氣氛。

    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善良、熱情、溫和、體貼、真誠、可靠、友好、負責……心理特徵和性格描繪,而在這些描繪里,最受人歡迎的,估計就是真誠了,但也是這個“真誠”讓人覺得這樣的人很討厭。

    為什麼?

    因為討好型人格普遍有這樣的行為模式:

    1.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別人的請求,從不拒絕

    這個問題如果說得好聽點,就是幫忙盛飯、端茶倒水,都不在話下;說得不好聽,就是幫忙遞衛生紙,討好型人格也樂意。所以,他們

    2.助人的心理很強烈,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怎麼做好事,怎麼幫助人

    討好型人格總是時刻關注別人,尋找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刻,好讓自己有機會露面,出手幫助,獲得別人的讚美與肯定。而且

    3.從來不提自己的需要,一副無慾無求的樣子

    讓別人總是很疑惑,“他們真的沒什麼需要嗎?”

    這樣一來,很容易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沒有任何需要的人,更不存在沒底線的無私奉獻的人。

    於是人們就會想,“你那麼熱情地幫助別人,做那麼多好事,卻從來不說自己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你究竟為了什麼,不圖名不圖利,什麼也沒有,顯然不可能,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

    在人們的心理,任何時候,都存在著一種投射性心理防禦機制,習慣於將自己不能接受的衝動、慾望、觀念或者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轉移到別人身上或者其他客觀事物,以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都做不到這麼偉大,你卻能做到,真夠假的!

    討好型人格一直向周圍的人展示著自己的美好品質,卻一點點瑕疵也沒有顯露出來,哪怕是中立的品質,比如沉默、天真、貪小便宜、有點饞等等人們容易犯的錯誤,在他們身上似乎看不到,就像隔了一層濾鏡,看上去很乾淨。其結果就是,討好型人格所做的,看起來是善良無私的事情,在別人眼裡就成了虛偽。

    絕大多數討好型人格,窮其一生很難走出討好別人的困境,因為他們對於安全感,別人的愛,別人的關注,別人的肯定和支援有著異乎尋常的渴望。

    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環境造就的,討好型人格也有著其形成機制。

    在生命初期,嬰兒會從養育者的目光中看到自己。如果他看到的是一個微笑的養育者,他會覺得自己很好,當他有需要,會用哭聲表達,如果養育者反應及時,嬰兒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可以主宰一切。稍微長大一點,他就會用語言去不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此時,養育者如果能給予足夠的關注、肯定和鼓勵,他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比較有主見,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在社會交往中敢於表達自己。

    反之,如果在生命初期,養育者對於子女的迴應不及時,或者給自己找理由不予理會,嬰兒會加大資訊力度,比如用力的哭,但如果這樣還得不到滿足,他就會放棄表達,慢慢變成所謂的“乖”孩子。如果“父母”(這裡的“父母”可以是親生父母,也可以是養父母,還可以是爺爺奶奶等養育者)關係不夠好,經常當著子女的面吵架,子女很有可能被忽視,產生低自我價值。此時,他因為害怕失去“父母”,可能用兩個極端來表達,一種是頑皮搗蛋,製造各種麻煩,將“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如果成功了的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而“父母”就不明就裡的指責、打罵,這種行動模式就會被固定下來,從而形成反社會人格;另一種則是在調皮搗蛋無效後,開始變得非常乖巧,主動討好“父母”,察言觀色,想盡各種辦法得到“父母”的肯定,並逐漸變得缺乏自我認同,失去自信。如果說,“父母”恰好是控制慾極強的,子女就會因為害怕失去愛而慢慢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一切以“父母”為中心。

    換而言之,討好型人格一直在一種“不安全”的環境背景下成長。這倒不是說一定是“父母”的問題。有時候,一個人在校園環境中因為家境貧困,或者外表比較醜,或者某方面比較不如別人,或者在同齡人眼裡顯得太優秀,特別受老師寵愛,也是有可能遭到排擠的,而且很可能被孤立。尤其是長得比較漂亮的女生,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到女性的擠兌,以及因嫉妒造成的傷害。這種環境條件下成長的個人,對於一些“衝突”、“矛盾”自然就顯得異常敏感,並且,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地去避免一切衝突的發生,以免給自己造成傷害

    所以,討好型人格就總是很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害怕自己的舉動給別人帶來傷害而造成矛盾的產生;如果真的避免不了矛盾,他們就會先道歉,避免矛盾升級;他們也不敢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害怕自己的需要會造成別人的不滿。他們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內心的安全感不遭到破壞

    而討好型人格之所以如此熱衷於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和諧,是因為他們所有的行動都指向了一種終極目的,“我對你這麼好,你能不能也對我這麼好”

    也就是說,討好型人格所有的“利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變相的“想利己”——他渴望別人對他好,渴望獲得別人的關注,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渴望別人能夠覺察到他內心的需要,渴望別人能夠主動幫助他,渴望別人能夠欣賞他,渴望別人能夠關心他,甚至渴望得到別人的保護。

    因為他的不自信,缺乏自我認同,討好型人格從骨子裡就有著一種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自己一文不值,不配得到愛,也不可能有人會愛他,不可能有人無條件的愛他,幫助他,也不會有人因為他自身的某些特質就欣賞他,喜歡他,愛他”的思想,甚至認為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或無條件的愛。

    對於他們而言,“我必須主動做好,做得更好,別人才會愛我”,“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樣子,才能獲得別人的肯定和支援”,而這種思想,在討好型人格的腦子裡根深蒂固。所以,在討好型人格那裡,只有自己討好別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愛,而他們心裡也希望別人以自己的方式對待自己,但很難開口,於是他會用自己的方式暗示對方,“我主動幫你帶午餐,希望你也能幫我帶幾次”、“我在你最難過的時候陪伴你,希望你也能陪伴我”,但無論多少次,因為他們的討好助長了對方的理所當然,所以討好型人格內心其實大多是悶悶不樂的,只要他們一點沒滿足,就會引來對方的不滿,並最終爆發,而他們自己則陷入一種強烈的沮喪、失望、背叛、不尊重、被拋棄的痛苦之中。

    那麼,有沒有辦法改變討好型人格呢?

    答案自然是有的。蔣方舟在沒有去日本前,一直是討好型人格,後來去了日本,在那個陌生的環境下,他覺得自己可以不用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不用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反正沒人認識自己,於是他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看書、寫日記,時間久了,他竟發現自己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敢於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再唯唯諾諾了。

    這倒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一個陌生的環境。而是要先看到討好型人格的三個核心錯誤

    1.覺得自己很弱;

    2.認為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才能獲得別人的愛和尊重;

    3.認為自己不配提要求

    由於早年的經歷,以至於成年以後只要有一點點衝突,討好型人格就會自己退行到一個孩子狀,認為自己很受傷,需要保護。儘管有時候問題並不是嚴重,但他習慣性的誇大,認為自己解決不了。

    這當然是他逃避問題的一種手段。

    所以,討好型人格想要改變自己,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孩子,有自己的力量——你不再是那個需要依賴養育者才能活下去的孩子,也不再是那個離開了養育者就活不下去的孩子,而是一個成年人,有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自己開天闢地,有足夠的自理能力,即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也不至於死。而“死亡”正是討好型人格害怕的核心,因為幼年時,討好型人格認為自己如果不做得更好,就會被養育者拋棄,就會餓死或病死,因為沒有生存能力。他把這和理念帶入成長中,將自己視為那個需要依賴別人才能活下去的孩子,並把這種意識變成自己人際關係的基礎。所以,想要改變自己,討好型人格需要先徹底明白“你不再是脆弱的孩子,即使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使你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沒有人能夠使你死亡,因為你有自己的能力。”

    其次,要明白被人喜歡不是必須的,這世上從來就沒有能夠贏得所有人的喜歡,即使是個神,也有大批的人在嫌棄

    人在童年時期是否得到過養育者無條件的愛,對於他今後一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得到過愛的孩子,成年以後對愛不會有太多的執念,不過一直處於一種愛的匱乏之中。而從未得到過的,或極少得到過的,則對童年為滿足的愛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執念,會拼命尋找機會滿足童年的缺憾。但事實上,已經過去的事情再怎麼彌補也是有缺口,一個人成年了,就再也沒有機會得到無條件的愛。所以,對於討好型人格而言,只需要知道刻意追求別人的喜歡和關注,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不如想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歡你,你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肯定的地方呢?”,換而言之,不需要靠討好來獲得別人的喜歡,而是要先喜歡自己,慢慢就會發現世界也開始喜歡你了。

    也就是說,討好型人格要先尊重自己。因為沒有人會主動過來滿足你的需要,而如果你一直不說,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視而不見,不用懷疑,這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討好型人格需要意識到,如果你不開口,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你需要什麼,因為沒有人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別人身上,即使偶爾有人注意到了,在人性本能的自私面前,人總是會先選擇滿足自己。所以,不是你的需要不重要,也不是你的需要不用被滿足,而是你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

    如果擔心做不到,可以先私底下預演反應模式。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些討好型人格的存在,即使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對自己有影響,還是難免會有討好傾向,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尤其是中國面子文化的影響。所以,我們需要在討好行為發生前,自己預演一番,想象一些可能出現的場景,和自己恰當的反應。比如,同事讓你幫忙列印檔案,而你手上也有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說,“我現在忙,晚點再答覆你”,趁著這個時間,讓自己充分考慮清楚,這位同事值不值得幫,是不是將你的幫助視為了一種理所當然,再慢慢做決定,有時候緩一緩決定,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最後,持續創造是解決問題的另一種有效方式。有些討好行為,其實是由於內心缺愛導致的心靈空虛。因為無法自我滿足,所以從外界尋求認可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創造者,無論是寫文章、錄製短視訊、學習各種技能……都能給人帶來滿足感,還可以獲得一批關注和點贊。而這種因自己的能力獲得的關注與讚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一個人的成就感,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和能力,遠比通過討好得來的虛假愛要珍貴許多且長久。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個性,去打造別人喜歡的人設,你吸引來的,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真正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好的樣子。——蔣方舟

    所以,好好做自己,才是人生的意義。

  • 2 # 雁過無痕2020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躁狂症以及雙向情感障礙等所有所謂心理疾病的真相

    心理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來越多,讓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絕望,多少家庭瀕臨崩潰,而大多數人還矇在鼓裡,不知道真相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型別,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症狀多麼複雜,其實根本都不存在。這些所謂心理疾病為什麼很難治癒?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解決一個本身並不存在的問題,這怎麼可能解決呢?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道理一說都明白,所有負面情緒本來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大家如果非要去解決的話,只能把生命解決掉,這就是很多人最終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負面情緒很快就放下了,但我們不行,非要解決它,哪怕魚死網破,結果越來越嚴重。殊不知,不去解決問題,轉而放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的。無論生活中多麼艱難,沒有什麼放不下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

    人生就是一場戲,何苦這麼認真,何苦與自己過不去。

    其實,現實中比你情況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沒有當回事,沒有拿起來,咱們不但拿了起來,還不願放下。只要放下了就沒有痛苦了。要說放不下,誰也沒有辦法。但痛苦有辦法,痛夠了自然就放下了,話糙理不糙。

    我要告訴大家,選擇結束生命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結束生命這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無盡痛苦的開始。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義。

    言歸正傳,這些所謂心理問題的本質和真相又是什麼呢?如果如果我們弄明白了這個,所有所謂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當然也就沒什麼要解決的。

    有人說,怎麼會不存在呢?我們內心煎熬的痛苦多麼真實,我們現實面臨的問題實實在在,我們就是睡不著覺,我們身上的症狀和疾病也是真實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說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嗎?

    是的,對你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我想說的是,這些所謂真實情況都只是結果而已,並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現象,並非本質。它們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解決這些所謂心理問題,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大家無論通過心理諮詢還是藥物治療,都是在用現象解決現象,用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不斷加重問題。

    所有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會表現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思維,想個不停,吃不下,睡不著,身心疲憊,就想去想明白,結果越想越多,惡性迴圈,無法控制,直至崩潰。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量會逐漸被耗盡,就越來越失去了對自己思維的控制能力,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棄,那是低能量狀態的幻想。在那種能量狀態下,就是一個芝麻都變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壓垮。

    這種情況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變。這個能量,不光是吃飯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負能量(負面思維)的侵蝕,不斷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須打破惡性迴圈,停止思考(你是永遠想不完,也永遠想不出結果的),並轉向正向思維,積聚能量。有了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維,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過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就由西瓜變成了芝麻。

    那麼,如何停止頭腦思維呢?我們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實,控制不了頭腦就是因為負能量(表現為所有負面情緒)太強大了,我們被負能量所控制了。由於不同人負能量所表現的負面情緒不一樣,軀體症狀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種所謂心理問題的病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只要抓住了本質,所有所謂心理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決,因為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無論你是什麼情況,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現實問題多麼真實和難以解決,無論軀體上有任何嚴重,哪怕得了絕症,根源都只有一個,解決辦法也只有一個。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問題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在於錯誤的三觀,追求了錯誤的價值。當前,可以說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錯誤的。追求物質,各種慾望,色情,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而非索取、壓力大(非要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或要求)。由於這些錯誤的三觀,導致我們心裡每一個念頭、所說、所行都是衝著慾望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個負面情緒後面都一定有一個慾望。還有很多家長自己還把這些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還怨天尤人,還埋怨孩子。我們所有的慾望和負面情緒都是負能量,都會不斷糾纏與放大,最終正能量越來越少,甚至發展到我們以負能量為榮,以正能量為恥。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活得很痛苦?這就是總根源。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有的身體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災難等等。

    你活在夢境裡,唯有醒來。誰能把夢境解決了?醒來就是,有啥好解決的?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自己錯在哪了,要明白沒有誰在懲罰你,都是自己的錯。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錯了還能快樂,那才真是沒天理了。其實,外面誰都沒有錯,都是你自己的錯,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麼原生家庭理論,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論。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做主,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不要以為是家庭環境原因、是別人欺負你你害你、是人際關係緊張、沒有錢、壓力大、身體疾病等等一切現實問題造成的。錯了,這些問題也都是現象,都是錯誤三觀的結果,和你的心理問題一樣都是同一根源的結果,都是表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的根。即便這些問題被解決,你的心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來提醒你。

    每一個痛苦,都是來提醒你錯了,讓你趕快回頭。一旦回頭,痛苦就失去了存在價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一天不回頭,痛苦就會如影隨形。每一個痛苦的背後,都有一個執著,都有一個慾望。唯有放下執著,放下慾望。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沒有人傷害過你,也沒有人能夠傷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當前面對的一切,這是自己過去所做的果實,已經無法改變。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知錯改錯,從當下開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語言、和行為,不再傳播和釋負能量,包括家裡和網際網路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做起,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慾望,放下物慾執著,孝敬父母,愛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這些本來就是人生的真諦,迴歸人的本性,這些正能量越來越多,你的未來自然就會改變,幸福快樂就已經上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哪裡還有什麼人生問題需要解決?哪裡還有痛苦?哪裡還有不平?

    還有,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求您放過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教育,還孩子自由,別給孩子過多壓力。網際網路一代,少接觸電子遊戲和色情網站等成癮東西,也別再用藥物殘害孩子了!!!

    認為自己存在所謂心理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開始,隨著解決的過程,痛苦越來越大。這就是正常人與所謂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區別。人生中所有現實問題都一樣如此,不解決是最好的解決。無為而無不為。大多數人活反了,所以痛苦。

    很多人都說放不下,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時候都的放下,沒有誰能把它帶走。不放下就得繼續揹著,繼續痛苦,沒有選擇,也沒人能幫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納,接納別人和自己經歷的一切,接納一切可能的發生!

  • 3 # 願你快樂

    是否傷害了別人,這與我們的心念系統有關,如果說我們是帶著愛與關懷去與生活連線,盡心盡力而為,結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儘量防護他心。而太在意結果需要自己多深挖自心,看看是不是真的不願意傷害別人?

  • 4 # 大王叫我來參賽

    你有這個感覺是與你的原生家庭有關,同時你認為的傷害是你自己的投射,你換一種思維,不去想結果,注意力在哪結果在哪。把過程做好。

  • 5 # XZ鈺銘

    你可能有心理疾病了,應該先去找個心理醫生諮詢一下,告訴他:是什麼原因變成這樣的?應該如何治療?治癒後,再去和朋友交往!

  • 6 # 陽光溫暖696

    接受自我才能與這個世界和解。沒有人是完美的,接納自己,不等於不思進取,這隻表示接受自己所有的Sunny和陰影。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完善自己,彆著急,每天改變一點點

  • 7 # 紅塵之戀

    轉移你的注意力,別把那麼多的關注點放在他身上,可以通過運動,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走出去問候朋友,等心情恢復平靜美好了再想他,約他,見他。

  • 8 # 老佛爺23956

    人阿,怕什麼,必定來什麼,不知不覺中還是得罪下人了。還是想怎麼活就怎麼活最好。什麼都別怕,水來土埋,“,,,。

  • 9 # 水蜜桃君x

    多多鍛鍊自己 勇於嘗試 最重要的邁出第一步 一切都簡單 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記得微笑哦 微笑是很有感染力的 假如你比較敏感的話 微笑 準沒錯 對方也會給你回一個微笑 氣氛和諧會讓你感到心情放鬆哦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自己想做什麼 別怕 大膽做 因為愛你的人 你就算做錯了也會包容你 鼓勵你的 不愛你的人 你做的再好 也會責怪你嘛

    最後 不管任何時候 都要做個開心快樂的自己 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心情哦 加油你是最棒的!

  • 10 # 溫柔的蠍子

    你的說的跟我也很像,但是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會傷害他人只是我們自己覺得而已。仔細想想你是不是會替別人考慮得太多,經常會換位思考,把對方想象成是自己,覺得這個行為如果發生在我身上的話是會覺得受傷的。但是每個人的性格可能是很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壓根就沒放在心上。如果身邊也確實有跟你一樣敏感的人的,你不想無意間對他造成傷害的話,建議你們多溝通,讓他知道你的原則或者底線,也瞭解別人的原則和底線,這樣相處起來會舒服一點。

    建議你不要總是自己在想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是多溝通,多瞭解,你想的大多數時候並不一定的對的,傷害你的其實是你自己而已。

    加油,希望你身邊有很多懂你,喜歡和你相處的朋友。

    祝天天開心[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寨溝旅遊有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