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賞與罰
-
2 # 雲採兒愛讀書
烤饅頭。記憶最深的,就是早晨從家裡把饅頭帶到學校,然後交給老師保管,等到中午放學後,老師再一起把饅頭放到爐子上烤成黃色的,然後同學們一起搶著吃,雖然簡單,卻是記憶中最好吃的食物。
-
3 # 望山的城裡人
有一種圓圈樣子的餅乾,不是很乾,有些軟,還有一種長條狀的泡泡糖,很甜。小時候特別願意去供銷社,裡面那種發甜的味道很是讓我流連忘返。由於是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酒,從最初的辣到後來的暈,從花生米到小雞燉蘑菇,小時候的零食竟然會參雜著很多的下酒菜。在大院裡,有很多穿著綠衣綠褲戴著軍帽的孩子,衝鋒打仗,騎馬砍殺,各種遊戲幾乎都與軍隊有關。我會經常汗流滿面的跑回家,開啟碗架子,用髒兮兮的手從盆子裡扯下一塊雞肉,用最快的速度吞下去,再開啟父親的酒瓶子,猛的往嘴裡灌一口,然後再跑出去和夥伴們戰鬥!小時候的零食就是一個年代的記憶,更是年華逝去的一種懷念,歲月靜好,現在的捧杯,不也是留給夕陽下的一個留戀麼。
-
4 # 天賜美食
你好!非常榮幸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在我們童記憶裡,不單單是那無憂無慮的歡樂時光,也有著我們喜愛的食物,特別是小吃,但是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食物已經被人們所淡忘了,就比如說在我們農村,因為生活條件比較差,所以沒有什麼漢堡。肯德雞什麼的,只有最受歡迎的“爆米花”
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的不斷髮展,那種爆米花機已經沒有了,我們也吃不到那種原汁原味的爆米花,這就是我童年的零食小吃,你的們的呢?關注我記得評論區下面留言哦!
-
5 # 韓I949
有一種食品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我們這邊叫茶湯,因為是農村嗎每逢集市也經常看到,最多是在唱影的場合出現的時候最多,所謂的唱影就是驢皮影,也叫老呔影,因為那時農村還沒有通電,沒有電燈有一種照明裝置叫汽燈,可能是添上油然後再充氣,燃燒的時候近絲絲的響,可是在我的記憶中是特別的亮,再說茶湯,我現在就覺的是炒麵,裡面有芝蔴,花生,還有青絲玫瑰,每小碗裡面挖上兩勺,然後旁邊有一個大銅壼,可能是用碳火燒的吧一直是滋滋的響,裡面的水總是沸騰的,你要是想吃的話交1毛錢,然後師付大銅壼一仄把小碗的茶湯衝成粘糊狀,給你個小勺一邊攪和一邊吃,那可真是又甜又香,我們那時還是半大小子誰有錢哪,只能圍著聽香味,那可決對是蓍侈品啊,至於臺上所演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誰還有心思去看懂,再說也不懂,只能在人群裡竄來竄去,經常受到大人們的呵斥,現在老了,回憶起那時的事,還是很留戀的。謝謝,
-
6 # 天儒文化
發臭地瓜米,吃過嗎?吃進去嘴裡排出氣都是臭的,發黴大米,二分錢包菜湯,過年最好吃紅燒肉,傷心往事,冬天窮補釘單褲,穿拖鞋,兩腿疼發紫發抖,嘴裡喊生活比蜜甜,經常還開憶苦思甜。
-
7 # 坨凹山人
剪下八成熟的麥穗,煮熟,在箥箕中手搓脫粒,去殼和芒,留乾淨麥粒,放入石磨中“碾",出磨的是圓形的麵條,濟南人把這種美食叫 碾轉。有新麥的香軟和筋骨,非常好吃。現在沒有了石磨,碾轉這種美食也被人遺忘了。
-
8 # 於金短
食物:是童年甛密的回憶。我的童年處在六十年代,當時生活比較困難,主食,地瓜幹,野菜團,大麥炒麵,還有一種食物大家可能不知到,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集體生產隊地裡種的大豆,豆棵上寄生一種豆蟲子,有母指大的個頭,秋後收割大豆時節,豆蟲會下哲入土,找到蟲子入土的地穴將其摳挖出來,然後就是加工環節,很簡單,用水洗乾淨用刀剁成陷放鍋裡炒熟。很好吃,現在還慾念當時那口的味道。
可惜現在的農藥把當時的美餐給取代了。
回覆列表
在我童年時代,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種叫“雙果”的,就是用油和麵粉,糖炸的。我記得當時家人和朋友之間相送的禮物,平時吃不到的,到過節結婚時候就有。現在已經沒有了。還有叫“糖巴”的,小時候一聽到撥浪鼓的響聲,就會叫大人拿破鞋,塑料和雞Jun皮換,大概比大拇指還小,不過吃在嘴裡甜甜的。
“桃酥”也是童年記憶深刻的,那時候爺爺在城裡上班,每個禮拜六才回家一趟,爺爺每次回來都用油紙包好,放在兜裡。每個禮拜都到村頭等爺爺回來,等呀等一直都沒有回來,天黑了只好回家,第二天的早上慢慢醒來,伸個懶腰,扭頭一看,床頭一側有個油紙包,哎呀!“桃酥”,開啟一看果然是的,原來爺爺那天有事,沒法回來,就叫別人帶回來的。美美想起令人感動。
“桑棗”現在做房子,規劃桑棗樹再也看不到了。小的時候,一到夏天,大一點的孩子就去爬桑棗樹,去摘棗子吃,我們這些小的爬不上樹,在下面就像熱鍋的螞蟻,急得不得了,因為當心別人家的大人回來,我們就得跑,因為這家老大爺特別不喜歡我們小孩到他家搞桑棗吃。那些大點的孩子用腳用力踹樹,一些成熟的桑棗掉在地上,我們蜂擁而上,看誰搶到,最後有些人吃飽,我們沒吃飽,只好把嘴染黑,到時候可以向別的小孩炫耀自己吃了許多桑棗。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可笑!
童年是美好的,雖然那時候物質貧乏,食品種類極少,東西也不是什麼美味,但是現在回味起來還是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