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古論今歷史有道
-
2 # 老易說事
首先,我們不能說劉秀恢復漢室成功了,劉備也必然能夠成功或者應該成功。歷史上起義、造反、復國的很多,結局卻多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提出這樣的問題時,首先自己要動腦經去過一遍?找準自己真正摸不清楚的地方去提問,這樣才能真正解開自己的疑惑。比如我直接問你,為什麼都是考大學出來的學生,為什麼有人收入很高,有人收入很低。這樣的問題你會覺得很空洞嗎?
劉秀和劉備兩人在恢復漢室上的結果和成就不一樣,主要是幾個方面造成的,我說幾個重要的點吧:
一、出身不同。兩人雖然都是號稱漢室皇室,但是劉秀是真正的虎死不倒威,而劉備是真正的落魄鳳凰不如雞。劉秀起義的時候,其實是社會豪強,要人有人,要錢有錢,還有社會關係。帶著幾百家將就可以出去拉山頭,就可以小規模佔地盤了。而劉備呢,天下大亂時,身無分文,心有天下。連飯都吃不飽,靠販賣草鞋過日子,要啥沒啥,硬生生地靠宣傳理想和積累名聲才慢慢拉攏一支不起眼的地盤,關鍵還長時間是一支流寇部隊,寄人籬下,四處流浪,沒有根據地。
二、兩人的戰略出發點不一樣。劉秀的革命根據地是從河北平原開始的,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很重要,物產豐富,而且交通發達,有利於進攻。而劉備的大本營在益州,這個地方崇山峻嶺、地勢險惡,防守有餘,進攻不足。想想諸葛亮和姜維和北伐有多困難就知道了。朋友們也許會覺得這是劉備和諸葛亮的水平有問題,但是事實上,當時的天下都已經被瓜分完了,劉備能得到益州都是連哄帶騙的幸運。所以說,在亂世要有一番作為,要趁早,要抓住一切有利條件。
三、兩人的對手不一樣,劉秀的對手的是亂漢的王莽新政權,王莽的那一套實際上觸犯了貴族、豪族的大利益,所以天下豪強能夠同心協力地團結在劉秀身邊去打王莽,劉秀的皇室身份給他加分很多。但是劉備的對手是曹操和孫權,這兩人都是人中龍鳳,特別是曹操。曹操也是想要恢復漢室,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還爭取到了北方士族的支援,劉備的“劉皇叔”身份其實影響範圍很小。
當然,劉秀和劉備最後的結局不同,是一個綜合的、多元而又複雜的問題。歸根到底,西漢滅了,漢室雖然得了重病,但還沒到徹底死亡的時候。而劉備想要恢復的漢室,卻是早已死翹翹了,無力迴天了。
-
3 # 聞樂飛揚
劉秀出生時家境還算可以,但幼年喪父,又遭受王莽篡位改朝換代,只能靠種田養家,他哥哥更是不知柴米貴,只知道花錢(沒有貶義,我也很喜歡劉縯)。
劉秀在
河北的時候手裡沒兵沒糧沒地盤兒,所以才需要豪強地主(耿家郭家)的支援。
再加上
劉秀家屬於有皇族身份加持的鄉紳階層的家族,所以結親的時候很多地方上的大地主願意攀龍附鳳。劉秀家在當地只是小地主,而且劉秀不是長子,不多的土地財產也都被劉演繼承了,劉秀分到的土地很少,按照財產來講劉秀也就富農水平。
後來,劉秀去了長安求學,見大世面了,看到執金吾出行的盛況,都久不忘懷,但最後也因缺錢了只能回家(還好路上遇到了姐夫鄧晨)。娶陰麗華是昆陽之戰劉秀一戰成名封了武信侯之後的事情了。陰家雖是豪門,但和郭家背後的大軍相比,也就不足掛齒了。種種都足以說明,劉秀一開始也是很苦的,並不是答主所說的豪門。當然起兵之後就不一樣了。
推廣首發開服!武力值直接VIP20,註冊即享。
另外,南陽舉兵的主角是劉演,但劉演就是個有號召力的江湖大哥,但時史書記載就是盡散家財天天養著幫亡命徒,天下大亂的時候劉演舉兵也主要是靠的自己的號召力和手底下這幫亡命徒,再加上皇族身份加持,所以地方上各種姻親舊故前來投靠,拉起來一隻兩三千人的隊伍。其實劉秀真正難能可貴的是去河北兩次就剩下十多個人跑路,然而能迅速東山再起。
實際上,劉秀真正登上舞臺還是昆陽之戰打出了自己的名氣,另外讖語的確也幫上了忙,家族勢力並沒起到很大作用,南陽將領很多並不是前期起兵時的家族成員和賓客。並且因為劉秀前期內秀的性格,其實他在家族內部也是不受重視的。十多個人一根棍子去招撫河北,憑藉昆陽餘威很多人來投。王朗稱帝后十多個人倉皇逃竄,又憑藉智商和昆陽餘威迅速組織起幾萬人攻佔兩個縣與真定王對峙。就這一點是劉備遠遠不可及的。說實在的,劉備碰到兩次就剩十幾個人跑路的狀況,沒準投了別的勢力了。
推廣視訊格式轉換器是一款支援mp4,qsv,mov等多種格式互轉的軟體,並且支援視訊裁剪,^^視訊合併,視訊音訊提取等視訊處...
雖說劉秀南陽的時候就有小几千人的規模,因為小几千人有共同奮鬥目標和綱領,再加上有正兒八經皇族後裔領隊的起義部隊,所以,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弄幾個郡的地盤不難。後期來看,劉秀比劉備強太多,劉秀的戰略眼光決策水平屬於頂級謀士水平,帶兵打仗屬於獨當一面的大將軍水平。只是時間不能讓他再敗下去了。劉備夷陵之敗退守永安的時候已經六十二歲。如果是四十歲的皇叔他還能撐的住的,畢竟他丟徐州的時候還能再起。被曹老闆在荊北追殺之後沒有被打垮,夷陵之敗之後如果不是年齡問題他還能恢復過來,可惜當時的他已經時間不多了。
綜上所述,劉秀復國還是有一定原因的,雖然劉秀的成功缺不了門閥的支援,但自身能力也是很強大。這都是劉備沒法比的。而之所以劉秀能成功而劉備成功不了,我看來簡直就是就不單純的運氣問題,要說還要有什麼原因,那就是東漢是被各位太守、刺史架空的掉的,而西漢是王莽瞎折騰後被群盜滅掉的,如果東漢沒能鎮壓掉黃巾,西涼兵馬大敗後淪為賊寇,那麼這個徹底的亂世中,劉備可能真的會很早就混出了頭。
-
4 # 文史童語
《三國演義》中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些小片段,卻揭示了劉備的蜀漢集團光復漢室失敗的大原因。
那就是:劉備的蜀漢集團常常脅迫民眾背井離鄉,何以凝聚民心?
民心不聚,怎能光復漢室?
《三國演義》第40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中有一個段話:“無問男女老幼,願從者,即於今日皆隨我往樊城暫避,不得自誤”。
細細推敲,這段話威脅的成份居多。而且,為抗曹軍,又是水淹、又是火燒,百姓新野的家都沒了,只有跟著去樊城了。但大家心裡肯定不爽。
《三國演義》第95回中,諸葛亮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兵,至為精彩。但司馬兵退後,諸葛亮的做法卻為六出祁山屢屢敗北埋下伏筆。
司馬懿退兵後,諸葛亮:“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天水、安定、南安官吏軍民,陸續而來。”
中國的老百姓,鄉土觀念很重。蜀漢每攻佔一地,敗退時就會裹脅百姓離鄉別井。可以想像,蜀漢之兵所到之處,必然是百姓遠避,這也成了六出祁山失敗、復漢大業難成的重要原因。
反觀劉秀,在光復漢室的行動中,特別注意安民惠民,凝聚民心,其成功當屬必然。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
5 # 有點特長
為何劉秀復國成功而劉備卻失敗了?題主這個問題不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分解。
毛主席曾經在《後漢書:光武帝紀》批註中評價劉秀為“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從劉秀的經歷不難看出,毛主席的評價確實是名副其實。
劉秀公元前5年出生,公元22年在宛城起兵,公元25年在河北鄗縣的千秋亭即位稱帝。是的,大家都沒有看錯,劉秀27歲起兵,30歲稱帝。經過12年的統一戰爭,劉秀消滅了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各地的軍閥割據勢力,平定天下。
公元23年5月,劉秀剛剛28歲,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率各郡精兵共計42萬殺向昆陽。此時昆陽城內僅有守軍9000餘人,劉秀連夜出城調集精兵一萬餘人馳援昆陽。此戰劉秀親自領兵衝鋒,大破王邑、王尋42萬大軍,斬王尋,史稱“昆陽大戰”。
公元25年10月,劉秀於河北稱帝,從此拉開劉秀東征西討波瀾壯闊的一生。以12年時間平定天下,統一全國。劉秀能復興漢室成功得益於強大的軍事能力,獨到的政治能力,以及一點逆天的運氣。縱觀歷史上的開國之君,無不具備這三點能力。
毛主席1959年曾經評價劉備一個優點兩個缺點,優點是善於用人團結各方人士;缺點是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卻分主次矛盾。這個點評可謂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劉備公元161年出生,家境貧困,擺攤賣草鞋草蓆為生,15歲求學,之後轉輾各地,命運坎坷,劉備前半生打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投公孫瓚,敗;投陶謙,敗;投呂布,敗;投袁紹,敗;投劉表,敗,當然有些並不是劉備的原因。這個經歷和劉秀比簡直就是反著上演的大戲啊。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此時的劉備已經60歲了。公元222年劉備盡起蜀漢大軍為義弟報仇,於夷陵被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死傷慘重。公元223年,劉備帶著遺憾病逝於白帝城,復興漢室的夢想終究還是無法實現。
-
6 # 江南品古
劉秀和劉備同樣都以“光復漢室”為目的起兵,看似相同,其實不然,具體原因如下。
一、大背景不同
劉秀處於西漢之後的王莽新朝年間,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後頒佈了許多法令,導致民怨沸騰,人們紛紛思念漢朝。各地起義無數,赤眉軍、綠巾軍等等都擁護劉姓宗室反抗新朝。劉秀所處的南陽劉家是漢景帝后人,在地方上實力強大。
劉備身處東漢末年,他本身織蓆販履之輩。只因黃巾軍起義,朝廷需要人去鎮壓起義,劉備才結實了關羽和張飛,東奔西走。但他本身既沒有具體的劉氏血脈處處,只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又沒有宗族的幫助和支援。
二、助力不同
劉秀有南陽家族的支援,又娶了陰麗華和郭聖通,都是名門望族的女子。前期有他哥哥劉演幫他打下的基礎和班底,若非更始帝劉玄殺了劉演,劉秀只怕根本做不上光武帝的位子。
劉備早年不斷依附別人,缺兵少將,又苦於沒有根據地。直到遇到諸葛亮之後才定下了《隆中對》決定割據一方。他的謀臣不多,大將也少。在五虎上將老死病死戰死之後,就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的局面。謀臣中龐統和法正死得早,入蜀之後謀略就僅剩下諸葛亮一個人獨立支撐了。
三、對手不同
劉秀的對手並沒有什麼太多的人才,王莽只是一個儒生,整天夢想著回到儒家崇尚的上古三代時期的盛世。所頒佈的法令都是以想象為主,完全不切實際。以理想治國註定要失敗。
而其他的起義軍,不管是綠巾軍還是赤眉軍,都沒有什麼太像樣的人才。更始帝劉玄更是隻會嫉妒人才,早早就殺了劉演。這些人,都不是帝王之才。
劉備的對手太多,而且都是根基穩定的地方割據勢力。不管是董卓、曹操,還是四世三公的袁紹等等,都是東漢一朝皇帝與豪強共得天下共治天下的畸形產物。劉秀遺留下來的禍根早就割據了地方,劉備卻反而是那個無錢無糧的人。
無錢無糧根本吸引不了兵源,西蜀所處的益州又不盛產人才。而他的對手是有錢有錢的曹操,江東已經經營了三代的孫權。坐擁西蜀,三分天下已經是劉備的極限了。
四、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同
劉秀以漢景帝六世孫的身份參加起義,加上他背後的豪強大族,以及他會使用人才這一點,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就是他成功的資本。
事實上劉秀起兵,僅僅不到三年就建立了東漢政權,簡直就是奇蹟。所以,劉秀被毛主席稱為“最會打仗的帝王”。
劉備雖然有仁慈的名義,但他的對手曹操擁有更多的人才,謀士郭嘉、荀彧、荀攸等,武將更是不計其數。孫權三代經營江東,謀士和名將也是許多。反之,劉備東奔西跑,往往如同喪家之犬,除了博得一個仁慈的名望,吸引到的人才很少。
益州地處西南偏僻,更比不得曹操坐擁中原。三國後期,蜀國就嚴重缺乏人才而早亡。
五、忍辱負重
劉秀的哥哥劉演被殺,劉秀忍辱負重,不露出半點哀傷,最後得到北上河北的機會。捲土重來登上皇位,不論是忍耐和謀略,都是上上策。
劉備因為關羽之死,荊州之失,輕率大軍進攻東吳,輕視陸遜,導致火燒連營,從此蜀國失去了向東進取的機會。
加入劉備能夠忍辱負重,趁曹丕篡漢的時機連同孫權北上,而不是急於東下尋仇。三國的結局肯能就會改寫。
結語:同姓不同命,同人不同運。劉秀和劉備雖然都是劉姓子弟。但出身不同,際遇不同,經歷也不同。雖然兩人都身逢亂世,但結局卻完全不同。
劉秀不管是在為人處世,面對危機還是忍辱負重等方面,其綜合能力還是要強過劉備的。
劉備的謀略和綜合能力要弱劉秀一線,但仁慈方面要高過劉秀,尤其為關羽報仇這一幕,幾千年來的封建帝王恐怕只有他一位願意去做了。
-
7 # 四川達州
最大的原因在於世家與寒門。
這是兩大曾經忠於東漢的支柱,但東漢中末期不斷上演的宦官外戚鬥爭,每次戰鬥都令世家寒門流血,然後再來一個輪迴,他們對東漢政權已經徹底失望。
尤其是世家,西漢時期還沒有正式定型,國家政權還能控制,東漢末期已經龐大到無法抑制了,特別是袁氏,目的就是用董卓撕碎中央政權的威信,自己取而代之。
而關東諸侯實際以下犯上,討伐中央政權的行為,劉焉割據地方,董卓李傕郭汜徹底葬送東漢皇帝威嚴,這些加起來就令各地世家蠢蠢欲動,紛紛武裝割據。
而劉備出身低微,無法獲得世家支援。畢竟經過黃巾暴動,世家已佔據最大份額的土地人口武裝力量,缺乏世家支援,絕對沒有機會生存與發展。
劉備後期建立蜀漢,得益於赤壁大戰時江東與荊州不願投降曹操的世家支援,否則根本不能獲得發展,更不會佔領益州。
劉秀則不同。
世家還沒有成型,庶民百姓對西漢皇帝曾經的德政還有記憶,如赤眉軍攻入長安大肆破壞宗室陵墓,唯對文帝霸陵不敢侵犯,掩面退走,所以劉玄、劉盆子、劉秀這些宗親都能夠得到部分百姓支援。
-
8 # 公子無忌shy
為什麼劉秀能成功,而劉備很難成功呢?
我們來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劉備為什麼就不行?
首先,個人能力方面,劉備比劉秀差距很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兩場戰爭
更始政權建立後,恢復使用漢朝旗號,王莽派遣王邑、王尋率領四十二萬精兵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希望一舉殲滅更始勢力。劉秀的部隊從陽關退回昆陽,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勸說漢軍將領固守昆陽,在王莽軍已逼近城北的時候,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率領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劉秀在王莽軍攻城受挫後,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後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在交戰中困住王邑部署,陣斬王尋,隨後與昆陽守軍裡應外合,打破王莽百萬大軍,直接摧毀新莽王朝,這一戰解除了更始政權的危機,更讓劉秀名揚天下,能力也是一種吸引力。
曹操進攻徐州,劉備救援,獲得徐州牧陶謙的信任,陶謙病逝後,劉備被推舉為徐州牧。之後袁術領兵攻打徐州,劉備領兵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個時候,徐州被呂布偷襲,攻下了下邳,劉備回軍營救,軍隊潰散,這是劉備第一次丟失徐州。沒完,還有第二次了,劉備聯合曹操,擊敗呂布後,劉備被曹操派去進攻袁術,趁袁術敗亡後,劉備再次佔據徐州,割據一方,第二年曹操率軍攻打劉備,不及袁紹從背後共計,劉備就敗亡了,這說明了劉備的個人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從兩次丟失徐州,足以讓天下人看出劉備的能力,呂布偷襲丟失,呂布也偷襲過曹操啊,可人家就能扭轉局勢,劉備就不行,這就足以說明能力的差距,能力排名妥妥的就是曹操>呂布>劉備,在政治選擇上,是講解利益的,能力不行就沒有利益,就像我們買股票,你會選擇一支三番五次跌停牌的股票嗎?肯定不會,能力的差距,就決定了在發展階段,劉備不會獲得更多的支援,這是他不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說,劉備在漢末的擴張中太差了,跟劉秀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他的失敗都是自己錯失的機會,在亂世中,只有先有實力,才有講仁義的底氣。
-
9 # 哇哦歷史
光武帝劉秀能復國成功,而劉備為何失敗?
介紹一下:這位是劉秀,這位是劉備劉秀劉備,有不少共同之處。兩人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人,而且到兩人出生時,家族都已經敗落,只是在血緣上是漢家子孫,可以說徒有其姓吧。
(劉秀)
性格方面,兩人則大不相同。
劉秀從小性格勤勤懇懇,穩穩當當,他最大的愛好可能你想不到,就是——種地。真的是喜歡,而這一點也經常被哥哥劉縯取笑,說他像極了漢高祖的二哥劉喜。
劉備則相反,從小就性格張揚,和小夥伴們玩的時候,常常把當皇帝的理想掛在嘴邊,嚇得叔叔說:你是不是特想讓咱家滅門?
劉秀因為愛捯飭莊稼,所以不讀書。直到20歲出頭,才扔下鋤頭去了趟長安,讀了點尚書。尚書也沒讀精,弄懂了個大概意思而已。
(劉備)
劉備就不一樣了,從小母親就很重視教育,雖然是賣草鞋、編席為生,相當貧困,但仍然咬牙送劉備去上學,當時同學裡的好友,就有後來三國的名將公孫瓚。
不過,劉備的書讀的也不咋地,長大一點以後,他的愛好就放在了騎馬,玩狗,穿漂亮的衣服上,基於他的家庭情況,拿正常眼光看,有點挺敗家的。
但我推測,劉備那麼貧寒的家境,真拿著賣草鞋的錢做不著調的事,那他日後也成不了大器。一定是因為他的那個最大特點,史書說他“善下人”,就是善於交人,所以當時豪傑年輕人都爭著結交他。所以我大膽推測,劉備愛玩的作風,一定是有其資金來源的,花的是別人的錢。
依據三國志等史料,我把兩人的性格特徵刻畫完畢,想必大家對這兩人的認識,也立體一些了。
(另一個不同處:劉秀更帥)
下面我們看,為什麼劉秀能成功復國,劉備就不能?
時機之差:劉秀時社會衰敗,但未割裂,好整合;劉備時,社會嚴重割裂,難整合劉秀二十幾歲的時候,正是王莽篡位當了皇帝的年代。王莽的虛偽是宇宙級別的,依靠搞關係、裝13的神級操作,最後一直磨到了皇帝的位置。
到底人的本性難改,在權利遊戲中最終登上鐵王座的王莽兄,每天還是琢磨的,還是以前辦公室鬥爭那一套。
從外交,到民生,一上任就全部務虛,絕不幹實事。看似實事的,像井田制、屢次改幣制這些,還是在瞎鬧。規定老百姓各種不許遲到早退、必須花他印的錢,否則殺頭流放的規矩,把個新朝有限公司搞得烏七八黑的。
結果能拍馬逢迎的上,老實人就等著受欺負,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了。
(王莽)
但當時的社會並沒有嚴重割裂。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出現法律無效,道德底線淪喪,人性本質暴露的情況,也沒出現軍閥接管一片地盤的場面。也就是,還沒亂到底。內部的社會矛盾不尖銳,矛盾主要還是指向統治者王莽。
這個王莽也真是,本來就是一個篡位者,偷東西叫賊,偷國家的那是國賊,自己沒有什麼民心基礎,結果上去一頓霍霍。王莽虛假的氣球越吹越大,天下誰也不敢捅破,怕殺頭,但總有一天它會遇到拐點,斷崖式結束的。這個拐點,就是老百姓被迫發出最後吼聲的時刻。
而對於劉秀來說,只要出現農民造反,擠掉這個膿瘡的時機就成熟了,這是四兩撥千斤的事。
再看劉備,所面臨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繁雜的王莽幣)
他的時代,天下已經大亂很多年,軍閥混戰,社會道德崩塌,饑荒遍地,民不聊生。不可能像劉秀那麼“簡單”操作。社會就像一個垂死的病人,劉備必須是有起死回生的神級本事,才救得了。
所以劉備的時機,是遠遠不如劉秀的。
對手之差:劉秀的敵人看似很多,但實際上只有王莽1個;劉備的敵人則一直是無數個接著說,正因為時機不一樣,劉秀要打的怪,只有王莽一個。
而王莽啥水平?又不是什麼“軍事家、政治家”,就是一個玩弄權數的人罷了。跟劉秀相比,兩人的裝備,其實不在一個層次。
後來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雖然天下看似崩塌,實際上,只有劉秀的能力鶴立雞群,名號上無人能比。其他趁火打劫的勢力,都不得人心。漢朝被王莽霍霍了,人民心裡只想有個新的漢朝。
(三國群雄)
然而,劉備卻面臨著全國無數逐鹿者,裡邊沒有一個善主。
他要從零開始升級,一路打怪下去,中間沒被流矢射殺,就已經很走運了。最後也不能說劉備敗了,曹操也沒敗,孫權也沒敗。這三個人誰都沒當成全國的皇帝,但都沒失敗。他們只是最後老死了,沒機會互相爭第一了而已。
名分之差:劉秀真的在光復漢室;劉備是和漢獻帝爭位另外,打架要說理,打仗也要說理。不說理就想打到最後並且贏?起碼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行不通。
劉秀,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他來光復漢室,沒人比他更加名正言順。一旦時機成熟,民心都向著這邊。
再加上,對手是篡位上去的,這種人人品就有很大問題,老百姓內心的最深處,是不齒的。所以,誰是誰非,用腳投票都知道。
(劉秀昆陽之戰:2萬人戰勝42萬人)
而劉備,雖然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當時再亂,人家宮裡的名譽董事長還是老劉家的人,曹操雖然是影子皇帝,但漢獻帝還上班呢!劉備名義上是要除掉國賊,但是誰不知道你想當皇帝啊。
所以,曹操一天不篡位,劉備就一天當不成皇帝。最後劉備自己當了“漢中王”,這難道不打臉嗎?
綜上所述,劉秀能夠實現光武中興,但劉備卻難以統一三國,既有個人掌握興衰能力的差異,更有天下大勢的不同。
-
10 # 漫步文史
我是抽菸侃歷史,我來回答一個。
光武帝劉秀與後主劉備,同是漢室宗親,同樣都打著“匡扶漢室”之名,為什麼劉秀能成功而劉備卻失敗了呢?我們從三個方面對二人做個比較:
第一, 治國興邦,穩定百姓。光武帝劉秀在昆陽之戰後,買通更始帝的左丞相曹竟,得到出撫河北的機會。之後擊敗王朗,在河北建立根據地,大戰關東,消滅赤眉,更始滅亡,統一中原。進而西進奪取漢中、益州,實現大一統。劉秀能在12年的時間內,從河北轉戰中原,之後佔領兩川,叢然有河北貴族支援,也足見起安定民心、發展經濟、治理國家的高明之處。
反觀劉備,四處漂泊、依附割據勢力。最終在劉表哪裡弄到一個新野可以暫時用來屯兵。新野兵敗之後,帶著十萬百姓亂跑,長阪坡被曹軍追到,百姓四處流竄、橫死遍野,而劉備卻趁亂從容的跑掉了,真讓我懷疑劉備的用心。至於在治國興邦方面,整部三國沒有體現劉備的治國才能,可能羅貫中都不知道怎麼去形容這個歷史上前半身幾乎空白的後主劉備。
第二, 知人善任,信任部下。光武帝用人,不拘一格,知人善任,當然偶爾給部分心腹之人立功的機會也是人之常情。從關東之戰都進攻漢中,劉秀給馮異的權利非常大,兵將非常多,以至於馮異如有異心的話,完全可以掉頭把劉秀打個半死。馮異帶兵期間,曾多次遭人誣告、陷害,劉秀起初是把這些參劾劉秀的奏章送給馮異看,後來乾脆讓馮異回京把自己的家屬都接走到西邊去,看到劉秀如此信任馮異,從此在無人亂參馮異了。
在看劉備,蜀漢在劉備期間,只有關羽一人可以自己制定戰略、發動戰爭,包括諸葛亮在內的所有將領都沒有這種許可權。劉備致死都不相信諸葛亮,甚至白帝城託孤時還在試探他:“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嚇得諸葛亮慌忙跪在地上磕頭、表忠心。
第三, 軍事戰略,用兵之道。自古有“蜀道易守難攻”之說,實則“蜀道易攻難守”,馮異帥才順利拿下漢中就不說了,吳子顏這種軍事指揮官也能順利佔領成都!後期的鄧艾也是輕鬆攻下益州、佔領成都。
《隆中對》孔明談三分天下,荊州是關鍵。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的荊州,為什麼沒有作為蜀漢的大本營?反而選擇的成都這種,丟失荊州就會被困死的地方作為都城!劉備、孔明都算大才之人難道看不出這一點嗎?總感覺劉備目標該是,有了地盤,盡情享受才是關鍵……
-
11 # 歷史沙漏
劉秀和劉備還是有相似之處的,一個是西漢末年,以復興漢室而起義,一個是東漢末年,同樣以復興漢室而起義。兩人都是漢室後裔,兩人也都善征戰,善籠絡人心,身邊都具有一幫身效死命的人才,這些都是起義的資本。
但,為什麼劉秀成功了,而劉備失敗了呢?
從大體上看,兩人有很多共同點,但從細來看,就可以發現這兩個人不是出於同一水平。
劉秀
漢室後裔
劉秀和劉備都是漢室後裔,但劉秀是正兒八經的漢景帝劉啟第六代孫,這個身份為劉秀起兵帶來極大的聲望。而劉備則是中山靖王之後,且不可考,直到後來經曹操引薦,見了漢獻帝,這個劉皇叔的名號才流傳開來。所以兩人在社會聲望上,差別很大。
劉備
2.起義資本
劉秀家族本就在當地頗有聲望,家族多資產,起兵之時,周圍的名門望族,多來投奔,在這一點上可以很像項羽的起兵,而且劉秀起兵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劉演的號召力和威望,就像項羽起兵是項梁的號召一樣,屬於名門起義,起義之初就有一隻親信部隊和錢糧。而劉備起兵之前以織蓆販履為業,生計都難以保證,幸好遇見關羽張飛,再加上張飛全力資助,這才有了劉備起義的資本,劉備所能駕馭的只有關羽和張飛,缺乏像劉秀一樣龐大的直系部隊和親族。
劉備
3.運氣成分
劉秀起兵不久,就可以與綠林軍會和,使得隊伍更加龐大,並且娶到真定王外甥女郭聖通,又一次積累到巨大的政治資本,當然這裡面,劉秀的帝胄身份起到很大加成。劉備起兵,可謂艱難險阻,四處碰壁,好在劉備娶到了糜竺的妹妹,有糜竺這個富商的支援,日子倒也還好。但相比於劉秀,這個差距就大了。
劉秀
4.起兵理由
劉秀起兵之時,在新朝王莽的治理下,百姓民不聊生,王莽不得人心,天下共討之,且王莽建立了新政權。劉備起兵之時,是剿滅黃巾,剿滅黃巾之後,剿滅曹賊,但曹操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並無篡漢之實,所以劉秀的起兵時的“興復漢室”比劉備的“興復漢室”要響亮得多。
5.起兵環境
劉秀起兵為剿滅王莽,剿滅完王莽後,更始帝殺了劉秀的哥哥劉演,劉秀持節北渡河,發展壯大,在河北稱帝,再伺機除掉沒有政權建設意識的綠林軍和赤眉軍。在這裡,如果更使帝沒有殺掉劉演,劉秀就沒有理由與綠林軍決裂,也不能成為“劉家軍”的領袖,這樣發展下去,劉演就可能成為漢光武帝了。而劉備在鎮壓黃巾起義之後,面對的是曹操,孫堅,袁紹,劉焉這樣的世家大族,政權穩定,根深蒂固,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太難。
6.籠絡人才
劉秀有云臺二十八將(可參考劉秀能戰勝王莽建立東漢王朝,這二十八人功不可沒,你知道是哪二十八人嗎?),再加上其他功勳卓著的皇親將領,可謂人才濟濟,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的對手王莽手下沒有什麼像樣的人才,昆陽之戰就是因為新軍將領王邑的錯誤指揮,讓劉秀一戰成名,劉秀籠絡了當時幾乎八成的人才。而劉備雖然也具有很多人才,但同樣的曹操,孫權手下也人才濟濟,甚至勝過劉備,所以,劉備在人才的聚集程度上是不如劉秀的。
劉備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劉秀的成功是具有運氣成分的,這個運氣來源於劉秀的出身,來源於所處時代,來源於一些不可控但利於劉秀的因素。試想,如果劉秀的家族沒落了,如劉備搬淪落到織蓆販履,那麼劉秀起兵的起點不會高,在重視門當戶對的年代,娶到陰麗華或者郭聖通這樣的名族女子都很難。如果王莽政權能有幾個出色的將領,出色的人才,使得劉秀的征戰不會這麼順利。如果更使帝沒有殺掉劉演,那麼劉秀忙活一場,也只能封王,而劉演則會成為光武帝。這些,都是劉秀成功的運氣成分,當然這些運氣,也可以歸結於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歷史的潮流。相比之下,劉備就差多了,是劉備的百折不撓才讓他走了這麼遠,雖然最終失敗。
回覆列表
有一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場較大的戰爭勝利縱使會有關鍵性的人物出現,但是也不會因為一人而輕易改變,它源於多種因素:天時,地利,人和等等。
劉備縱使很優秀,與諸葛亮隆中對,將天下大事計算地分毫不差,先奪取荊州,在奪取益州,從而統一全國,如同當時的高祖皇帝劉邦一樣,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被稱為武聖的關羽偏偏大意失荊州,使得諸葛亮後面六出祁山,異常艱難。而且劉備也沒有算計到自己竟然會敗在伐吳的道路之上,兒子劉禪竟然會如此得不可教也。同時我們要知道劉備一方相對於曹魏和孫吳,優勢並不明顯,而且到了蜀漢後期,人才疲敝,竟然成為較早落敗的一方。
而劉秀復國就與之不同了,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有。西漢王朝出現過,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出現過璀璨的文明,而王莽篡漢以來,名不正言不順,且天災不斷,人心惶惶,人們渴望出現救世主恢復大漢往日的榮光,而恰巧這個時候劉秀出現了,他自然受到人們的推崇與支援。而劉備自稱是漢皇室後裔,但是名分確實不如劉秀更加正統,加之那個時候漢室已衰竭,人們已經不再期許它有所中興了,已經轉向新的王朝。
而且劉秀藉助門閥勢力,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並且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以及統治能力我認為是高於劉備的,並且他的對手我認為也是不如曹操和孫權之輩的,這就使得劉秀的優勢一點點地凸顯出來。
總之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劉秀的成功復國也許並非偶然,但是劉備復國失敗卻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