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宋藝祖趙匡胤

    宋遼大戰自宋太宗趙炅的太平興國四年開始到澶苑之盟的景德元年為止,長達25年。二十餘年的征戰,北宋與契丹都是損失慘重的,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而長期的和平才是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嘛

  • 2 # 沒事叨兩句

    澶淵之盟為什麼明明勝利了還給遼國歲幣,有以下幾部分原因:

    一、宋朝國策是偏重民生,細數宋朝幾百年,是中國文化最繁榮的時候,經濟繁榮就感覺掏點小錢買和平,漢唐都比不了。

    二、當時宋朝四面皆敵,遼、金、西夏,澶淵之盟時,不只遼國元氣大傷,宋國也是元氣大傷,在談判的時候蕭太后威脅宋國,拼著滅國也要跟宋國血拼,懦弱的宋士大夫階層只能妥協。儲存實力,應對想要趁著遼宋兩敗俱傷,準備咬幾口肥肉的金國和西夏。如果不妥協給歲幣宋國相當於三線作戰,戰線太長有可能滿盤皆輸。

    三、宋朝因為把唐時傳統養馬地都給丟了,所以宋朝沒有能組建機動性強的騎兵隊伍,它的主要兵種是步兵,宋朝的步人甲軍團是歷史上重甲步兵的巔峰,對遼金西夏的騎兵只能擊潰很少殲滅,使三國的有生力量消耗很少。所以澶淵之盟時,遼國還是有拼的魚死網破的實力的。

  • 3 # 知無為而有益

    宋真宗是大宋的第三個皇帝,是個守成的皇帝,他既沒有宋太祖的雄才大略,也沒有宋太宗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勃勃野心。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兵分三路,準備奪回燕雲十六州,開始挺順利,後轉為失利,最後慘敗,楊業(楊家將中的老令公楊繼業)戰死。

    雍熙北伐的失敗,影響深遠,從此大宋對遼的軍事鬥爭有進攻轉為防守,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宋末。

    宋真宗是個長在蜜罐裡,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皇帝,沒有經歷過刀光劍影,戰場的廝殺,是個沒有見過血的皇帝。

    遼國進攻大宋的訊息,特別是遼軍兵臨澶州的訊息傳到東京汴梁的時候,宋真宗首先想到的是遷都,說白了就是跑路。

    在宰相寇準堅決反對下,並提出宋真宗應該御駕親征,宋真宗才勉為其難的到了澶州,宋軍射死遼軍主帥,四方勤王之兵雲集澶州,宋軍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這時遼提出議和一,正中宋真的下懷。宋真對談判的要求是,只要不割地,花點錢是可以的,割地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至於錢嘛,經過幾十的發展,大宋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大宋不差錢。

    於是就出現了怪異的一幕,勝而不勝,敗而不敗,打勝的給打敗的錢。

    其實說奇怪,也不奇怪,從根本上講,宋太祖吸取五代十國以來,地方勢力擁兵自重的教訓,制定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也就是大宋是不崇尚武力的。

    而遼國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恰恰又是崇尚武力的。大遼實際控制的領土應該比大宋的多,雖然多是不毛之地,但契丹祖的軍事實力可是不容小覷的。

    因為武力是大遼賴以生存的手段,契丹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

    所以說,澶州城下,雖然大宋取得了勝利,再堅持打下去,結果如何,那是個未知數。

    所以宋真宗拿勝利作籌碼,這樣可以提高談判的價碼。

    其實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遠遠低於大宋的軍費開支三千萬兩。只是軍費開支的百分之一。

    只不過,用金錢換和平說起來有點丟面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餌料中加入白酒能避免白條鬧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