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袁聰
-
2 # 輿圖天下
我們家就是,元末時,祖輩窮困潦倒,到一大戶人家當了上門女婿。然後隨朱元璋起兵,得了個千戶世職,到孫輩有人考中了進士後,除了長孫外,其餘都認祖歸宗了。至今,我們與那個姓氏不通婚,因為知道彼此都是同一個祖宗的子孫!
-
3 # 趣事影錄
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就是說入贅的(上門女婿),無兒無女報養領養店改姓的,在三代之後改回自己原來的姓氏認祖歸宗。
-
4 # 別酒流年
三代還宗,是個極少提起的傳統,尤其是現代社會。這個傳統涉及到中國曆來極為重視的血脈傳承的問題。
一是過繼,從近親屬家中找一合適的孩子,過繼到自家名下,在族譜上就成了自己的後代。像《大宅門》裡面的白玉婷,一生未婚,沒有孩子,年紀大了就打算從白景琦的孫子當中過繼一個,結果鬧得雞飛狗跳,白佔光、白佔安還直接瘋了。如此結果是因為過繼後就擁有了該支脈的繼承權。
二是抱養。像《大宅門》中香秀的兒子李天意就屬於抱養的,名義上也是自己後代,也擁有合法繼承權。
還有一類夫妻,有孩子,但只有女兒,這時候要想傳宗接代就要招上門女婿了,也就是入贅、倒插門。
我們知道古代女子嫁人後就要隨夫姓。比如王姓女子嫁給李姓男子,王姓女子過門後就叫李王氏。古代的倒插門也是一樣的,男方入贅後就要改成妻子家姓,生的孩子算是岳父家的後代。
有些大戶人家,倒插門的結婚儀式和娶新娘子是一樣的。男方先住到岳父家,女方則住到別人家。等結婚那天,岳父主持婚禮,吹吹打打的,男方也要備花轎(當然岳父準備)去迎娶新娘。
今天的上門女婿則簡單的多,基本都不改姓了,結婚也沒那麼繁瑣,除了生的孩子隨母姓,顯不出來是否倒插門。
插一句,現在人們的姓氏都隨便了,既有父姓,也有母姓,還有誰的姓都不隨的。
這是一般情況,除此之外當然有二般的,例如三代還宗。
古代有些倒插門婚姻,雙方會協商,男方隨了女姓,孩子隨了母姓,第三代需要改回本姓。這就是三代還宗。
例如,張三入贅李四家,張三改名李三,生的孩子叫李五,到了李五生的男孩就要叫張六了。
一般來說,男方也是獨子的情形下這種情況比較多。這相當於兩家都有了香火。
當然,具體情況還是看當初兩家協商結果。
-
5 # 鳳146983974
三輩人還姓唄!我門對門的鄰居姓羅,但他是遺腹子,隨繼父的姓,親生父親姓王。所以老羅的兩個孩子都姓王,他的繼父也沒有多心,只不過老羅自己一直沒改姓而已。我的親生大哥抱養出去之後改為姓牟,但我侄兒出生之後就改回了姓黃(我親生父親的姓),這在我們當地非常普遍。
-
6 # 吃豆睡飯打覺覺
一般來說,三代,正好改姓人的第一代在世,有強烈的歸祖願望,而上一代女方家人早已不在世,沒有了阻力。第一代老人掌控家族事物,很容易三代還宗!
以後就不容易了,四代後認祖的情緒早沒了,甚至早忘了老祖宗的姓氏!
-
7 # 東籬逸客
古代人改姓有幾種情況:一是上門女婿的子女隨女方家姓,有些人三代以後其中的一些後裔會改回原來的姓氏。二是養子,他的晚輩三代以後或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都攺回原來的姓氏,三是隨母下堂的子女,有些人兩代或三代以後會部分或全部攺回原來姓氏,有些乾脆回到祖居村落,四是為避戰亂或滅門之災而改姓埋名,這些人避過災後一般不會改回原來的姓氏,但也有人兩、三代以後改回原來姓氏的。對於三代以後改回原來姓氏的人就叫三代還宗。不改回原來姓氏的人,他的後裔將永遠延續下去。比如我的老祖宗原來姓黃,因為唐朝李隆基時期的安史之亂保朝廷戰敗遭滅門之災而改今姓。我們就沒有改回原來的黃姓了,但對黃姓很親近。
回覆列表
在中華文化中,在中國民間現實社會父系(父姓)氏族文化中,在中華人文倫理血緣關係文化中,在中華人文倫理父系譜系輩份、輩分文化中,在中國家庭、家族、氏族、宗族、宗親文化中等一系列文化中,提問中關於“宗”的意思與意義、含意與含義分為:廣義論、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宗:廣義論是指———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後代,都是起源於、來自於同一祖先的發源、發跡、發脈、發祥、發達,在中華的神州大地上,開枝散葉、枝繁葉茂、人丁興旺繁衍出的百家姓氏、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稱之為:宗。宗的含義和意義、引申義就是指代:中國,稱之為:祖國。
“宗”字的廣義相對論是指:在中國天下凡是同一姓氏的人員、成員,稱之為:宗族、宗親。同一姓氏、同一祖先、祖輩發脈、發祥的人員、成員稱之為:宗族、宗親。他們的共同祖先、祖輩稱之為:祖宗。
“宗”字的狹義相對論是指:同一父系氏族的姓氏、同一家族、同一家庭、同一家人嫡系血親和直系血緣關係的三代親人,稱之為:宗、原裝正版的宗。
如果同一父系氏族的姓氏、冋一家族、同一家庭、同一家人嫡系血親和直系血緣關係的親人,人丁興旺、開枝散葉不止是三代人,出了五代人,即出了五服,就“不親”,就不能稱之為:“宗”。就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原裝正版、正宗的宗的宗”,就不能稱之為:狹義相對論上的“宗的宗”的親人;只能稱之為:廣義相對論上的“宗的宗”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