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德國最有可能以哪種方式打贏二戰?

39
回覆列表
  • 1 # 北極0002

    德國打贏二戰可能性直接是0

    說幾個簡單原因:

    1,德國從一開始就是在新列強逼迫下發動侵略,尤其美蘇英巴不得德國搞事。

    2,實力上也很明顯,日本只有海軍強所以也就只能侵略沿海輻射地帶,德國裝備先進但是海軍在大西洋並沒有優勢。

    3,德國陸軍戰法流弊,再流弊遇到南斯拉夫這種山地就木有辦法,所有的山地都是特解難征服。

    4,還是實力差距,美國出手那都是蘇德都打到僵持狀態,至於豬隊友請看最後一圖:

  • 2 # 西餐劉顯琨

    雖然就結論本身來說,沒有絕對之事,但是,德國取得勝利的可能性,無線趨近於0。

    首先我們要知道,德國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一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百廢待興,而且還背上了沉重的戰爭賠款。馬克迅速貶值,德國名不聊生。而恰好又碰到世界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德國本就脆弱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

    由於狹小的國土面積,並不複雜的地理環境,早就成熟的交通系統,使得德國不能像美國羅斯福新政一樣的“以工代賑”,開發大型工程。德國經濟一潭死水。

    為了解決大量失業,經濟乏力的問題,阿道夫.希特勒選擇了法西斯道路。

    第一,提升德意志民族凝聚力。

    主要手段就是以政府命令的形式打壓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多為富人階級,所以就成了眾矢之的,藉此,納粹政府用他們轉移矛盾。既凝聚了民心,掠奪了財富,穩定了統治階級。

    大量軍備訂單帶動就業,人們就業就能有收入,就能讓經濟活起來,大量擴軍,解決就業問題,減少社會無業遊民問題。

    但是顯然法西斯經濟要想徹徹底底活起來,就必須有戰爭,擴大武器彈藥需求,讓前方後方都活起來。

    這就陷入了死迴圈之中。戰爭一旦停止,經濟也會面臨全面崩盤。所以,希特勒的德意志戰車必須開足馬力,不能停止。

    這樣的經濟發展方式,只能把德國不停地拉入戰爭的泥沼,無法脫身,直到毀滅。

  • 3 # 歷史總探長

    從二戰時期德國的綜合國力來看,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約等於零。

    二戰時期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美國的工業產值比德國和蘇聯加起來還要多,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全力援助蘇聯和英國,德國在戰場上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在希特勒閃擊波蘭之後,英法兩國對德宣戰,蘇聯也開始擴軍計劃,準備迎接德國的進攻。不過此時的蘇聯和英法都採用了綏靖政策,三國都沒有發動對德國的進攻,英法只是對德宣戰,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蘇聯和德國剛剛簽訂了盟約。

    然而希特勒一直不重視核武器的發展,在英法對德宣戰後不久,希特勒便制定了進攻法國的計劃。從德國軍隊滅亡法國開始,德國就已經註定要輸掉二戰。

    法國被攻佔後,德國在歐洲只剩下了英國和蘇聯兩個目標。

    蘇聯的人口是德國的三倍,土地面積是德國的數十倍,自然資源十分的豐富。由於綜合國力的差距,不管德國進攻英國,還是德國進攻蘇聯,都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對於二戰時期的德國來說,除非德國在吞併波蘭後見好就收,或者德國等到原子彈研發成功後再去發動戰爭,否則德國贏得二戰的可能性基本是零。

  • 4 # 歷史紅塵

    一、如果德國能夠趁早就進行戰爭總動員,這很可能會成為德國取勝的關鍵因素,德國直到1943年才進行全國總動員,之前的經濟只能稱得上半混合型經濟,還沒有完全進入戰時經濟體制,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總兵力不過320萬,到後期德國最高總動員能力達到了700萬以上,這可能是因為德國大大低估了蘇聯動員兵力的潛力,從當時西線還有超過一百萬的陸地部隊戍守防止英國登陸來看,說明巴巴羅薩計劃實在是對蘇聯掉以輕心了。

    三、德國如果足夠重視北非的戰略意義,儘快控制中東,拿下英國控制的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保證石油資源,德國在進攻蘇聯時或許就可以有很大的改觀。

    四、德國如果儘量避免或緩和與美國開戰的話。德國與蘇聯對戰已經把每一點人力資源都用上了,是徹徹底底賭上國運的戰爭,德國與蘇聯和美國同時對戰,就已經標示其失敗不可避免,美國在戰爭期間並沒有竭盡全力。

    不過可以預料到德國最好的局面就是控制蘇聯的東部領土並能夠成功守住,德國的潛艇切斷了美英運往蘇聯的補給線,蘇聯在烏拉爾地區失去反抗能力與德軍處於僵持狀態。

    公路運輸效率低,而重要的鐵路運輸卻因為各種問題幾乎癱瘓,在這樣的窘境下,不管是增援還是提前發動進攻都會導致補給困難,而早在二戰前,斯大林就已經在西伯利亞一帶進行了工業轉移,蘇聯在大後方仍然有足夠的力量組織人力和工業產能組織反攻,所以說德國脆弱的補給線和缺乏冬季裝備依然會成為致命傷。

    德國的空軍對付英國尚且吃力,而且德國並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也沒有大規模的登陸能力,美國一旦參戰以後,德國就很難遏制美國和英國,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同時與德國作戰,資源匱乏的德國就很容易出現捉襟見肘的情形!德軍既無法穿越英吉利海峽,也無法短時間內擊跨蘇聯,又無法在非洲奪取更多土地,對於貧窮的德國來說,勝利太過遙遠!

  • 5 # 哨兵ZH

    歷史已經證明德國輸掉了二戰,所以,這種打贏整個二戰的可能性太低了,基本為零的,其實這個題目可以換成德國打贏蘇聯的可能性有多大,因為如果德國能打贏蘇聯的話(不用徹底幹趴,能把蘇聯徹底趕出歐洲,並且保證自己的絕對掌控就行),佔據地利、人和,然後整合整個歐洲的資源,逐步發展壯大自身實力,那麼是有可能以歐洲大陸為基礎,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勢力的,不說一定能打贏,但是保住整個歐洲應該時有可能的!

    然後再來看看德國有沒有打贏蘇聯的可能,額,歷史已經證明了沒有,我這裡說的再多也僅僅是假設,真要說有打贏蘇聯的可能,也是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巴巴羅薩戰役雖然是個失誤,但是起碼沒有蘇軍打得那麼難看吧),在此之前德國看起來還真的有幹掉蘇聯的可能,而德國對蘇戰爭的失敗,其實就是在莫斯科失利之後開始的,德國從那時起的對蘇戰爭基本上就是舉步維艱了,然後在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又打的一塌糊塗,完全失去了所有的優勢,再加上盟軍的介入,就註定了德國在和蘇聯的戰爭中失敗的後果!

    其實德國對蘇聯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前期打的還好,把蘇聯紅軍各種花式吊打,(這個也跟蘇聯紅軍經歷了大清洗有關),後期的德軍就感覺開始飄了,自身就出現了各種戰略失誤、戰線又拉的太長,完全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還打個錘子哦,科爾鬆和庫爾斯克戰役,這是老天不幫德國,失了天時;而在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戰役中的一塌糊塗,是德國佬沒了地利;至於最後的人和都沒了,則是元首自己的獨斷專行,比如巴巴羅薩戰役、冬季風暴行動等,這些失利加起來,強大的德意志軍隊最終還是撲街了!

    因此,德國佬註定是熬不贏蘇聯的,有人會說蘇聯沒有盟軍的援助肯定打不贏德國,省省吧,蘇聯開始反推的時候盟軍的援助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因為盟軍(主要是美國)和蘇聯之間簽訂相關的援助協議是在1942年的6月11號,在此之前也就只有英國給了蘇聯一點幫助,所以,盟軍對蘇聯援助的大頭,都是在正式的戰略大反攻之後才有可能達到蘇聯,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盟軍的援助,蘇聯也不一定會輸給德國,因此,德國同樣沒有打贏蘇聯的可能性,也就沒有贏得二戰的任何可能了!

  • 6 # 圓窗觀點

    看到前面的幾個回答,充滿了各種計算。

    如果依靠單純的數學計算,就可以判斷出戰爭的結果,那麼拿破崙對俄國的戰爭,志願軍在北韓的奮戰,都將會毫無意義。在前者,拿破崙是集中了整個歐洲大部分的資源,而沙皇只用一個不靠譜的英國盟友;至於北韓戰爭中,雙方的實力差別更大,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志願軍那點可憐的物資和裝備,對比起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屬於是叫花子和龍王爺鬥寶。

    戰爭不能靠數學計算,在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創作的《戰爭論》,以及若米尼所著的《戰爭藝術概論》中 ,在19世紀中期的軍事理論家,都明確的指出,依靠數學的計算,是不可能判定戰爭結果的。

    在德國發動的二戰中,希特勒等法西斯狂人,也不是單純的傻瓜,人家就不會做計算?希特勒還號稱自己精通“軍事經濟學”呢。恰恰相反,希特勒已經在多次被認為不可能的戰爭中,保持了全勝了記錄。

    消滅軍事強國波蘭,德軍只用一個月,英法兩國保證的對波軍事支援,還沒來得及出發,戰役就結束;德國消滅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只用三個月時間,其實在德軍突破馬斯河防線的那一刻(戰役第四天),戰鬥就已經分出了勝負。

    如果回到當時,還有幾人敢於大言不慚的說,德軍也就這樣,沒什麼了不起。

    依靠在19世紀時,就被證明不靠譜的數學計算,是推不出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的。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回到當時的歷史時刻,估計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概論上至少也要超過三成。

    可是丘吉爾應該不太同意三成這個估值,用他老人家的話來說:如果美國不參戰,我們大英帝國就亡了;如果美國參戰,事情也許還有轉機。

    嗯,在丘吉爾心中,可能是五五開吧。

  • 7 # 手機使用者中華人168

    有人說德國不可能贏得二戰,這句話是不準確的。

    為什麼這麼說?理由很簡單,假如德國不打蘇聯,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德國已經贏了?

    以下不妨來進行條件假設:

    一、如果要打贏美國才算贏,那麼可以說德國毫無勝算,德國不可能贏。

    二戰最關鍵的轉折點在於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直接向軸心國宣戰,軸心國的失敗成為必然。

    二、如果德國和日本東西合擊前蘇聯,德國打贏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德國在歐洲戰場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幾乎已經觸控到了勝利了。無奈,最後時刻功虧一簣。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與蘇軍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也跟英美的牽制和直接的援助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沒有英美提供的大量軍事援助,蘇聯是撐不過去的。如果沒有英美的援助,德國很可能贏了 這場戰爭。

    再來一個假設,假設日本選擇跟德國一起擺平前蘇聯,那麼前蘇聯極有可能無力在東西兩端對抗德日的進功,前蘇聯失敗將是大概率。前蘇聯之所以最後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跟前蘇聯從東線抽調大量兵力支援西線有關。斯大林之所以敢賭,他賭得就是日本不敢進攻蘇聯,斯大林賭對了。

    德國的失敗在於胃口太大了。如果德國在取得一定的戰果之後選擇鞏固已有成果,德國勝率是很大的,畢竟德國在戰爭前期幾乎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可能正因為前期太順利了,導致德國胃口越來越大,野心越來越膨脹。另外,軸心國之間合作也出現問題,戰場分配,利益分配都出現問題。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過早參戰,這對於軸心國是十分不利的。可以說,是野心的過度膨脹導致了軸心國的失敗。

    二戰也給全世界提了個醒,摧毀世界的不是天災,不是人類的無知,而是人類的貪婪。只有有效抑制人類的貪婪,世界才能和平,社會才能和諧。

  • 8 # 陽城導航

    我唱唱反調。如果希特勒不過分迷信戰爭手段的話,他有可能贏得二戰。

    時間的關鍵節點在1940年初。那時蘇聯與芬蘭打得難分難解,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場戰爭。英,法兩國更是帶頭譴責蘇聯侵略,大有不打倒蘇聯不罷休之勢,甚至有了派兵到芬蘭,幫助芬蘭與蘇聯作戰的打算。英國綏靖主義者認為,只要西方與蘇聯一開戰,希特勒必將戰火東引,共同群毆蘇聯。在1940年5月之前,那是一個奇妙的時間節點。

    當時,如果希特勒稍有一些頭腦,稍微放慢對西方開戰的步伐,坐等英,法與蘇聯開戰,就有好戲可看。

    在那個時候,反蘇是西方的頭等大事,從英,法縱容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兼併捷克,再到閃擊波蘭,都有禍水東引的意思。包括西線無戰事等事件。

    隨著這條思路,先讓英法與蘇聯開戰,德國陳兵蘇德邊境引而不發,讓英法與蘇聯殺得難分難解,兩敗俱傷,德國就有機會。或向東,協力滅了蘇聯,或西方滅了英,法,都是有可能的。希特勒如有戰國時秦國張儀合縱連橫的本領與謀略,事都不至如此。

    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在戰後很長時間一直存在著,並且發展成了冷戰。可見,這個本來可以被利用的矛盾,被希特勒忽視了。希特勒如同一個魯夫,成了被別人利用的一塊石頭。

  • 9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德國不可能贏得徹底的勝利,更多是建立起類似於拿破崙一樣的大陸霸權,與英國和美國這樣的海權國家對峙。

    德國放棄了海獅計劃,就意味著德國已經失去了控制戰爭的烈度的能力了。除了蘇聯之外,當時世界上最有勢力的國家有英國、美國。英國的特點是全球殖民帝國,家大業大,然而英國由於土地分佈太廣,短時間內不能將戰爭潛力轉化成戰鬥力。美國的特點是經濟規模最為龐大的工業國家,然而由於美國遲至1941年才從1929年的大蕭條中走出來,同時美國的軍隊規模一直偏小,短時間內美國也不能將戰爭潛力轉化成戰鬥力。

    (德國在較高舒適度下的戰爭)

    因此在法國投降至蘇德戰爭爆發這段時間,英國最缺少的是時間,就像是前期儲備了很多資源卻一直被對手打rush戰術,不能大規模暴兵——英國支撐的很艱難,以至於丘吉爾都跑到美國簽署了城下之盟的《大西洋憲章》,以英國放棄傳統的殖民帝國秩序為代價獲得了美國的支援。

    英國快堅持到了最後關頭,希特勒卻放棄了對英國的持續戰爭,可能是來自蘇聯的情報顯示東方的威脅越來越大,而遠征英國又因為德國海軍的乏力而不能夠成行。美國與英國的曖昧態度最終讓希特勒認為征服英國,或者逼迫英國求和的可能微乎其微,德國必須在尚佔據優勢時快速拿下歐洲大陸,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美英聯軍的圍剿。

    (海獅計劃)

    不過,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英國的戰爭潛力幾乎被希特勒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打法逼迫到了極限,希特勒相信丘吉爾的抵抗決心,而誤判了英中國人的抵抗實力。丘吉爾在戰後都感慨地評價英國的飛行員:“英國曆史還從來沒有過如此少的人卻保衛瞭如此多人。”所以,儘管英中國人有雷達黑科技,還破譯了德國的密碼,但德國在侵略蘇聯之前,仍然具備極強的戰爭能力。持續不斷地襲擊英國本土,是可能實現逼迫英國求和的結局。英國求和後,美國不會再有進攻歐洲的橋頭堡和盟友了,德國在歐洲的地緣安全會得到保證。在此基礎上,德國可能會通過掠奪歐洲各地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實現經濟轉型。

    為了讓蘇聯人絆住德中國人,丘吉爾拋棄了固執的反蘇政治理念,在德國侵略蘇聯後,英國是第一個支援蘇聯的。蘇德開戰3個星期,蘇聯遭受到重創,德中國人步步緊逼,局勢很不明朗,丘吉爾就在英國財政窘迫的情況下,還為蘇聯提供了1000萬英鎊的貸款,這讓蘇聯人都感到很意外——英中國人確實需要時間。

    (蘇軍攻克國會大廈)

    再來看看希特勒在蘇聯土地上的橫衝直撞,可以說德中國人可能取得了世界史上最大成就的殲滅戰。此時的德國已經不是一般的中等強國,希特勒幾乎是以整個歐洲聯軍,挾雷霆萬鈞之勢砸向蘇聯。雖然斯大林為首的蘇聯人抵抗意志更為頑強,在1941年10月時就已經搜刮盡最後一粒米投入了戰爭,而德中國人卻遲遲在1943年2月才宣佈進行戰爭總動員。

    德國黨衛軍的種族主義政策,也在佔領區使德國喪失民心,轉而促成了反法西斯主義聯合陣營的成立,德國軍隊陷入了人民戰爭,

    德中國人在1939年至1943年間,實際上是在舒適度很高的環境中開展作戰的。雖然德中國人發動的戰爭規模已經打到了世界級,然而不知為什麼,德國好像迷之自信,一直沒有將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於戰爭。

    當德中國人發現戰場優勢在被逆轉之後,他們發起了總動員,但是為時已晚。4年的時間,讓英國和美國都有足夠的時間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把國民經濟轉型為戰時經濟,德國儘管仍有強大的實力,卻不得不與整個世界為敵,最後落敗。

    (德國最終戰敗)

    所以,德國打贏二戰的唯一方式,即是全力以赴,將德國的所有戰爭潛力用於一個方向上的戰鬥,不管是英國還是蘇聯,德國只要能夠逼迫英國和蘇聯求和,美國再參戰的戰爭意志就會有所保留,德國可能會以一種體面的方式結束二戰。從二戰爆發到德國發動總動員令,希特勒浪費了4年時間。與整個世界為敵,德國能夠擁有的最大機會,就是時間。

  • 10 # 風雲一點通

    要是希特勒不和蠢萌的義大利結盟,也許結局就不一樣了呢,為什麼這麼說?

    義大利軍隊並不是像《爆笑二戰史》中那樣搞不清楚狀況,什麼德軍千里馳援義大利軍隊,沒想到對方竟然在煮意麵,作者的描述手法卻讓大眾誤會了他們,事實上,在沙漠中沒吃沒喝,義大利基本就是罐頭罐頭罐頭,想吃義大利麵不可能的,軍官也吃不到,而且連飲用水都是用飄著汽油或者某種不知名的油,即便規定是食用水桶和汽油桶分開用但是沙漠地區沒那麼多講究,乾淨的飲用水都困難,更何況奢侈的義大利麵。

    所以士兵士氣低迷,再加上義大利內部官僚主義盛行,外行瞎指揮,內部派別鬧得厲害,導致義大利整體戰鬥力下降,還有很多部隊譁變,其實他們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但是現實就是現實,德軍沒少為義大利善後擦屁股,這也讓德軍延遲了進攻蘇聯的計劃,趕上了蘇聯的冬天,然後就像拿破崙一樣了,有義大利這麼個拖後腿的,希特勒想要打贏,很難。

    另外,希特勒雖然調動了全德中國人的戰爭積極性,但是在二戰之初,就有很多人反對希特勒,認為他這是在玩火,後來一些人還幾次密謀刺殺希特勒,最終都失敗,就連沙漠之狐隆美爾都捲入其中,不得不自殺謝罪。

    蘇聯和德國還有過蜜月期,如果德國先和蘇聯保持好關係,一點點耗死孤懸的英國,戰局整個歐洲大陸還是有可能的,而且德國資源匱乏,很多打仗用的橡膠,石油等,鋼鐵等沒有,不適合打雙線戰役,同時他的盟友日本也是同樣的原因,急不可耐的發動太平洋戰爭,提前拉美國下水,所以戰略失誤,隊友是豬,沒多少勝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那麼一句歌詞戳中你的內心?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