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這種相似的經歷,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都是為你好。”話雖然這樣說,可事情卻往往並不是真的為“你”好。我當然可以理解父母,理解他們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方式不對。
可問題在於父母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做什麼,喜歡什麼?
其實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只是他們所自以為的“好”,並不一定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往往這種“為你好”還是帶有強迫性質的,慢慢就變成了“不這樣你就不會好”。孩子處於無奈,往往又會屈從於父母的意見。
父母高興了,可是孩子卻難受了。面對著自己不喜歡的選擇,必然不會心甘情願的去做。時間久了,再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喜歡也不會做的很好。
當結果並沒有達到父母所期望的“好”的時候,各種嘮叨又開始繼續了。而這時,孩子如果選擇反駁,父母一定會給上一句:“你不喜歡幹嗎非要選這個,我們當時只是提個意見,你這麼大了,連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嗎?現在才知道不行了,當初幹什麼去了?就會埋怨父母!”
我當然知道父母是真的想為我好,但我也真的希望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做一些自己的決定。
我們都有這種相似的經歷,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都是為你好。”話雖然這樣說,可事情卻往往並不是真的為“你”好。我當然可以理解父母,理解他們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方式不對。
可問題在於父母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做什麼,喜歡什麼?
其實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只是他們所自以為的“好”,並不一定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往往這種“為你好”還是帶有強迫性質的,慢慢就變成了“不這樣你就不會好”。孩子處於無奈,往往又會屈從於父母的意見。
父母高興了,可是孩子卻難受了。面對著自己不喜歡的選擇,必然不會心甘情願的去做。時間久了,再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喜歡也不會做的很好。
當結果並沒有達到父母所期望的“好”的時候,各種嘮叨又開始繼續了。而這時,孩子如果選擇反駁,父母一定會給上一句:“你不喜歡幹嗎非要選這個,我們當時只是提個意見,你這麼大了,連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嗎?現在才知道不行了,當初幹什麼去了?就會埋怨父母!”
我當然知道父母是真的想為我好,但我也真的希望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做一些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