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東吳大都督周瑜、魯肅、陸遜、呂蒙、諸葛恪等人,屢立戰功,獨領風騷。“大都督”的稱號,也是出現在曹魏時期,意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即司馬懿)徵蜀,加號大都督。”這就意味著,曹教任內,為了適應戰事的需要,司馬懿加“大都督”稱號,成為征討蜀漢和東吳的最高軍事統帥。不僅如此,大都督的設定,多“假黃鉞”,即在作戰過程中,大都督擁有最高的軍事懲罰權,所以除了掌握軍隊、領兵作戰之外,大都督還擁有極高的權力與地位。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曹魏後期的大都督,多由輔政大臣,尤其是首輔擔任。如《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高貴鄉公(即曹髦)正元二年,景帝(即司馬師)都督中外諸軍,尋加大都督。”《晉書》卷二《文帝紀》:“甘露元年春正月,(指司馬昭)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可見,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獲得大都督的封號,是極高的尊崇,已經是曹魏所能給予的最高限度的權力了。
三國時期吳國的五位大都督:周瑜、魯肅、陸遜、呂蒙、諸葛恪。東吳第五任大都督是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東吳大都督周瑜、魯肅、陸遜、呂蒙、諸葛恪等人,屢立戰功,獨領風騷。“大都督”的稱號,也是出現在曹魏時期,意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即司馬懿)徵蜀,加號大都督。”這就意味著,曹教任內,為了適應戰事的需要,司馬懿加“大都督”稱號,成為征討蜀漢和東吳的最高軍事統帥。不僅如此,大都督的設定,多“假黃鉞”,即在作戰過程中,大都督擁有最高的軍事懲罰權,所以除了掌握軍隊、領兵作戰之外,大都督還擁有極高的權力與地位。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曹魏後期的大都督,多由輔政大臣,尤其是首輔擔任。如《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載:“高貴鄉公(即曹髦)正元二年,景帝(即司馬師)都督中外諸軍,尋加大都督。”《晉書》卷二《文帝紀》:“甘露元年春正月,(指司馬昭)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可見,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獲得大都督的封號,是極高的尊崇,已經是曹魏所能給予的最高限度的權力了。
三國時期吳國的五位大都督:周瑜、魯肅、陸遜、呂蒙、諸葛恪。東吳第五任大都督是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