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分兩種情況來看。
1、如果只是段時間的情況。孩子表達情緒的話,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其實孩子只要是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或許過兩天就慢慢又開始一起玩了。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需要我們如何做,只是需要我們接納他的情緒就好。比如說“兒子,我感覺你最近不太高興啊”孩子說了情況,家長回答“是,如果要是我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覺得很傷心,還會特別沮喪。真是太不像話了。”——他或許只是要確認他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了,一旦情緒被接納了,孩子往往會平靜下來,自動調整狀態,想辦法解決,或者過兩天又慢慢好了。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
2、如果是長期現象,家長也可以參與進來,幫助孩子。比如:組織個讀書會、生日聚餐、踏青什麼的活動。一旦家長受歡迎,孩子也會跟著自信,並容易被周圍的小朋友接受。多組織幾次這樣的活動試試看,不知不覺之中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就不怕被別人裹著不玩了。我經常給兒子同學組織繪本討論會。我兒子性格其實挺獨的,但目前來看,他在班上的朋友還是蠻多的,也比較受歡迎。
這個問題分兩種情況來看。
1、如果只是段時間的情況。孩子表達情緒的話,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其實孩子只要是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或許過兩天就慢慢又開始一起玩了。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需要我們如何做,只是需要我們接納他的情緒就好。比如說“兒子,我感覺你最近不太高興啊”孩子說了情況,家長回答“是,如果要是我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覺得很傷心,還會特別沮喪。真是太不像話了。”——他或許只是要確認他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了,一旦情緒被接納了,孩子往往會平靜下來,自動調整狀態,想辦法解決,或者過兩天又慢慢好了。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
2、如果是長期現象,家長也可以參與進來,幫助孩子。比如:組織個讀書會、生日聚餐、踏青什麼的活動。一旦家長受歡迎,孩子也會跟著自信,並容易被周圍的小朋友接受。多組織幾次這樣的活動試試看,不知不覺之中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就不怕被別人裹著不玩了。我經常給兒子同學組織繪本討論會。我兒子性格其實挺獨的,但目前來看,他在班上的朋友還是蠻多的,也比較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