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賓說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對諸葛亮信賴有加,蜀國後面的戰略也基本上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方案來施行的。諸葛亮自感深受劉備知遇之恩,時刻想著報答這份恩情,而劉備最大的願望就是結束亂世,復興漢室。所以北伐曹魏,統一三國就是完成劉備遺願,報答劉備的最好方式。這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最大動力。

    第一次北伐的意圖就是趁魏國沒有防備,然後迅速拿下隴右地區,控制住涼州,獲得涼州的戰馬和其他資源,如此可以與魏國爭奪中原,同時涼州就變成了蜀國的前進基地,可以繼續向關中地區層層推進。最後一舉收復長安、洛陽,大事成矣。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只要街亭阻擊住魏國的援軍,讓蜀軍可以有時間攻下剩下的兩郡,那隴右地區就全部拿下,魏國援軍沒有完成任務也就撤退了。只可惜在決定街亭守將的人選時,諸葛亮犯了致命錯誤,任用了此前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馬謖,立功心切,不聽勸告的馬謖很容易的就丟失了街亭,諸葛亮面臨腹背受敵的不利情況,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退兵,已經得到的三郡也都放棄了,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 2 # 那就投降輸一半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圖是打著取關中的旗號,其實是取涼州。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阻擋魏支援涼州的援軍,自己帶軍取攏右地區,然後直進涼州。

    當時的蜀漢只佔據益州,人口90多萬,把家底掏空也不過10萬軍隊,如果打關中,等於把自己戰線拉長。魏國的騎兵在曹操時期就非常出名。雖然涼州地廣人少,人口大概30-40萬,本地民族擅長騎馬,如果取了涼州,可以擴充戰馬訓練騎兵,為日後打關中做準備。西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敵人難進攻自己,自己出兵打敵人,運輸的糧草也很難準時送達。所以諸葛亮效仿當年的劉邦暗渡陳倉,想攻取攏右地區,作為自己的軍事基地。

  • 3 #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自然是為了實現當年他對劉備提出的《隆中對》的意圖,將蜀漢政權還於舊都,恢復漢室江山。不過,這一次北伐,諸葛亮是屬於試探的態度,並沒有想要取得過多的戰果。

    諸葛亮訓練的軍隊,當時已經有了十萬人左右。但是這次北伐,諸葛亮並沒有出全力。他只帶了六萬人馬出祁山,而派趙雲率領五千左右人馬出斜谷,作為疑兵。

    諸葛亮在出兵前,和魏延進行過一番討論。魏延提出的作戰方案是自己率領一支軍隊襲擊潼關,切斷曹魏關中與關東的聯絡。而諸葛亮率領主力一面打下那些沒有準備的曹魏城池,一面前來和魏延會合。這樣,潼關以西的曹魏領土就可以一舉攻克了。

    可是,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建議。他採取的方案是兵出祁山。諸葛亮選擇兵出祁山是有他的道理的。一是諸葛亮北伐要面對秦嶺的自然障礙,崎嶇的交通條件是諸葛亮的巨大阻礙。如果選擇兵出祁山,雖然道路遠一些,但是比較平坦,這會大大減輕諸葛亮後勤運輸的困難。

    二是祁山一帶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當時祁山一帶就有萬餘戶人家,能夠為蜀軍提供大批糧草。這能夠補充蜀軍的消耗,減輕諸葛亮的後勤負擔。

    三是兵出祁山後,就可以割斷關中和涼州的聯絡,進一步拿下涼州。如果諸葛亮控制了涼州,就佔據了對關中居高臨下的地勢。同時,諸葛亮還可以利用涼州豐富的戰馬資源,聯絡當地的少數民族,建立蜀軍強大的騎兵部隊,為以後作戰提供便利。

    我們從後來的作戰可以看到,由於曹魏沒有任何思想準備,更不要說做防禦的準備,諸葛亮的出兵取得了奇襲的效果。結果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都投降了諸葛亮,震驚了曹魏。不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還是失敗了。

    失敗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是馬謖在街亭沒有聽從諸葛亮的指揮,擅自做主,去守沒有水的孤立的南山。結果蜀軍被張郃斷了汲水的道路,打得大敗。而實際上失敗的原因,還是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

    諸葛亮這次北伐,帶領的兵力嚴重不足,根本就無法完成擊退或者消滅曹魏援軍的任務。讓馬謖率領兩萬作戰經驗不足的蜀軍去迎戰,由五子良將張郃率領的五萬多久經戰陣的曹魏精兵。可以說,馬謖的街亭之戰,是根本打不贏的。這一點,就讓大家對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的決心產生了懷疑。

    如果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一種練兵行動,屬於一種試探行動,那麼他的行動就可以解釋了。只不過他沒有想到初期是如此的順利,三郡的取得是如此的輕而易舉。這使得他對於曹魏的實力、行動有所誤判,最終導致了馬謖的街亭慘敗。

  • 4 # 歷史總探長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所有人最感悲情的一幕。

    眼看就成成功,結果因為臨陣拔擢愛徒馬謖,錯失街亭,最終滿盤皆輸,全軍撤回了漢中。

    對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就是想要攻打長安,佔據整個關中平原。

    其實,大家覺得可能嗎?

    關中一帶曹魏苦心經營良久,關中平原的西部陳倉更是屯有重兵把守,諸葛亮跟隨劉備多年,他難道不會想到這一點,他會直接攻長安?

    絕對不會。

    而對於曹魏卻恰恰相反,他們反倒覺得諸葛亮的目的一定是奪取長安。

    最終的結果,相信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戰場始終圍繞在雍州的隴右高地,而並非是長安。

    隴右高地其實在東漢戰爭的時候,已經詳細的說過。

    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作戰核心區域,就能夠明白諸葛亮的真實意圖。

    涼州其實就是河西走廊那塊區域,雍州共分關中平原和隴右高地。

    諸葛亮從發動戰爭,一直到讓馬謖帶領前鋒軍鎮守街亭,其作戰核心區一直都在隴右高地。

    公元227年,三月。

    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剛剛登上帝位,諸葛亮趁此機會對曹魏的西北地區發動攻擊。

    他帶領大軍順利進抵漢中,準備發起進攻。

    在進攻之前,他先是策反新城的孟達,牽制在宛城的司馬懿。

    我們可以看一下曹魏在西北一帶的重要防禦據點。

    南安、隴西、天水、祁山堡、陳倉。

    公元228年,正月。

    諸葛亮主導的北伐戰爭徹底,大軍兩路開拔,發起進攻:

    大軍進抵這裡之後,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響應,形勢大好。

    而此時曹魏的鎮守據點呢?

    高剛鎮守祁山堡郭淮、馬遵鎮守上邽

    這兩個據點成為阻止諸葛亮北進的最大障礙,諸葛亮被擋在這裡始終無法前進。

    可問題來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響應,諸葛亮總得做出迴應吧?

    他被擋在這裡,人家為何還要響應你呢?

    所以,諸葛亮需要時間蕩平這兩個據點。

    而此時的曹魏也已經意識到了諸葛亮的真正意圖,他想要奪佔隴右高地,並非直接攻取長安。

    為此,魏明帝曹叡調撥五萬大軍奔襲長安,親自坐鎮後方。

    曹真鎮守陳倉一帶張郃引兵從後面包抄諸葛亮,阻止三郡地區響應諸葛亮

    諸葛亮聽聞這個訊息,也同樣分兵進軍:

    北路先鋒軍:馬謖鎮守街亭南路先鋒軍:高詳鎮守柳城

    這兩路中,馬謖鎮守的街亭最為重要。

    因為諸葛亮此時太需要馬謖為其爭取時間,他只要拿下祁山堡、上邽這兩個據點,隴右高地也就意味得手。

    到時候,他就能夠安枕無憂的接管三郡地區。

    可拿下不這兩個據點直接接管三郡響應的三郡地區,他很容易被切斷後路。

    所以,街亭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出來。

    馬謖抵達街亭之後,登山據守,準備利用孤山天然勢能衝擊張郃。

    諸葛亮聽聞街亭丟失,裹挾西縣千餘人南返漢中。

    而趙雲、鄧芝那一路也被曹軍擊潰,所幸非主力軍,損失不大。

    這一次北伐,諸葛亮的意圖完全暴露。

    首戰之初,佔據隴右高地,趁機切斷曹魏對於雍州、涼州兩地的控制是最好的方式,因為佔據這兩個地方能夠為蜀漢贏得更多的軍事砝碼。

    曹魏如果損失了隴右高地,意味著什麼?

    關中經濟會瞬間崩塌掉!

    關中平原歷經東漢末年的戰爭破壞,及至曹操完全接管關中,又歷經漢中大戰,經濟再度面臨崩塌,所擁有的耕地大多已經荒廢,暫時只能依靠隴右高地輸血維持關中經濟。

    這裡是關中平原的第一經濟命脈。

    佔據這裡,相當於直接掐住了關中的命根子。

  • 5 # 兔子愛吃甜甜圈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地意圖並不是為了奪取長安收復中原,否則地話他也不會不用魏延地子午谷奇謀。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地進軍路線來看,在失街亭以前,蜀漢軍隊可以說在戰略上是完全按照著諸葛亮地謀劃去的,而且也很順利的完成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要策略就是攻佔隴右,切斷關中和雍涼的聯絡,然後奪下雍涼。為了這個戰略目標諸葛亮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率一支軍馬作為疑兵,由箕谷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勢,以吸引魏軍。曹睿乃命曹真都督關右諸軍,前往抵禦趙雲。諸葛亮則親率主力趁勢向祁山發起進攻。由於魏國事先毫無防備,突聞諸葛亮率大軍殺來,導致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樑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遊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但是這些戰果和戰略謀劃都因為馬謖的失街亭而全面失敗,可以說諸葛亮的五伐中原,第一次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一次。

  • 6 # 歌舞三國

    自三國鼎立以來,北方的曹魏最強,東吳第二,諸葛亮所在蜀漢最弱,因為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本就弱小的國勢更加雪上加霜變弱了,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開頭就說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按正常的邏輯講,實力弱小,就應該休養生息,不應該主動向大國挑釁。為什麼蜀漢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建立至滅亡四十餘年間,可以說是“生命不息,伐魏不止”。不是在伐魏就是在伐魏的路上。

    一次次長途跋涉,悲壯地向北進攻曹魏,換來一次次的失敗,最終無力再戰的時候,被司馬氏控制著的魏國一劍封喉。

    談談諸葛亮時代的北伐問題。諸葛亮之所以不顧與曹魏的綜合國力差距,6次北伐,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的立國之本就是消滅曹魏,復興漢朝。劉備出道以來,就舉著“復興漢室”的政治旗幟,而且態度極為堅決,也得到很多人的擁護。如果蜀漢建國後,和曹魏建立外交,或者乾脆稱藩稱臣,那麼蜀漢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他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進而影響內部穩定。

    二、基於上一條的基礎,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所以北伐歷史任務自然就落到了諸葛亮的肩上,諸葛亮北伐繼承了劉備的遺志而已。

    三、諸葛亮雖然當上了蜀相,但他在政治上不屬於任何派系。諸葛亮在官場雖然屬於武官系統,但他在當丞相之前,沒有獨立建立軍功的機會。沒軍功,是絕難服人的。

    所馬如果諸葛亮不伐魏,關門搞建設,那麼諸葛亮就很難在益州官場樹立自己的威信。無論是從蜀漢政權的角度,還是從諸葛亮自身利益的角度,北伐曹魏都是諸葛亮沒有選擇的。

    四、蜀漢的存在對魏國來說是重大的戰略威脅,如果蜀漢不主動出擊,以攻為守,那麼魏國就會大舉進攻蜀漢。正如《後出師表》所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從這個角度來說,蜀漢北伐也是無奈之舉。

    五、北伐符合諸葛亮本人的政治理想,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對》提出了分兵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構想。只是可惜關羽大意失荊州,從荊襄北伐成為泡影,諸葛亮只能走艱難的山路。但諸葛亮滅魏的決心從來沒有變過。

    北伐曹魏雖然是蜀漢的立國方針,但夷陵敗後,蜀漢暫時沒有實力發動戰爭,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養精蓄銳,來年再舉。蜀漢的疆域和曹魏比起來,實在過於弱小,蜀漢自失荊州之後,只實際控制著益州,偏居西隅。

    生存空間小

    一般來說,東漢三國時期的益州,明顯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北部、南部。北益州是蜀漢國土的主體,約為大渡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南益州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南中地區,這裡胡漢雜居,經濟相對北益州來說,比較落後,但戰略價值卻非常重要。

    劉備之前的西蜀政權對南中地區的控制力相對比較弱,所以當夷陵之敗後,南中幾大豪強,比如建寧土帥雍闓、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造了蜀漢的反。南中幾郡的叛亂,導致本就疆域狹小的蜀漢平白少了一半國土,三面受夾擊,生存壓力空前增大。

    諸葛亮想要集中全蜀之力北伐曹魏,就必須先解決南中叛亂,這是一個諸葛亮無法選擇的命題。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經過了兩年多的隱忍休整,諸葛亮親提銳旅,南征南中。

    好在南中幾郡的軍事實力都明顯弱於蜀漢正規軍,蜀軍在南中並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敲掉了雍闓等叛將。即使是在南中地區威望甚著的土帥孟獲,諸葛亮也沒把孟獲當盤菜,七擒七縱,遂成歷史佳話。

    諸葛亮在南中的行動目的非常明顯,就是不以兵耀威,而是以德服人,確保南中幾十年的政治安定。其實以孟獲的軍事實力,諸葛亮真想殺他,第一擒的時候就可以開刀了。諸葛亮攻心為上,最終將孟獲感動得淚流滿面,發自肺腑地向諸葛亮起誓“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圓滿得完成了南中戰略,穩定了大後方,同時獲得了南中地區大量的物質支援,這對日後北伐曹魏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幫助。歷代戰爭的勝利者,無不有一個穩定而豐饒的大後方,無論是政治意義,還是軍事意義,抑或是經濟意義,大後方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各種有利的因素

    對蜀漢來說,對南中的軍事行動不是孤立的,而是北伐曹魏的前奏。南中平定之後,諸葛亮一邊調整休養,一邊積極準備發動對曹魏的戰爭。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一切準備就緒後,諸葛亮心情複雜地給皇帝劉禪上了那道《出師表》,繼續他人生的冒險之旅。

    我們不從現實政治利益的角度來看,而是從感情的角度來看《出師表》,可以看出,諸葛亮確實是動了真感情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除了明確了北伐曹魏的戰略任務外,其他的多是在和小皇帝劉禪談心,談自己的人生,談先帝(劉備),也談到了劉禪本人。

    當年劉備“迎娶”諸葛亮的時候,是劉備人生中最為落魄黯淡的時期,“(諸葛亮出茅廬後)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已經二十一年了。人生中有幾個二十一年?可以說諸葛亮的大好青春都奉獻給了劉備,風風雨雨這麼多年,難怪諸葛亮無限感慨。

    諸葛亮是鐵了心要北伐,但諸葛亮最擔心的並不是曹魏,擔不擔心,曹魏的實力都明擺著。諸葛亮最不放心的是劉禪,阿斗平庸之才,更兼年少無知,諸葛亮不在他身邊,最怕阿斗學壞。所以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半是勸誡、半是警告阿斗:“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北伐前,做足了一切準備,包括人事上的、軍事上的安排。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諸葛亮拜辭了劉禪,無限感慨地北上。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遇,諸葛亮決定拼上自己的老命,至於能不能成功,聽天由命吧。

    至於諸葛亮的北伐路線,從諸葛亮駐紮漢中來看,當然是走山路,北進關中。自荊州失陷,以及上庸三郡降魏之後,蜀漢的北伐路線只剩下漢中這一條路了。

    不過諸葛亮很快就得到了一個好訊息,當年叛蜀降魏的上庸軍頭孟達,在曹魏不受重視。在諸葛亮的引誘下,孟達決定回到諸葛亮溫暖的懷抱中。可惜孟達做事太磨嘰,被諸葛亮日後的對手司馬懿以閃電之勢迅速攻到上庸,孟達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被擊斬之。

    其實孟達這一路只是諸葛亮北伐的一個重要選擇,但諸葛亮似乎更願意走漢中這條路。諸葛亮行事穩重,如果他得到上庸三郡,也只能以偷襲取勝,但以曹魏的國力,打奇襲戰的效果明顯不佳。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戰略目的非常明顯,就是不斷蠶食雍涼,席捲關中,斬斷曹魏的戰略右臂,重現當年秦統一六國之前的格局。如果能達到這一目的,蜀就變成了秦,雄踞天下之高地,而曹魏就變成了除了楚之外的關東五國,至於孫權,當然就是楚國的翻版。

    戰略目標已經確定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選擇具體的戰術手段來達到戰略目標,這就引出了三國史上著名的“子午谷之爭”。蜀漢頭號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作戰計劃:魏延帶五千精兵,備足乾糧,穿子午谷北上,奇襲長安,成不世奇功。

    這個說法是《魏略》載附於《三國志·魏延傳》,而其本傳中記載的卻和《魏略》的版本略有不同,本傳中原文是“(魏延)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 7 # 沫若影視

    諸葛亮是想在有生之年平定天下,其一是為了平定天下,其二是為了自保,如果蜀不伐魏,等諸葛亮百年之後魏必伐蜀,到那時蜀國必亡,所以諸葛亮才逆天伐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塊豆腐能做什麼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