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不僅是李世民在位的時候,就算他駕崩了,只有唐朝還在,就必須避他的諱。

    記得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最後一句話是: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明明是“民風”,柳宗元卻寫作“人風”,沒錯,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諱。

    唐朝,是一個把避諱制度玩出天際的朝代,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過,它不遵循“二名不偏諱”的原則。

    所謂的“二名不偏諱”是在《禮記》上的避諱準則,李世民,只需要避“世民”二字即可,拆開了“世”或“民”都不用避的,但顯然,唐朝並不遵守這樣的準則。

    不僅是寫文章要避諱,連傳統神仙的名字也要跟著修改,比如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唐朝是直接叫做觀音菩薩,以至於現如今也有很多人一直沿用這個叫法。

    避國諱

    避李世民的名字的諱,叫做避國諱,對於大唐治下的所有臣民都要遵守,即避開皇帝本人和祖先的名字。

    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隋末名將韓擒虎,為避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的諱,被改成了“韓擒獸”。

    李虎的名字恰好還和老百姓對尿壺的稱呼重名,在唐代以前,尿壺一度叫作“虎子”。

    這怎麼可以,於是唐朝不允許管尿壺叫虎子,感覺好像是在先祖的小名一樣,被改成了“馬子”。

    馬子的稱呼後來就演變成我們今天的馬桶。記得九十年代的時候,好多人學港臺腔介紹女朋友就是“這是我馬子”,有點文化的都知道這不是啥好話。

    除了李虎,李世民的爺爺叫李昞,老爹是開國皇帝李淵,所以天干的“甲乙丙丁”,被改為“甲乙景丁”,陶淵明的名字被改成了“陶泉明”。

    往後的皇帝也沒閒著,比如複姓淳于,愣生生的為了避唐憲宗李純的諱,被改成了單姓“於”。

    避家諱

    除了避開國君以及先祖的名諱,家諱也是壓在唐朝臣民頭上的大山,國諱雖然比較苛刻,但畢竟注意一點就沒事了,不影響生活和前途,但是家諱就不一樣了。

    比如唐朝的大詩人李賀,本來打算應考進士科,結果被人一句話懟了回來,放棄了考試。

    原來,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進士科犯了李賀家諱“晉”,被人家發現後,才華橫溢的李大詩人只好打消了考取進士科的念頭。

    最過分的是,地方長官的家諱,在他管轄的地界都要避他的家諱,所以別以為“州官放火”是笑話。

    日本圓仁法師在唐朝遊歷的時候,就寫過這樣的筆記,有一天他到達揚州,官府便告訴他,此地節度使名叫李德裕,家諱為:府、吉、甫、雲。原來,節度使的父親叫李吉甫,祖父叫李棲筠。

  • 2 # 歷史檔案館

    家有家諱,家諱又叫“私諱”。唐代避家諱,一般要避三代之諱,不僅要避自己的父親,還有祖父和曾祖父,在戶籍中要註明三代之名,從小就接受避諱方面的教育。杜甫寫詩極多,詩中卻無“閒”字,只因“閒”是杜甫的父名。李賀的“不得舉進士”,在唐朝並非特例,他的英年早逝,與“不得舉進士”之間也並非有必然聯絡,只不過才子佳人早逝總是讓人扼腕嘆息。

    唐朝的法律也並非不近人情,《唐律疏議》中有規定,倘若所任官職冒犯了父祖之諱,可提出申請,調任他職。另外,唐代舉子還應避諱考官。表示對父祖和官職的尊敬,需時時牢記在心。

    國有國諱。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臣民須要給予絕對的尊敬,皇帝的名字絕對不可言、不可書,遇到必須迴避,這種行為稱作“國諱”或“公諱”。

    國諱不僅包括在世的皇帝,還包括已入土的,還包括古代聖人,就連遇見宗廟也要回避,因宗廟是國家的象徵。另外,太子儲君的名也要避:唐高宗立李忠為太子,於是乎,中書舍人就改名為“內史舍人”,以避開“忠”。如原六部之一的“民部”因避李世民的“民”,被換成了“戶部”。干支年號、地名、官名也需要避諱。

    王勃在赫赫有名的《滕王閣序》中開頭寫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到了唐代宗當政之後,便不再出現,而是被替換成了“南昌故郡”,為了避諱唐代宗的名字李豫,這就是地方的避諱,故而滕王閣內的石碑、蘇軾的手書都寫作“南昌故郡”。而南昌,為漢豫章郡治,滕王閣就在南昌市。

    《唐律疏議》規定,但凡直呼皇帝之名的,可是犯了“大不敬”大罪,是當時最嚴重的“十惡”罪之一。

    《唐律疏議》明文規定:“官文書誤,不請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知誤不奏請而行者,亦如之。……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笞五十。……即為名字觸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笞,是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罰。

    所謂“嫌名”,就是像“禹”與“雨”,“丘”與“區”。所謂“二名”,是指說“徵”便不再說“在”,說“在”便不說“徵”這類的。即名字是兩個字,只需避諱其中一個字就可以了。

    避諱的方法有很多種:用形近字避諱,改用同音字,或者乾脆另造字來避諱。也可直接把要避諱的字刪除,空著不寫,這是唐人創造的新避諱方法,唐初名將李世績就因此被改名為“李績”。還可以把要避諱的字缺筆少畫地寫,一直沿用至清朝。當然最好是在一開始取名時,就直接避開所有名諱。

    在大唐,無人敢說“虎”字,倒不是唐人怕大老虎,而因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於是唐人把虎叫做大蟲,一直流傳至今。和李世民一起打下天下的虎牙將軍,只能叫“武牙將軍”。而姚思廉寫《陳書》中提到韓擒虎,只能把“虎”去掉,以避開忌諱。

  • 3 # 幸運的煙哥

    李世民並沒有單避諱一個“世”字或“民”字。

    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第九天,剛剛奪權,還沒當皇帝,就釋出詔令:“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

    所謂“二名不偏諱”,意思就是如果是兩個字的名字,不用全部避諱。所以李世民就說了:按照聖人制訂的儀禮,應該是“二名不偏諱”的。可是近代以來沒人遵守這條規矩了,兩字的名字兩個字全都避諱,弄得亂七八糟。所以我現在下命令,無論是官號、人名,還是官府或民間的檔案圖書裡,只要“世民”兩個字沒連在一起,就不用避諱

    按照李世民的這道命令,是不需要避諱“世”、“民”兩字的,需要避諱的僅僅是“世民”這個詞罷了。

    但是,一則習俗的力量很強大,由於南北朝以來二名偏諱已經形成了習慣,很難改變。二來李世民死後,他兒子要表達孝心,要秀給世人看。所以李治登基後,凡是有“世”字或有“民”字的地方,就都進行了避諱。改民部為戶部,正是李治登基後的永徽年間的事情。

    至於觀世音改觀音,這個和李世民無關,所謂避李世民的諱才改名,不過是以訛傳訛。

  • 4 # 橫塘路92

    提到李世民避諱問題,最典型的就是要講唐朝開國大將徐世績名字的叫法了。

    徐世績因為戰功,李世民賜他姓李,且李世民在位時規定:世和民二字不連用即可。所以徐世績應該叫李世績。

    李世民死後,李治為了紀念父親,規定世和民都得避諱,李世民又改叫李績。

    李績的孫子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又被武則天下令剝奪賜姓,李績符合規定的名字又變成徐績了。

  • 5 # 觀史鑑

    唐太宗李世民並沒有避諱“世”字或“民”字。

    一、玄武門事變後,世民奪權,還沒當皇帝,便詔令:“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按照李世民的這道命令,是不需要避諱“世”、“民”兩字的,需要避諱的僅僅是“世民”這個詞罷了,只要“世民”兩個字沒連在一起,就不用避諱。

  • 6 # HuiNanHistory

    武德九年六月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以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

    這段話的意思是,今後在官府公文和民間的文書中,遇到“世民”兩字連著的時候,都需要避諱。反之,如果單獨出現“世”、“民”的時候,就不用避諱。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這個時候的李世民還沒有登基做皇帝,只是才剛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上位。

    等到他當了皇帝以後,情況就大為不同了。

    李世民在太原晉祠親撰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在碑陰長孫無忌等七大臣署名中,將其中之一的李世勣的名字親自改成了“李勣”。

    換言之,李世民自己違背了自己當初說的話。李世勣的名字並沒有“世民”連續出現,本來不需要避諱,李世民讓他避諱了。

    此外,根據《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

    查:李世民去世於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也就是說,他剛一去世,兒子唐高宗就把避諱給加滿了。

  • 7 # 跪射俑

    有忌諱,"戶部"就是由"民部"改為"戶部"。戶部是六部之中的一個重要官職,戶部是掌管國家財賦、戶口的官職,它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很高。相比較於其它六部,戶部的存在時間更長。清末新政的時候,戶部也沒有被取消,相反,它還被作為是新政改革的重要部分。戶部掌管錢糧,是朝廷的錢袋子,皇帝一般對其也很倚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把錢放家裡也不願意存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