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戲始於明末,是一個很古老的劇種,主要流傳在清河、威縣一帶。明末清初,隨著南北通商貿易的繁榮,此曲系統的西調、西秦腔,伴之“秦優”的戲曲活動,傳到樅陽、安慶等地,南北藝人合班,相互融合,產生了“梆子亂彈腔”。乾隆年間,“梆子亂彈腔”在威縣和山東臨清一帶廣為傳播,成為河北亂彈。早年,河北亂彈與崑曲、高腔、絲絃並稱為河北的“昆、高、絲、亂”四大劇種。道光至同治年間,亂彈在民間發展並衍變分流,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流行在山東西北部的臨清、夏津、聊城一帶;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臨西、威縣、清河、館陶等地。後來,西路亂彈藝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帶傳藝,又把亂彈傳至藁城、元氏、贊皇。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亂彈的發展時期,班社眾多,名伶輩出。1918年和1928年,威縣亂彈曾兩次赴天津演出。建國後,威縣、藁城、隆堯、臨清四縣先後建主了專業性的亂彈劇團,農村業餘劇團也相繼出現。亂彈戲劇目計有300多個。威縣亂彈戲著名藝人史桂枝,能戲很多,文武老生戲、花臉戲都很有名,如楊家將戲的楊繼業,銅錘花臉包拯。
亂彈戲始於明末,是一個很古老的劇種,主要流傳在清河、威縣一帶。明末清初,隨著南北通商貿易的繁榮,此曲系統的西調、西秦腔,伴之“秦優”的戲曲活動,傳到樅陽、安慶等地,南北藝人合班,相互融合,產生了“梆子亂彈腔”。乾隆年間,“梆子亂彈腔”在威縣和山東臨清一帶廣為傳播,成為河北亂彈。早年,河北亂彈與崑曲、高腔、絲絃並稱為河北的“昆、高、絲、亂”四大劇種。道光至同治年間,亂彈在民間發展並衍變分流,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流行在山東西北部的臨清、夏津、聊城一帶;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臨西、威縣、清河、館陶等地。後來,西路亂彈藝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帶傳藝,又把亂彈傳至藁城、元氏、贊皇。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亂彈的發展時期,班社眾多,名伶輩出。1918年和1928年,威縣亂彈曾兩次赴天津演出。建國後,威縣、藁城、隆堯、臨清四縣先後建主了專業性的亂彈劇團,農村業餘劇團也相繼出現。亂彈戲劇目計有300多個。威縣亂彈戲著名藝人史桂枝,能戲很多,文武老生戲、花臉戲都很有名,如楊家將戲的楊繼業,銅錘花臉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