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什均衡是指這樣一種均衡:在這一均衡中,每個博弈參與人都確信,在給定其他參與人戰略決定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最優戰略以迴應對手的戰略。”也就是說,所有人的戰略都是最優的。而講解“納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a,b兩個囚徒,a坦白b抵賴,b判10年,a判1年.若兩人均坦白則各判5年,若兩人均抵賴則都判2年。a,b面臨抉擇。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按照亞當·斯密的理論,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監獄,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會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他招不招,對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兩個人都會動這樣的腦筋,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招,結果都被判5年刑期。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賴)和結局(被判1年刑)就不會出現。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它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這就是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
納什均衡是指這樣一種均衡:在這一均衡中,每個博弈參與人都確信,在給定其他參與人戰略決定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最優戰略以迴應對手的戰略。”也就是說,所有人的戰略都是最優的。而講解“納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a,b兩個囚徒,a坦白b抵賴,b判10年,a判1年.若兩人均坦白則各判5年,若兩人均抵賴則都判2年。a,b面臨抉擇。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按照亞當·斯密的理論,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監獄,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會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他招不招,對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兩個人都會動這樣的腦筋,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招,結果都被判5年刑期。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賴)和結局(被判1年刑)就不會出現。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它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這就是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