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中國哲學史上關於運動變化的命題。老子首先提出物極必反的思想。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由道產生運動,到一定極限,又復歸於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這一思想,在以後的《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揚雄的《太玄》等書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頤明確使用了“物極必返”一詞。他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故萬物本身包含著對立,以至互相摩蕩,形成往來屈伸的運動。其運動達於極點,即向反面變化,故萬物呈現為盛極必衰,動極必靜等情況。這就是“物理極而必反”、“物極則反,事極則變”。他又認為,萬物消長盛衰,週而復始,而陰陽變化的原因是由於理的存在,即所謂“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程頤把先秦以來“物極必反”的思想,發展成為理學上的一個重要命題。
過猶不及: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實際情況,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是哲學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盞明燈。
物極必反:中國哲學史上關於運動變化的命題。老子首先提出物極必反的思想。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由道產生運動,到一定極限,又復歸於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這一思想,在以後的《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揚雄的《太玄》等書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頤明確使用了“物極必返”一詞。他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故萬物本身包含著對立,以至互相摩蕩,形成往來屈伸的運動。其運動達於極點,即向反面變化,故萬物呈現為盛極必衰,動極必靜等情況。這就是“物理極而必反”、“物極則反,事極則變”。他又認為,萬物消長盛衰,週而復始,而陰陽變化的原因是由於理的存在,即所謂“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程頤把先秦以來“物極必反”的思想,發展成為理學上的一個重要命題。
過猶不及: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實際情況,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是哲學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