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製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一種用玻璃粉、硼砂、石英等加鉛、錫的氧化物燒製成的釉狀物,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的表面,可以起到防鏽和裝飾作用。琺琅製品景泰藍是中國特產的手工藝品之一。
在中國古代,由於琺琅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現在基本統一為“琺琅”。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製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一種用玻璃粉、硼砂、石英等加鉛、錫的氧化物燒製成的釉狀物,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的表面,可以起到防鏽和裝飾作用。琺琅製品景泰藍是中國特產的手工藝品之一。
在中國古代,由於琺琅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現在基本統一為“琺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