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是誰的菜

    題主一下子列出了8個之多的歷史名將,要匹配給諸葛亮,寄希望於蜀漢政權的北伐能夠成功。由此已經暴露了你對於諸葛亮北伐失敗的認知。很明顯,你以為諸葛亮北伐失敗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姑且不論你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對不對,先表一下我對於諸葛亮北伐失利的原因分析,然後再按你給出的條件分析一下能否可行。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意思就是搞定北方,除掉曹魏那些姦凶,恢復大漢王朝,讓劉禪到洛陽去當皇帝。

    諸葛亮六出祁山,連年征戰,積勞成疾,最終病死五丈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時代宣告結束。後面還有姜維的九伐中原,也是徒勞無果。這蜀漢是頭犟驢嗎?

    第一個原因:嚴格來說,諸葛亮北伐並非出師有名,何況當時曹魏還很強大,國力蒸蒸日上,沒有亡國的跡象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接管了蜀漢的政權。這個時候曹魏那邊是一片欣喜,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把劉備當作頭號敵人,諸葛亮只是個軍師,出點餿主意還行,別的也沒有什麼強項了。於是曹魏那邊很多人給諸葛亮寫信,勸他投降,諸葛亮沒有給他們回信。但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正議》,大義凜然地回答了那些勸降的人。在這篇文章裡面,諸葛亮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做“據正道,而臨有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蜀漢手上掌握著正義,而你們曹魏是有罪的。擁有正義是戰無不勝的,是一定能夠成功的。

    諸葛亮說蜀漢是正義的,難道曹魏就有罪嗎?沒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民不聊生。這個時候統一才是大趨勢,只有天下統一,人民才能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才會安定,生產力才能得到發展。《三國演義》開篇也道出了這個真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所以,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情況下,誰能夠平定天下,誰能夠使天下重歸一統,誰就是對的。站在各自的立場上,他們都想恢復天下統一。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魏、蜀、吳都是正道。

    蜀漢是正道嗎?諸葛亮面對曹魏時,提出討伐依據“據正道而臨有罪”。但是當年面對劉表和劉璋的時候,劉備又幹了什麼呢?請問劉表和劉璋有罪嗎?人家也是漢王朝皇室宗親,你為什麼把人家地盤奪了呢?你奪了劉表和劉璋的地盤,得了荊州、益州,是靠著正道嗎?

    所以“據正道而臨有罪”這個說法,作為政治口號喊一喊是可以的,用來鼓舞蜀漢軍民的士氣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當真,如果你當真了,別人往深裡扒你的黑歷史,結局會很難堪,會失去人心的。

    何況還有一個問題,曹魏也不會認為自己有罪。曹魏在建國的道路上也不容易,確實是坎坷不平,困難重重。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有罪嗎?不是的,是因為當時士族不支援。

    士族為什麼不支援曹操呢?

    一、瞧不起曹操。他們認為曹操是個“贅閹遺醜”。曹操出生不好,是宦官的後代,清高的士族們瞧不起他。

    二、士族不喜歡曹操的唯才是舉。唯才是舉就是絕了士族的仕途,不讓他們當官。

    所以,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註解《資治通鑑》的時候,就認為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不是諸葛亮膽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曹魏的國君不是昏君,將帥都是人才。曹丕不是吃土的,三馬也不是吃草的,沒那麼容易就被你消滅了。

    第二個原因:蜀漢的老窩益州不具備圖霸天下的理想地理條件

    益州的地理特點就是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所以在這個地方避難守成可以,但是想出去進取別國就有點難度。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劉備當年在荊州的時候,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兩家夾著他,發展空間非常小,這才不得不取益州。當時劉備的發展空間限制著只能往西走,只能去取益州,就是沒有別的選擇,不能說他選錯了。

    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說:劉備出峽,全軍覆沒,諸葛北伐,積年無成。這十六個字實實在在地總結了蜀漢後期的慘狀。劉備出去打夷陵之戰,全軍覆沒;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無果而終。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一開始就註定了無果而終,這個結局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蜀漢政權命中註定只能是田餘慶先生提出來的“偏霸”命運,偏於一隅而霸,不像南宋政權偏安一隅而安,這就很不錯了。蜀漢想要逐鹿中原,穩定天下,想都不要想,這種事情由不得人怎麼妄想,這是客觀條件的限制。

    第三個原因: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根本就沒把他放在眼裡

    關於諸葛亮的才能,史書上有定論,沒有什麼必要來爭議。陳壽《三國志》裡說得很清楚: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是陳壽對諸葛亮能力的評價,意思是說,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於他的軍事才能,在他的軍事才能當中,治軍的能力高於用兵的能力。

    其實,這些人並沒有弄清楚司馬懿說這句話時的背景。當時諸葛亮已死,蜀軍撤退了,司馬懿追上來,看到了蜀軍留下的營帳才說出了那句話。

    事實上司馬懿肯定的是諸葛亮的治軍,佩服他治國一流,治軍也一流。對於諸葛亮的用兵,司馬懿另有切實的評價。《晉書宣帝傳》有記載: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機遇;謀略很多,但是沒有決斷;喜歡領兵打仗,但是不懂隨機應變,只會打正規戰,一旦戰事有變,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說得難聽點,諸葛亮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 2 # 歷史紫陌閣

    雖然歷史以成為過往,而看歷史也是枯燥乏味,但是用不一樣的方式來看待歷史還是很有趣味的。如果諸葛亮在北伐時期能夠獲得白起、韓信、項羽、衛青、霍去病、岳飛、徐達、常遇春等將領的話,相信諸葛亮就不用5次對曹魏發動北伐戰爭了。

    可以說有了這些人是完勝曹魏的,都不用聚集這麼多人,只需要個別幾人就可以。北伐戰爭相信用不了3次就會把曹魏擊潰,一統北方。

    按照史書記載,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算弱,但也沒有演義中描述的那麼強,五次北伐最終鎩羽而歸,病死五丈原也能看出一二。

    諸葛亮最強的是政治能力,管理內政、治國等方面。在諸葛亮的治理之下,官員們沒人敢貪,只會努力工作、為民辦事。

    從第一次北伐戰爭中,魏延想出來的子午谷奇謀。準備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此計謀要是成功了可以說北伐曹魏就完成了一半。但是一向用兵謹慎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且難以成功,最終沒有采用魏延的計謀。之後曹魏加於防守,北伐多次都勞而無利。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只有謹慎沒有膽大。

    無論是史書中的記載還是發生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諸葛亮是位偉大的政治家、理想家,但不是傑出的軍事家。

    韓信軍事能力的肯定

    而要是把軍事能力強悍的韓信換上,結局就發生很大的變化,韓信的軍事能力是沒得說的。韓信在大將軍之前只是劉邦之前的一個管糧食的。在之前在項羽那邊混了4.5年都沒什麼成就。在一開始更是窮困潦倒,雖然頂著貴族的頭銜,但是過的日子和貴族根本沾不上邊。連屠戶都來欺負韓信,成語“胯下之辱”就是因韓信受辱而來。

    這個之前並沒有任何帶兵打仗經驗的“無名小卒”,做起大將軍位置來居然毫無壓力,韓信的第一戰面對的就是秦國名將章邯,章邯雖然被項羽擊敗,但是不能否認章邯的能力。

    章邯之前用牢犯、囚徒改變的十萬軍隊守住了關中。還一舉撲滅了張楚政權,還擊敗了項梁,章邯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韓信第一次統兵,一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便輕鬆擊敗了章邯,幫助劉邦還定三秦。一定基礎上奠定了韓信在軍中的威望。從沒帶兵打仗的韓信第一仗就把名將打敗了,還是慘敗。

    假設韓信發功北伐戰爭

    此時在把衛青、霍去病配給韓信,相信在3次北伐戰爭之後,曹魏就覆滅了。衛青、霍去病帶兵打仗沒有問題,武力也可以。

    第一次北伐韓信大概率會採用子午谷奇謀發動攻擊了,此時曹魏防範不大。韓信讓衛青率領一路精兵從子午谷火速趕到長安,然後拿下長安和潼關。

    之後休養生息,先後發動兩次北伐,相信曹魏最終會被覆滅,說時兩次也是為了保險起見。最終只需要韓信、衛青、霍去病的組合,北伐戰爭就很可能會是不一樣的結果。

  • 3 # 閒人一支菸

    一段時間裡網上有人調侃說,3月份我們漏掉了賣口罩發財的機會,4月份漏掉了賣熔噴布發財的機會,5月份又漏掉了賣頭盔發財的機會,6月了,我們千萬不要漏掉擺地攤發財的機會……但我要說,一個人原本是什麼樣的,他就會基本是這個樣子,別說他漏掉這幾個發財的機會,就是有人告訴他,做這個馬上就會發財,他也下不去這個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劉備、諸葛亮的格局就決定了他的北伐不會成功,因為他不懂得抓住機會順勢而為。

    許多人歷來對諸葛亮的北伐沒有成功深感嘆息,似乎諸葛亮那麼大一個人才,最後如此結局,似乎太不應該了,再來一個“天不助我,奈何”的悲嘆,就更讓人悲而生憐了。

    這個提問的意思是說,諸葛亮因為沒有可用之才,可領兵之將,所以北伐才沒有成功,真是這樣嗎?

    再說元末明初時期的農民起義軍們,朱元璋無論是地盤,還是財富、兵力都比不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特別是陳友諒,但最終卻都被朱元璋幹掉了,為什麼?格局決定了一切,丁耀亢說:"友諒功業,已成犄角,幾鼎峙矣。至其謀弒壽輝,是篡賊也。賊安能成大業乎?"張廷玉也說:"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當年陳友諒死後,江西行省將他使用過的一張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床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然後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所以朱元璋說陳友諒和張士誠,“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這個評價真是恰當。

    所以說,兵精將廣不是北伐成功的唯一理由,即使有這些大將,如果不會用,北伐成功也是一個夢想而已。

    從諸葛亮作《隆中對》開始,他的格局就決定了這個後果。《隆中對》的戰略就忽略了戰場、時勢訊息萬變的情況,而強調了很多客觀的因素,依據這些客觀的因素,只能是三國演義,如果朱元璋底下也有這樣一個諸葛亮,那麼就沒有明朝,有可能就是陳友諒、張士誠、元朝、朱元璋四國演義了。

    而三國演義裡面,嫉賢妒能比比皆是,像曹操殺楊修,諸葛亮氣周瑜,周瑜殺諸葛亮,都是如此,最讓人可惜的是,號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龐統,連諸葛亮都自認計謀超過自己十倍,但因為劉備、諸葛亮不能使用,最終導致龐統決意讓賢,死於“落鳳坡”,所以,這樣一個人才都不能容忍,還有多少將才為諸葛亮使用呢?又也沒了。

  • 4 # 姑山之嵐

    絕不可能成功的!

    韓信,號稱“兵仙”,攻無不克,戰無不取。用兵玄幻,有點兒撒豆成兵的意思。

    項羽,西楚霸王。平生剛愎自用,不聽忠言。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誰不服就打誰!”

    上述三位,一個比一個有個性,一個比一個有志向,一個比一個牛。

    這三位爺要在諸葛亮手下,諸葛亮的心情一個“難”字是根本無法形容啊!

    按諸葛亮的北伐策略,韓信首先不幹,他必走子午谷,出奇致勝。諸葛亮不同意,韓信必然撂挑子!(參照追韓信故事)

    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項羽必然要主動攻擊司馬懿,不管自己兵多兵少,必須幹!諸葛亮不同意的話,估計就有性命之憂了。(參照宋義事件)

    岳飛好出主意,不喜歡人指手畫腳,諸葛亮如果和岳飛有分歧,岳飛直接走人,不伺候了!(參照岳飛與宋高宗故事)

    就這三位爺每個人單獨代替諸葛亮北伐都很有可能成功,如果一起在諸葛亮手下,必然內鬥,北伐必然無果!

    其他的人,衛青,白起,常遇春,徐達等雖然都是各有主張,各有戰術。但總體來說還是“乖孩子”。他們在諸葛亮手下的話,北伐還是很有可能成功的。但成功與否還要看國力以及天時地利啊。!

  • 5 # 池漢66

    想的太完美了,不需要那麼多。

    只要能管的住,得項羽一人就能得到天下,個人作戰能力,項羽冠絕天下,給他20萬軍隊,管你50萬、80萬統統滅殺。

  • 6 # 讀書觀影話江湖

    如果真有這麼多大將,封岳飛做前將軍負責北伐,封項羽做左將軍收復雍涼向西發展,封韓信為右將軍開拓南疆,封趙雲為後將軍坐鎮中軍,封徐達常遇春為徵東和徵南將軍東進大巴山,見機行事,取荊襄滅孫吳,封衛青霍去病為徵西和徵北將軍,隨時準備支援項羽和岳飛,如果項羽岳飛一切順利,他們就負責北擊匈奴,飲馬北冰洋。如此,亞歐大陸可以一統矣。

  • 7 # 五千年視角

    沒用,大勢所趨,漢朝氣數已盡。北伐戰爭,勞民傷財,蜀道難過,耗費時長。司馬懿守著魏國國門,避而不戰,諸葛也沒有辦法。好不容易有機會殺了司馬懿,結果天不遂人願。諸葛又用錯人,街亭失手,臣子不和,心力交瘁,五次北伐無功,早已經耗幹心血。就算有趙子龍姜維馬超魏延等猛將,也沒能打過去。給你再多將軍,天時地利人和不足,也是沒用。

  • 8 # 天晴愛睡覺

    以前劉邦的太子劉盈要帶兵出征,呂后作為母親無比憂慮,於是勸阻劉邦道:“陛下手下皆沙場老將,如同虎狼,太子年方孺子,讓太子帶領無異於讓羊羔統領虎狼,勢必難以成功”,於是劉邦御駕親征,最終打敗英布!

    諸葛亮一介文人,孤高自傲,聽話的關係親近的就重用,有主見的關係疏遠的就打壓,無異於黃口孺子,連個魏延都不能任用,何況韓白衛霍!諸葛亮這種人碰上了項羽,他會死的比宋義還要慘!

    不要做舔狗,因為狗是人類最好的食物!其實你想要諸葛亮北伐成功,並不用給他這麼多武將,直接把你的腦膜捐給他,讓他能夠自由幻想,地球都是他們諸葛家的!

    你到底是有多喜歡諸葛亮,舔完了還要舔!我只能用《三國演義》中唐國強的臺詞來回復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 9 # 忄青氵罙糹彖氵戔

    這種歷史問題用如果來說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成功了呢?如果不成功呢?如果司馬懿有楚霸王呢?如果只是如果…是沒有答案的…

  • 10 # 車銳陣

    不能,因為諸葛亮不敢放手打。

    要知道諸葛亮北伐的帶的都是什麼人!夷陵之戰後蜀漢好不容易成長出來的新生代(老的漢中之戰、夷陵之戰都死的差不多了)。死的多了,蜀中連男丁都沒了!所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再看看我們的名將,除了霍驃騎千里奔襲,損失的人較少外,哪個一仗下來不損失個萬八千的?到時候仗打贏了,蜀漢也絕戶了。

  • 11 # 萬年史冊

    被劉伯溫認為留不得的人名為張昶,是元朝時期的戶部尚書,明初,也曾任職參知政事,但卻是心心念念著北元,後來私通北元,被朱元璋發現,張昶只是回答道,“身在江南,心在塞北。”八個字,說了這八個字,張昶的結局也就定了,死是肯定要死的。

    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任何人都不能單純地從表面認識他,就像是本文中的張昶,就是這麼一個人,雖然身穿破衣舊服,但心中卻有叛國想法。

    要說張昶沒才能吧,倒也不是,張昶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只不過這時候的元朝已經滅亡了,留下了個北元在蒙古草原上繼續放牧,而朱元璋因為賞識張昶,不願意流失人才,所以一直留著張昶。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張昶主動上書“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

    張昶的意見很明顯,那就是明朝初開,需要使用重典治國,如此才能將國家給治理好了,但他的真實想法卻是“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打算讓朱元璋使用重典治國,失去民心,為元朝開路。

    雖然滿朝文武百官之中,看起來張昶穿得破破爛爛的,好像真的很清廉一樣,但明眼人才知道,張昶的清廉不過是一種掩飾而已,雖然張昶表面上是為大明朝的未來著想,但所提出的建議,無不是為推翻明朝做準備。

    後來張昶私通北元的事情敗露,都事楊憲也從張昶的臥榻之下偷出了“身在江南, 心思塞北”的手書,沒過多久,張昶就被處死了。

  • 12 # 全球奇聞趣事史

    我覺得不能成功。

    首先的話呢,這裡面的人,大部分都是統帥而不是將領。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北伐失敗,為什麼呢?其實的話呢是由於國力還有兵,並且的話呢,諸葛亮他用兵比較謹慎並不膽大。

    魏延想出來的子午谷奇謀。準備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從這一點的話呢,可以看出來。

    我個人覺得他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是的話呢,對於用兵方面的話呢比較謹慎,所以的話呢,我覺得他並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

    所以說他跟諸葛亮的想法跟意見更不可能相同。

    項羽是看誰都不服。如果誰不服就帶兵殺過去。

    第三,我們來看看岳飛。

    岳飛呢,是一個精忠報國的人,並且的話呢,他是希望領導可以聽他的話。

    岳飛呢,他希望國家好,那麼呢我也好,那如果領導你不聽我的話呢,那麼我就回家種地算了,也就是不幹了的意思。

    所以我覺得這些人就說這三個吧,都已經跟諸葛亮不和了,就別說其他的了,其他的可能還比較乖巧一點。

    但是的話呢,諸葛亮手下當時的一些這個將軍也不差。

    那麼為什麼還會北伐失敗呢?最根本的原因的話呢,還是當時這個國力。

    蜀國就相當於螞蟻,而魏國的話呢就相當於大象,你再多的螞蟻,對於大象來說的話呢,還是不行,所以的話呢,還是跟國家有關係。

    所以我覺得如果說諸葛亮手下有這些人的話,不可能成功,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他已經成為了過去,所以說的話呢也不可能了。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接受事實,諸葛亮他確實用兵如神,但是的話呢比較謹慎。

  • 13 # 九洲靈能

    諸葛亮如果有帝王的命運,他又有了百戰百勝的智慧謀略,他的手下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白起,韓信,項羽,衛青,霍去病,岳飛,徐達,常遇春這樣百戰百勝而運氣極好的將領為自己的鞍前馬後而開疆拓土,在戰場上,又對諸葛亮的一切戰略戰術的指揮都會絕對的服從!但是諸葛亮的命運不濟,卻只能去輔佐一個一窮二白而自稱為劉邦的後代的劉備,得了三分天下之一的蜀國而稱帝之後就停步不前的了!諸葛亮有幾次能一奪天下的機會卻白白的喪失了,第一次火燒赤壁而用十面埋伏之計讓關羽守住必勝的路口,而關羽卻放走了曹操;第二次關羽自高自大,不聯合聯盟東吳的孫權而大意失荊州,關羽甚至是被身首異處;第三次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而不聽諸葛亮的勸告,卻開了全國的兵力去攻打東吳的孫權而被火燒連營八百里,劉備在逃回的路途中就氣得生病而死!第四次卻對於馬謖這個紙上談兵的傻瓜的失查,讓他去守街停卻不去守,馬謖反而卻開了什麼狗屁的老教條的軍事理論的戰術,說是去險地而後生,不幾天就被張合敵將圍困得大敗而十里失街停,弄得諸葛亮差不多被司馬懿給抓住了,結果諸葛亮只能開空城計來騙了司馬懿才能得到了逃脫!在輔佐劉備的一個樂不思蜀的廢物兒子劉阿斗當皇帝后,就派兵去幾次北伐攻打魏國,最後一次把司馬懿打得屁滾尿流的時候,則諸葛亮的命運期限卻不知不覺的到了,因此這就是所謂的“長江有意化著淚”的意思!以上文的推理,諸葛亮輔佐的人不對,自己的命運也是不好,因此諸葛亮想要統一中原的智慧才不會成功的事就對的了!又說人算不如天算的這個道理也就對的了!

  • 14 # 沉睡的歷史天堂

    首先,您提到的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統帥,而不是將領。

    其次,個人覺得以諸葛亮的智慧(不論在演義裡或正史裡),他都會主動放棄主帥的位置,而會選擇做蕭何!

    戰爭的勝利和戰役的勝利性質是不一樣的。

    戰役或戰鬥的勝利只要紙面實力相差不大,將領是可以起關鍵作用的!特別是規模不大的戰役,將領的能力是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而戰爭則不同,戰爭不僅拼統帥或將領的能力,更要拼國力!簡單說長平之戰,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吧,一開始就出陣了,而秦國方面是王齕,結果王齕一戰斬廉頗副帥及四名將軍,奪取上黨地區數十城,二戰破長平第一道壁壘,打得廉頗龜縮在第二道壁壘,憑險據守。一般我們認為廉頗能力強於王齕,但為啥沒打贏?

    其實這就是國力。在後期對峙兩年後,趙國扛不住了,換了主戰的趙括。你覺得趙國國君及滿朝文武都傻到覺得趙括比廉頗強?而且強一大截?

    不是的,實際情況是扛不住了必須決戰!而廉頗拒不出戰啊!再比如衛青數次統兵遠征漠北,將士十亡七八!全國馬都徵用完了!當然首先衛青、霍去病都是優秀的統帥和將領,除此之外沒有漢朝碾壓匈奴的國力,怎麼可能數次遠征。

    這些將領就不一一贅述了。

    當然要是真的能給這麼好的一手牌,集小勝而得全勝,對於這麼大一幫中國幾千年積累的名將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

    但可能真正有用處的將領並不多。咱們就用關公戰秦瓊的思路,硬說吧,以正史來說,可能白起、韓信、岳飛,三位較為實用。

    其他幾位都是騎兵將領,而蜀中、滇中馬少,而且矮小,不適合騎將。特別是霍去病和常遇春都是典型的騎兵突襲戰術的巔峰人物。

    所以這二位就只能作為偏將出現。而白起、岳飛都是從士兵一步一步幹起來的,且都是步兵為主的將領,大小戰鬥或戰役都得心應手。特別是岳飛,一直指揮的重步兵,限於兵種,更善守。韓信也是步兵為主,愛出奇兵的統帥,擅長集小勝。

    丞相北伐形式最好的就是第一次,我們就按第一次的情況算吧。蜀軍北伐軍力根據正史,大約八到十萬。魏軍大約二十多萬,主力在東線。吳軍大約六到八萬。以上兵力對比是正史內容,就按照這個兵力對比計算。

    分三路出,一路白起領兵五到六萬出隴南大道,一路岳飛一萬到二萬向東防禦性東吳,一路韓信二萬左右屯於秦嶺谷中。

    待隴南大道得勝後,魏軍必然西援,秦嶺谷中作為佯攻或疑兵出動,如不能勝則牽制魏軍西援,能勝則進軍關中,最好是寶雞即陳倉,以接應隴南蜀軍(四川隴南和陝西寶雞,是挨著的,兩側山脈像喇叭,而隴南是喇叭管,寶雞是喇叭口,奪下兩地關中一直到潼關、函谷關無險可守,就拿下來了)。

    前提是隴南得勝魏軍主力西援後再動手。避免出現魏延子午谷奇謀中諸葛亮擔心的四面被圍。白起善於大兵團作戰,以正和以奇勝。

    韓信本就走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而且善於奇兵,前期也是萬把人就能平山西、河北。岳飛向東防禦東吳乘虛而入。其他將領安排在三路之中即可。

    只要此戰拿下甘肅和陝西關中即雍涼,魏蜀吳實力就會發生改變!

    蜀軍有了雍涼就有了馬,更重要是向東是一馬平川地形有利,開函谷關向東,勝即蠶食,敗則回關據守,基本形成了秦對山東六國的態勢。

    之後韓信、衛青為一路從函谷關向東北方向經山西,向河北發展。白起、霍去病一路向河南、湖北發展。

    徐達、常遇春、岳飛出武關從河南南陽向東南,沿長江向東往湖北、安徽、江蘇發展。用三到五年滅掉魏國,打掉吳國荊州北部。

    之後修養一兩年,再出夷陵,並在荊州和金陵兩地橫渡長江,三處一起其本兩年可定。

  • 15 # 中華周易預測

    以上觀點成立的話!隨便一個都可以成功!但是前提是:諸葛亮要放權!諸葛亮管管後勤保障!督辦糧草就可以!他不能管軍事!

    劉備生前打仗從來不帶諸葛亮為何?因為諸葛亮是政治家,不是軍事家!他北伐六次全部都是鎩羽而歸就是最好的證明!他敬小慎微!不敢冒險!打仗哪有不冒險的?所以他軍事上沒有什麼建樹!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被逼無奈!並不像出師表裡說的那麼好聽!劉備集團屬於外來戶!與四川當地的士紳集團矛盾很深,明爭暗鬥非常激烈!劉備沒死還可以壓住當地的士紳集團!沒人敢冒頭鬧事,劉備一死諸葛亮,劉禪就難以控制局勢了!

    諸葛亮六次北伐其實都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化解內部危機!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國內疫情氾濫!遊行暴亂頻發!但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就不斷在中國周邊搞事!企圖轉嫁危機!……

  • 16 # 凌煙歷史社

    我認為諸葛亮五次北伐沒有復興漢室,消滅曹魏,並不是將領或者元帥的問題,諸葛亮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戰略家,北伐本身的策略是對的,只不過螞蟻再強大,也咬不死大象,雞蛋是撞不贏石頭的。而蜀漢就是螞蟻、雞蛋,曹魏是大象、石頭,所以結局是註定的。

  • 17 # 語說漫談

    可以說熟悉三國的人都會知道,蜀漢是三國時代人才最為匱乏的政權,尤其是軍事人才更是如此,也因此出現了那句“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可見蜀漢後期人才匱乏到了什麼程度,廖化如此大的年紀,依然要去做先鋒,而且從諸葛亮統兵北伐的行動中,也能夠看到蜀漢軍事統帥比較缺乏,否則諸葛亮何必要親自參與北伐呢?

    儘管諸葛亮在歷史上獲得了較高的聲望,更是成為入選文廟和武廟的人才,能夠成為武廟十哲足以看得出他在古代君王心中的地位,不過這些並不能夠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十分強大,相反我們通過歷史的記載,能夠看得出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也就是沒有取得什麼戰果,這份戰績也就說明諸葛亮並不是一名優秀的統帥,而這裡面說到的八大名將,可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統帥型名將,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未嘗一敗,最著名的就是攻打楚國破郢都一戰以及長平之戰;韓信是劉邦漢軍的大將軍,先後攻破三秦,破趙伐齊功勳卓著,成為漢朝建立最大的功臣;項羽作為西楚霸王,本身軍事能力突出,先後通過鉅鹿之戰滅掉秦軍主力,以及彭城之戰3萬騎兵大敗劉邦45萬大軍,打得劉邦丟盔棄甲差點成為俘虜;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大軍在大漠橫行無忌,將漢朝最大的威脅打得遠遁漠北。

    三國時代蜀漢的國力是最弱的,不論人口數量還是經濟實力都是如此,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蜀漢的軍隊人才也就維持十萬人左右,這已經是蜀漢所能夠維持的最大的兵力了,而且蜀漢北伐經過漢中地區,對於軍事行動非常不利,縱觀這八位名將,只有韓信有過類似的經歷,當初統帥大軍出兵一戰攻破三秦之地,也就是關中平原,但是韓信面對的是各自為戰的割據勢力,而蜀漢面對的是統一的曹魏,就算是韓信面對諸葛亮的情況,想要取得成功也幾乎不太可能,這就是當時的國情決定的,至於其他人根本沒有類似的戰況,而且他們戰勝對手的情況,其實與蜀漢的國情根本都是不同的,白起面對的是東方六國各自為戰的情況,韓信也是面對秦末割據勢力的國情,項羽面對秦國和劉邦也是各地諸侯割據的局面,至於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強盛的大漢騎兵,面對的也不是諸侯割據的局面,岳飛的情況特殊,面對的是北宋滅亡後各地的亂局,而他北伐的主要對手也不是金軍,而是“偽楚”和“偽齊”政權,也就是金軍扶持起來的政權,徐達和常遇春面對的是元末各地起義軍割據的局面,可見沒有一個人面對的對手是強大的統一政權,所以情況不同,即便是這些名將過來,統帥蜀漢幾萬人的兵力,想要戰勝強大的對手,難度也是相當大的,更不要說讓他們聽從諸葛亮的統帥,必將限制他們各自軍事能力的發揮,所以成功可能性並不高。

    可以說這八個人都是軍事天才,但是我們從他們的作戰規模去看的話,能夠發現這些人非常擅長的都是大兵團作戰,比如說白起擅長殲滅戰,這樣的作戰一定是大兵團作戰,就像白起攻破郢都一戰出動十多萬大軍,長平之戰更是統帥40多萬大軍,這些顯然是蜀漢政權不具備的條件;韓信用兵到是可大可小,不過從他擔任大將軍之後,統帥的軍隊從來都不少,無論是平定齊地、還是最後統帥大軍合圍項羽的垓下之戰,哪一場規模小呢?衛青霍去病戰法都是以戰養戰,經常統帥三五萬騎兵作戰,不可否認他們二人的能力,但是拋開騎兵作戰,其他戰法衛霍沒有展現其他能力;而岳家軍的規模,通常都在十萬左右,這在古代已經算是大兵團作戰了,至於徐達和常遇春,也是擅長大兵團作戰,攻打張士誠兩人統帥20萬大軍,北伐滅元統帥25萬大軍,可見這些人作戰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兵團作戰,不過這種作戰風格在蜀漢根本實行不起來,因為蜀漢所有兵力僅有十萬,還需要鎮守南中和防備東吳,能過拿出一半兵力投入到北伐之中已經是最大的兵力了,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諸葛亮從來不敢冒險,最著名的就是子午谷奇謀,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這條計謀不可謂不行,但是如果冒險失敗,對於蜀漢來說兵力的損失不可避免。

    其實不要說諸葛亮了,就是劉備自己統帥這些名將,也會是威望不足,首先項羽就不是一個能夠臣服他人的人,作為盟主的他,就算是在諸葛亮麾下效力,相信沒過多久就會架空諸葛亮,而韓白衛霍四大頂級名將,也不是輕鬆能夠駕馭的,霍去病本身就是桀驁不馴的性格、白起也敢於不敢君王面子,而諸葛亮就連一個魏延都用不明白,這些名將他還真的駕馭不了,甚至還可能因此將自己搭進去,也就是說這是一山難容二虎,更不用說這是如此多的猛將了,誰又能夠知道服氣誰呢?這就像東晉劉裕攻打下長安後,自己返回南京,留下幾員猛將鎮守長安,可是最終的結果就是自相殘殺,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即便是有著這八位名將,蜀漢想要獲得勝利也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諸葛亮很難駕馭這些猛將了,讓一個軍事能力全方位弱於八位名將的諸葛亮擔任統帥,本身就是壓制和限制這些名將發揮自身能力,更不用說八位都是大兵團作戰的統帥,本身都是大神級人物,窩在小河溝中也是很難有大作為的。

  • 18 # 臥龍講歷史

    如果用現代的高科技武器穿越三國作戰,配備衛星精準定位,坐在家裡,即可橫掃一統天下。

    只要一艘驅逐艦,配備幾十個人員即可,直接全殲東吳水軍!

    只需幾枚東風快遞,戰略威懾魏國,如果不服,直接用幾枚導彈直接“斬首行動,定點清楚”,輕鬆北伐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給放暑假的孫子,制定了學習時間表。應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