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袍子仙女

    導語: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武將多是依靠淮西子弟,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而文臣當中只有李善長和劉伯溫最為有名,兩人對朱元璋平定天下獻計獻策,功勞之大無人超越。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賞賜開國功勳之時,李善長被封了一等公爵,而劉伯溫只被封了三等伯爵,地位懸殊之大,令人側目。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李善長的功勞確實大,而且他是淮西人,加入朱元璋陣營又是最早的文臣,在整個朱元璋的軍隊中威望很高;而劉伯溫則不同,他本來是元朝的進士出身,而且他曾經組織鄉軍圍剿過起義軍,因此劉伯溫在朱元璋的軍隊中並不受到待見,始終無法與朱元璋站在一條戰線上。

    朱元璋和劉伯溫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後,為啥無一例外全都慘死?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中書省成為了行政中樞,管轄六部。當時中書省分置左、右丞相。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丞相共有5人,分別是李善長、徐達、楊憲、汪廣洋、胡惟庸。5人之中,只有徐達一人得以善終,其餘4人全部被處死,以此看來,明朝的丞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混得最慘的丞相。而他們4人的慘死,可以說是朱元璋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大破大立。

    朱元璋創業之初,淮西集團成為了朱元璋倚重的核心力量,因此明朝建立之後,淮系集團成員地位顯赫,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團結而又強大的力量。這股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善長、徐達、湯和、周德興、朱亮祖等人。

    明朝成立之後,為了給予淮系集團相對應的地位,朱元璋任命了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因為徐達負責帶兵出戰,不負責內政,所以明初的內政基本由李善長一人掌管。

    當然,權力不能沒有監督,所以朱元璋扶持了浙東集團平衡淮西集團,浙東集團的代表就是劉伯溫、楊憲等人。當時朱元璋給浙東集團找了一個工作,那就是在御史臺監督百官,專門給他們找茬,防止他們做一些違法的勾當。

    朱元璋看到兩大集團開始爭鬥後,心裡樂開了花,迅速同意了劉伯溫奏請,準備看一場龍爭虎鬥的大戲。

    劉伯溫接到朱元璋的批覆後,迅速處死了李彬。這件事把李善長給徹底激怒了,雙方就此結怨。

    很快,李善長指示淮西集團成員彈劾劉伯溫,一時間劉伯溫成為了眾矢之的。無奈之下,劉伯溫準備蟄伏一段時間,於是向朱元璋告老還鄉。但劉伯溫臨走時安排了楊憲接替自己的地位,於是楊憲暫時成為了浙東集團的代表人物。

    楊憲接替劉伯溫後,不斷地收集李善長的罪證,並且在朱元璋面前彈劾他。朱元璋看到淮西集團逐漸做大,而且淮西成員也在挑戰國法,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對李善長產生看法。於是乘機召回了劉伯溫,準備打擊一下李善長。

    李善長看清形勢後,為了避免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所以選擇學習劉伯溫,告老還鄉準備蟄伏一段時間。當然他也推薦了一個人接替自己的工作,那就是胡惟庸。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很可惜,朱元璋只是試探劉伯溫,而劉伯溫的言語中卻表現出了對權力的渴望,所以逐漸的對其冷落,最終找了個機會又把劉伯溫打發會老家養老了。

    公元1370年,朱元璋提拔了浙東集團的代表人物楊憲為左丞相,但失去劉伯溫庇佑的楊憲根本不是淮西集團的對手,最終在李善長等人彈劾下被殺。

    同年七月,汪廣洋頂替楊憲,後來汪廣洋遷任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此時由於朝廷上下,淮西集團一家獨大,所以汪廣洋沒人支援,意志消沉,只能隨波逐流的保住官位。朱元璋看到後,憤怒的將其貶出了京師。

    汪廣洋被貶後,朱元璋並沒有再次任命左丞相,所以右丞相胡惟庸成為了中書省唯一的丞相。此時胡惟庸開始飄飄然,認為是自己打敗了浙東集團,是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然而胡惟庸不明白的是,他的勝利是因為朱元璋在下一盤大棋,包括朱元璋沒有冊立左丞相,也是其中的一步。

    在打垮劉伯溫後,胡惟庸開始瘋狂的結黨營私,淮西集團也在胡作非為。朱亮祖在廣東勾結地主惡霸,大肆盤剝百姓,華雲龍僭越使用帝王之物,更可恨的是周德興的兒子竟公然跑到了皇宮和朱元璋的宮女鬼混。種種的一切都在提示朱元璋,如果想要穩定社會,必須將腐敗官吏以及墮落的官二代全部拿下。於是朱元璋放縱胡惟庸結黨營私,故意讓他去交結那些腐敗的官員。

    當然除了打擊貪腐官員在,朱元璋最大的目的就是中央集權,徹底消滅丞相制度。

    自古“相權”和“皇權”雖然相互依存,但由於君臣之間無法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所以雙方摩擦不斷,皇帝也因此經常將丞相視為集權路上最大的制約。而對於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朱元璋放任胡惟庸胡作非為,等待最終將其一網打盡。

    為了名正言順的廢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先恢復了汪廣洋左丞相的官職,但很快利用瀆職之罪將汪廣洋貶到了海南,路上朱元璋追究十幾年前其包庇朱文正之罪下詔處死。

    胡惟庸逐漸發現朱元璋的陰謀後,也開始慢慢的慌了起來,於是他不斷地拉攏官員下水,希望朱元璋法不責眾。同時胡惟庸還準備拉攏握有丹書鐵券的李善長,但李善長自知不是朱元璋的對手,所以根本不理會胡惟庸。於是胡惟庸轉變策略,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拉下水。

    李存義成為胡黨後,李善長無奈的說了一句:“我已經老了,等我死後,你們自己看著辦吧。”至此,胡惟庸以為有了抗衡朱元璋的籌碼,認為朱元璋根本不敢對自己動手,甚至天真的以為自己的權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朱元璋。

    不得不說,胡惟庸在朱元璋的眼裡只是一個跳樑小醜,他的政治鬥爭水平和朱元璋相比差了十萬八千里。最終朱元璋以謀反罪默默地選擇將“胡黨”全部殺掉,包括已經退隱的李善長,瞬間三萬顆人頭落地。

    總結:最終朱元璋名正言順的廢除了“危害天下”的丞相制度,實現了中央集權的目的,並且還順帶消滅了那些危害一方的功臣勳貴,以及官二代,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最終善終的惟有在丞相位置上的毫無作為的徐達,而徐達曾經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啊。

  • 2 # 咕嘟趣話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老朱這麼心狠手辣的人,連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殺,更別說和他爭權的丞相了,這三個人不殺,老朱皇位坐的不舒服呀。

    丞相這個職位在古代史相當重要,即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君權和相權的摩擦越來越深,以至於歷朝歷代都有權臣的出現,比如王莽、董卓、曹操等等。

    從漢朝開始,每一位皇帝都在想方設法的壓制相權,從而做到皇權獨大,經過1000年的發展,這件事最終被朱元璋給做成了。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老朱確實是想問一下誰是治國之才,畢竟草根皇帝朱元璋打仗可以,管理諾大的帝國還是有點力不從心的,而從後來的這三人的死因看,也不全怪老朱心狠。

    其次,洪武八年劉伯溫病重,胡惟庸派醫生前去看望,就在劉伯溫服藥後不久便一命歸西。朱元璋認為劉伯溫的死完全是胡惟庸在殘害忠良,加上之前胡惟庸在朝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因此就有了明初的胡惟庸案的產生。

  • 3 # 史曉生

    隱藏殺機的談話

    洪武2年(1369年),朱元璋召見劉伯溫,一陣寒暄之後,朱元璋毫無徵兆的問劉伯溫當下誰比較當丞相?

    同時,朱元璋提了三個人,分別是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楊憲是浙東集團的二號人物,也是劉伯溫之派的人。劉伯溫不偏不正的的評價楊憲是“有才能,沒氣量”。談到而汪廣洋時,對他的評價是能力氣量都不如楊憲。而對胡惟庸的評價是,這是個牛犢,並且日後能讓大明翻車的主。

    朱元璋聽罷,面帶微怒的說:每個人都不合適,那麼是否最合適的就是你?這個時候劉伯溫才反應過來,意識到這絕對不是一個隨便聊聊的問題,於是堅決說自己不行,打死也沒那個能力。

    朱元璋的目的

    用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這些有性格缺陷的人來做丞相,其背後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徹底將丞相這個位置樹敵、搞臭、逼到死角,為自己順利廢掉丞相制度做準備工作。

    當時朱元璋就考慮到丞相制度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當時戰時形勢也的確屬於合作期,所以左右丞相的人選必然是自己人,一個李善長,一個徐達。其實選徐達做左丞的時候,就考慮到以武制文。

    李善長在當上丞相後,大肆發展自己人。圍繞著李善長的淮西集團在日益膨脹。勢力之大,已經不僅僅涉及中書省,還包括大都督府。這就讓朱元璋寢食難安起來。於是朱元璋為了制衡,給了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一點點權力,讓御史臺負責監督百官(這也就是後來的言官制度)。

    但是李善長並沒有明白朱元璋的用意,反而認為是劉伯溫等人想搶班奪權了。之後“李彬案”爆發,這兩派人因此結仇。此後多年,兩派鬥法,讓朱元璋穩穩地掌控朝局。

    胡惟庸、楊憲、汪廣洋其背後的死因除了個人咎由自取外,更多的是朱元璋向傳承千年的丞相制度發起的挑戰。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外,對淮西集團的清洗一直持續到洪武23年,退休多年的李善長最終沒有逃過這一劫。成為了明初四大案中所被誅殺的一員。

  • 4 # 煮茶道史

    這隻能說明劉伯溫識人之準,古今罕有。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當真是名下無虛。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設中書省,上承天子,下轄六部。作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的李善長被任命為首任丞相,權力之大,一時無倆。

    這看上去的確風光,卻潛伏著無窮隱患。因為相權過大,勢必對皇權產生制約,無形中會給皇帝帶來不可名狀的壓力和威脅。這當然是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於是,他決定換相。換相容易,誰來接班卻是一個難題。朱元璋閱盡滿朝,發現自己將面臨三選一的困境。

    他想到了御史中丞劉伯溫。

    這御史中丞只是負責監督朝廷勳貴重臣的一介言官,並無多大實權。劉伯溫追隨朱元璋多年,屢出奇謀,功勞之大並不在李善長之下,卻最終只封了個三等伯爵,得一閒散職位,這不得不讓人感概老朱這個人的無情。

    很多人不由得為劉伯溫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但劉伯溫卻能坦然面對。以他對朱元璋的瞭解,他明白這是朱元璋對自己已經心生忌憚的表現,而他要做的,就是等待機會,激流勇退。

    君臣相見於密室,劉伯溫一看到手中的名單,就敏銳地洞察到到權傾一時的李善長要倒黴了。

    因為名單上的三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曾因冒犯李善長而獲罪,而自己也和李善長在爭論法令時結下私怨。

    "朕意己決,準備罷免李善長丞相之位”果不其然,朱元璋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直奔主題。

    "朕找你來,是素知你有識人之明。朕很想知道,李善長之後,這三人之中你會選誰?"朱元璋道。

    劉伯溫長考之後,謹慎答道:"依為臣之見,這三人雖是國之重臣,卻難當丞相大任"。

    朱元璋的眼睛一亮:"此話怎講?"。

    "楊憲辦事幹練,有丞相之能,卻沒有身為丞相應有的度量″。

    "汪廣洋如何?"。

    "汪廣洋通經能文,尤擅處理機要,但論丞相氣度,還不及於楊憲"。

    "那麼胡惟庸呢?″

    "如果把國家比作是一輛前行的車駕,那麼丞相就是駕車的馬,胡惟庸當上丞相,為臣擔心他早晚有一天會把馬車拉翻"。

    朱元璋斜了劉伯溫一眼,似笑非笑道:"這三人都不足於擔此大任,那麼你呢?”

    劉伯溫感到了一股殺氣的襲來,心中一凜道:"臣年老體弱,性格迂直,單是做這個御史中丞一職就己是力不從心,哪裡又有這等奢望。"。

    劉伯溫回到家中,沉思良久,突然心中一動:"朱元璋這哪裡是換相啊!他真正的意圖是要廢相。他故意找三個不適合當丞相的人來當這個丞相,正是希望他們在丞相任上犯錯,這樣他才能名正言順地廢除丞相制度,得於大權獨攬"。

    想及此處,劉伯溫驚出一身冷汗,再不猶豫,決定告老還鄉,遠離這是非名利場。

  • 5 # 虎頭山文化小妖

    明朝的創始人朱元璋,在天下太平之後,有點累了,打算找一個宰相來替自己處理一些業務,於是就跟劉伯溫商量,誰知道當劉伯溫提出來楊憲、汪廣洋與胡惟庸之後,這三人無一例外全部慘死。

    說實話這一次的事件,看似朱元璋想輕鬆一些,給自己找一個私人助理,實際上卻是埋下了巨大的一個坑。

    如果說朱元璋以前沒有當過皇帝,所以對丞相這個位置不太瞭解,等自己真正成為大明的天子之後,才發現丞相的權勢有點太大了。

    難道說以前的丞相都是這麼大的權勢嗎?萬一他們要是謀反怎麼辦呢?

    要說以前可能朱元璋並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可是當自己某一天微服私訪的時候,幾乎一個月的時候不在京城,但是整個大明所有的一切都運轉正常。

    當時朱元璋腦子就不太好使了,這是幾個意思,也就是說只要丞相選好了,哪怕大明的天子不存在,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假如自己某一天突然間遇害了,是不是丞相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替這所有的一切呢?

    當朱元璋想到這些的時候,瞬間不淡定了,這個所謂的丞相有點過頭了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幾乎相當於大明的天子。

    於是朱元璋就打算要把丞相這個制度給廢掉,但是這些制度由來已久,並且還影響到了很多人的利益,而且大明的天下剛剛才穩定下來,朱元璋也不想因為一個丞相的位置就把大明的天下搞亂。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丞相這個位置潑髒水,等丞相這個名聲臭了之後,自己再把他廢除掉,這樣大家也就不產生什麼不滿的情緒了。

    然後朱元璋就開始跟劉伯溫商量這件事,但是又不能明說,只能拐彎抹角的一步步提示。

    說實話最初的劉伯溫真心是實打實的回答朱元璋的問題,但是隨著朱元璋一步步的提示,好像這個套路不對。

    這不是打算要立新的丞相,而是要把丞相的位置給搞臭呀,可問題是自己已提供了楊憲、汪廣洋與胡惟庸這三人。

    也就是說如果這三個對丞相的位置是最有想法的,也最有能力把丞相的職務給幹好的。

    如果朱元璋真得打算把丞相制度廢除的話,這三個人可能是最大的反對者,因為這些人拼搏了一輩子,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坐上丞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而廢除丞相制度,就相當於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這要是以前的劉伯溫可能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為這些人辯解,畢竟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但此時劉伯溫真心不敢為他們說一句好話。

    因為朱元璋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好說話的朱元璋了,為了他的大明江山,可以直接對所謂的功臣們下黑手,而這次丞相的人選,其實就是看誰才是真正反對廢除丞相制度的人。

    也就是說這三個人從劉伯溫提名的時候,他們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因為他們的存在,或者說他們的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朱元璋的利益。

    所以這些人就一定要被除掉,不然朱元璋接下來的內閣制度就沒辦法正式的實施了。

    於是朱元璋用了幾年的時候,讓這些人成為了宰相,之後又給他們加上了謀反的大帽子,最後站出來表示,真正讓這些人謀反的原因就是丞相制度的問題。

    然後為了大家的生命著想,朱元璋只能把丞相制度給廢除掉了,明顯屬於痛苦我一個,幸福千萬家的大好人,可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怎麼樣,大家心裡都清楚。

    所有想當丞相的人都已經掛掉了,剩下的這些人又被安排到了內閣當中,可以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到此為止,丞相制度的廢除與內閣制度的誕生就如何平穩的過渡了。

    說白了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就是想看看誰有這個野心,直接把有野心的全部除掉,這個所謂的丞相制度也就可以順利的被廢除掉了。

  • 6 # 奕天讀歷史

    劉伯溫,博通經史,精於讖緯之術,有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才,被當時的人稱為江左才子之首,諸葛孔明在世。正是在劉伯溫的輔佐之下,朱元璋一統了天下。

    不徇私情的劉伯溫,先勸說朱元璋還是留任李善長比較好,李善長功勞大,威望高,而且能調和將領大臣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好的人選。而他雖然和楊憲交好,卻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過於考慮一己之私。至於汪廣洋,則“褊淺殆甚於憲”,比楊憲的氣度還小。胡惟庸則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表面是說胡惟庸可能會把馬車駕翻,實際上暗指其可能會禍亂大明。

    朱元璋一聽,就說:“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就是說只有你劉伯溫才能做宰相了。劉伯溫一聽,趕緊說他“疾惡太甚”,“不耐繁劇”,恐怕也不能擔當此任,並對朱元璋說,“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當前的人恐怕都不勝任,還是慢慢來吧。

    表面看來,這件事顯示了劉伯溫的正直無私,善於識人。而實際上,如果細細琢磨一下劉基的一番言語,應該是他猜測到了朱元璋的某些想法。所以,劉伯溫就說丞相一職現在沒有合適的人,如果免了李善長,那就先空著唄。

    如果將整件事完整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朱元璋絕對才能非凡呀,這所有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謀劃之中。我們來看一下朱元璋和劉伯溫對話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就明白了。

    朱元璋最先提拔楊憲,李善長擔任中書左丞,楊憲則任中書右丞。李善長生病時,楊憲彈劾了繼任左丞的汪廣洋,自己升為了左丞。這位楊憲果然如劉基所料,性格過於狹隘,凡是他不滿的同僚,都被他幹掉了。因為楊憲是劉基浙東集團的干將,所以被楊憲幹掉的多數都是淮西集團的大臣。這讓淮西集團的李善長和胡惟庸非常不安。李善長就告發楊憲“放肆為奸事”,隨後,楊憲被朱元璋所殺。

    楊憲被殺後,淮西集團徹底掌控了朝政。朱元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只是太祖非常沉得住氣,慢慢來。李善長因病辭去相位之後,胡惟庸成了左丞,汪廣洋則被任命為了右丞。原本,朱元璋是想讓汪廣洋牽制胡惟庸的,結果汪廣洋卻整日飲酒吟詩。朱元璋多次訓誡,甚至貶黜其再重新任命為右丞之後,汪廣洋還是根本不與胡惟庸爭鬥。

    朱元璋又借胡惟庸案,大肆對文武功臣,各級官吏開了殺戒,並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之職,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加強了中央集權。

    原本,朱元璋是想留李善長一命的,畢竟李善長是他欽定的開國第一功臣。可是,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施恩,卻不知感謝,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在胡惟庸準備謀反時,“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然後又羅列了一些其他的罪名,將李善長處死了。

    看到這裡,整個事件的真相也就浮出了水面。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朱元璋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職,才做了所有的事情。

  • 7 # 君麟天下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後,為啥無一例外全都慘死?

    歷史上,劉伯溫算是能夠跟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他的才能出眾,在幫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曾經做出過不少的貢獻。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明朝建立以後,卻一直處於一箇中等的位置,官位不高,可是卻得到了善終。這是因為他相當的聰明,知道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若是身居高位,恐怕會和很多開國功臣是一樣的下場。能夠看清楚自己效命的皇帝是什麼樣的人,從而找清自己的位置,這就能看出他的確很聰明。

    就是因為劉伯溫這個人比較的知趣,所以朱元璋很多時候還是喜歡跟他聊天的。曾經朱元璋就問他誰能夠當宰相?當時他給劉伯溫說了三個人,但是對方都否決了。結果沒想到,這三個被他否決的人,最後的確下場悽慘。看來劉伯溫的神機妙算跟諸葛亮也算是有的一拼,難怪兩人能夠齊名了。

    當時朱元璋問他,讓楊憲來當宰相怎麼樣?劉伯溫回答他說,楊憲這個人是挺好的,也的確是有能夠當宰相的才能。可他這個人氣量小了一些,不太適合坐在這樣的高位上。朱元璋聽了他的話,思考了一下,覺得好像的確是這樣的。因此又換了一個人問他,汪廣洋來當,可以不?劉伯溫聽了還是搖了搖頭,說這個人的氣量比起楊憲來說還要小,那就更加不合適了。

    好吧,提出的兩個人都被否決了,但朱元璋也不氣餒,接著又問,那胡惟庸怎麼樣呢?結果劉伯溫還是搖了頭,說:如果當宰相就像是駕馬車的話,那麼讓胡惟庸來駕駛,就很有可能弄斷馬車。這一個不行,兩個不行,三個還是不行,老朱有點不高興,他想是不是對方想自己做宰相了?於是接著說,看來咱們這位宰相也只有老先生能夠來當了。劉伯溫聽了這話,當然知道皇帝不高興了,於是趕忙就說:我也不行,我太嫉惡如仇了,也不太會處理朝廷上的事物,所以也當不了宰相。表達完了自己的意思以後,他又接著對朱元璋提了一個醒,說這三個人的確是不太適合當宰相,宰相這樣的高位事關重大,還是應該多加考慮一下。

    可是朱元璋沒有聽到的勸,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結果三人果然如劉伯溫預料的一般都不符合他的心意,最後落了一個可悲的下場。

  • 8 # 青史回聲

    這個太正常了,先不說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本身就什麼問題,這個且不論,為啥這三人最終無一例外全部慘死?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都是黨政惹的禍,跟是誰推薦沒啥關係。

    為啥這麼說呢?這就要說到朱元璋的起家史。

    歷史上朱元璋的起家,直至建立明朝稱帝,離不開兩大集團。一個是淮右軍事集團,以李善長為首;另一個是浙東集團,以劉伯溫為首。

    明朝建立以後,為了獎賞這些功臣,朱元璋給他們封官加爵,不過為了平衡兩大集團,朱元璋玩了一個“花樣”。給淮右集團的封賞裡,其中就有六人封了公爵,為首的李善長還當了丞相,畢竟是老班底了。但是對浙東集團,則安排在中央政府,比如劉伯溫就擔任御史中丞,其它的政府高階職位就由其他浙東集團的人來擔任。

    可是時間一長,就有人不滿了,這裡指的是淮右集團。因為淮右集團仗著資歷深、功勞大,就對浙東集團佔著政府重要職位表示不滿,於是矛盾就爆發了。

    起初楊憲還是幹得好好的,可是時間一長,就讓朝堂變得烏煙瘴氣,這時李善長摸清了朱元璋的意思,故意放縱楊憲在背後拆臺,最後在朱元璋面前告了他一狀,頭腦發熱的朱元璋就把楊憲給殺了。

    緩過神的朱元璋事後知道自己被李善長給愚弄了,就越發對李善長不滿意,於是又從浙東集團提拔了一人,這個人就是汪廣洋。只不過這個汪廣洋太會明哲保身了,他不想介入朱元璋和李善長的鬥爭,對誰都是唯唯諾諾,最後惹得朱元璋不滿意,將他趕出了中央政府。

  • 9 # 塗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觻得先來分享一個小故事!

    這日,朱元璋召見了劉伯溫,談及中書省改組的事情。此時的中書省長官還是開國元勳李善長。朱元璋說道:“我想讓你來做我的丞相,不知意下如何?”劉伯溫大驚失色,他太清楚朱元璋的為人,連連避辭不就。朱元璋又說道:“先生避而不就,那就推薦一個人出來!”劉伯溫搖頭,表示沒有合適的舉薦。此時的朱元璋卻開口說道:“你認為楊憲如何?”楊憲雖然是劉伯溫的好朋友,但劉伯溫絲毫不敢以私廢公,他說道:“楊憲有宰相的才能,卻沒有宰相的氣量!”朱元璋又問:“那汪廣洋如何?”劉伯溫回答:“比楊憲還要偏狹膚淺!”朱元璋再問道:“那胡惟庸如何?”劉伯溫答道:“胡惟庸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朱元璋笑了,接著說道:“看來我的丞相還是得由你來做!”劉伯溫只能跪地求饒,說自己沒有能力擔此重任,連連推卻,朱元璋不免有些失望。劉伯溫的確聰明,但這次他屬於神經緊張,雖然朱元璋確實是一個愛疑神疑鬼的主,但這次的丞相任職朱元璋的確是發自真心的。

    太祖改制

    朱元璋擺明了就是想要動李善長,原因很簡單:集權

    作為一個極度缺乏政治自信的皇帝,對於權力慾與控制慾的渴望是空前的,在他的心中,可只有將所有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才能夠過得安穩。明初承襲元制,設立中書省,中書省最高長官即為丞相。丞相的存在,尤其是像李善長這樣有能力的親密戰友在位,對君權的制約力度是空前的。所以在朱元璋心中,一場改制的事業已經緩緩拉開帷幕。

    既然改組中央,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劉伯溫、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繼任丞相呢?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功臣,卻都不是大功臣。他們四人當中最具名氣的劉伯溫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僅僅只是一個三等伯而已,其他人更不必多說。朱元璋首先選擇劉伯溫接替李善長,主要目的是平息朝堂輿論,實現權力過渡,其實劉伯溫也不會做多久,因為朱元璋的目的並不是找一個有能力的好丞相,而是找一個能控制的丞相。什麼樣的更好控制,自然是立功最少,品級最低的。

    劉伯溫堅辭不就之後沒過多久,李善長遭到排擠宣佈下野之前,楊憲與汪廣洋先後進入中樞機構。沒過多久,兩人便接替了李善長,成為國家總理。只可惜楊憲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重用親信,擅權謀私。他擅殺侍御史劉炳,讓朱元璋對其起了殺心,倒不是朱元璋要為劉炳抱不平,而是朱元璋感受到了楊憲並不是一個好操控的主兒。於是朱元璋在《明史·太祖本紀》中留下了一段冰冷的話:左丞楊憲,有罪,誅!

    楊憲死後,胡惟庸憑藉著其高超的政治手段與才能,一路順風順水的打進了中樞機關(當然其中包括朱元璋的特殊照顧)。此前的汪廣洋來來回回幾次折騰,終於又坐上了中樞長官的位置上(當時分為左右丞相)。朱元璋重新啟用受氣包汪廣洋的目的很明確,牽制胡惟庸。但是汪廣洋雖在行政能力上沒得說,在權變計謀上卻根本不是胡惟庸的對手。

    胡惟庸任丞相之後,正是應了劉伯溫那一句“出身牛犢不怕虎”的話,簡直沒有把皇上放在眼裡。結黨營私、驕橫跋扈、任用親信,比楊憲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在職時,丞相府門庭若市,朱元璋則耳目閉塞,很多資訊都被胡惟庸扣押。朱元璋不得不承認自己看走了眼,胡惟庸的存在才是對皇權的最大制約。於是乎,捏造罪名趕胡惟庸下臺的時間到了。

    汪廣洋作為皇帝安插在胡惟庸身邊的“特務”,此刻展現價值得的時刻已經來到。朱元璋是多麼的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對胡惟庸極為不利的資訊,可是汪廣洋卻沒有,這種政治權謀上的無能讓朱元璋十分失望,既然不成事,那就滾蛋吧!所以,朱元璋將汪廣洋流放海南,後來朱元璋又上來了一陣蠻勁,派遣專差趕上押送汪廣洋的隊伍,將其就地賜死。

    沒過多久,胡惟庸的“謀反罪”也被捏造了出來。說其結黨營私的確不假,但卻無謀反之實,這是空穴來風。畢竟朱元璋不會在乎你有沒有謀反,只要是危及王權,你就得死,胡惟庸被滿門抄斬。這麼說有沒有證據?還是我主觀臆斷?答案是證據確鑿。

    胡惟庸死後沒幾天,朱元璋宣佈廢除中書省,子孫後代不得再次設立,但凡是有進言設立者,皆可凌遲處死。朱元璋的舉動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這楊憲與胡惟庸的死亡本質便是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他們沒未能像朱元璋料想的那樣接受朱元璋的支配,而是屢屢的冒犯君權,所以朱元璋有了這樣的想法:既然丞相只要存在就會帶來制約,那乾脆讓它消失吧!這樣的角度看待丞相被廢,簡直就是撥雲見日,順理成章!

    參考資料:《易中天中華史》

  • 10 # 歷史總探長

    在洪武一朝,上到丞相下到其餘百官,當官在當時是一個高危行業。1:三位丞相的經歷

    其一:禍亂源頭的胡惟庸

    隨著野心和權勢的漸漸起來,胡惟庸對皇帝和文武百官開始不放在眼裡,把靈魂出賣給魔鬼。胡惟庸開始結黨營私,拉攏百官架空朱元璋,最終毒死劉伯溫使得君臣的矛頭徹底爆發。於是發生了洪武三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的死亡順便牽連到了同為丞相的汪廣洋,兩人一塊共赴黃泉。

    其二:楊憲和李善長

    楊憲雖然和胡惟庸沒有牽連,但是他犯了和胡惟庸一樣的錯誤。那就是肆意提拔任命自己的親信,不把朱元璋的命令放在眼中,並且擅殺朝中的侍御史。但是直接的矛盾爆發點還是楊憲和李善長的過節。

    在利令智昏下,他對李善長髮起挑戰,但是作為當時還是皇親國戚的李善長,後面代表的勢力就是朱元璋,他哪允許一個外人的指指點點,於是楊憲也被殺。

    2:朱元璋所作所為背後原因

    其一:消滅淮西集團

    在朱元璋的朝廷中,作為以安徽人佔據多數比例的淮西集團,以老鄉和開國功臣的身份在朱元璋面前飛揚跋扈的比比皆是。他們在消滅了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之後,權勢和快意到達了頂點。

    於是這些功勳開始肆意妄為,以朱亮祖和胡惟庸兩人最為突出,雖然是自己的老鄉,淮右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也不可能放任他們的肆意妄為。在殺掉胡惟庸和李善長兩個淮西集團的頭頭腦腦之後,朱元璋打擊了元勳們囂張的氣焰,這是洪武一朝丞相統統被殺的原因之一。

    其二:回收自己的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可以減肥下來,不用控制食慾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