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新篇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著傳統文化的影響,就連“稱呼”也不例外。

    關於“稱呼”,多種多樣,不一而足,比如有“尊稱”、“敬稱”、“雅稱”、“蔑稱”、“自稱”、“謙稱”、“暱稱”等等,所以很顯然,“自稱”只不過是眾多稱呼中的一種。那麼,在古時候,老百姓都自稱是“草民”,而在今天的文明社會中,我們現代人又會自稱為什麼呢?

    其次,是“本人”。“我”這個自稱偏向與生活化、口語化,而“本人”這個自稱,則多用於書面語或者比較莊重的場合,比如“本人宣告”、“本人正式提出”等等。

    第三,是“俺”。“俺”這個字其實很常見,不過,自稱時卻很少使用,如果要問為什麼的話,我倒是想到了上小學時所學過的一片課文,裡面有這麼一句:“‘俺’是下等人講的話,不能用”。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如今不使用“俺”的真實原因,顯然不是這樣,都是由於“我”字太出名了,所以這個“俺”字就被涼到了一邊。

    當然,關於現代人所選用的自稱,除了“我”、“本人”、“俺”之外,其實還有不少,比如“鄙人”、“在下”、“小可”等,只不過這些自稱,基本上都是熟人之間玩笑之時才偶爾賣弄一下,而我們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自稱當然還是“我”了。

  • 2 # 南山劉向雄

    中西方文化都以“謙虛”為美德,想是人人都對優秀的人或能力超過自己的人心存警惕,自誇容易導致他人的嫉妒和怨恨,就如同我們遇到一個自誇的人,往往是鄙夷的甚至是仇恨的。

    因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要隱藏自己的才能和優點,變得“像他們一樣”才能融入這個社會。而在語言上,中國傳統文化對自己的稱呼可謂多種多樣,但都逃不過“自謙”甚至“自賤”,這倒符合老子說的“水”的“就下”性格,說話起首就“讓人舒服”。

    古代官員遇到上級,說話也是得謙卑的,狂傲之士容易引起上級的不適,如多卑稱“在下”、“不才”、“下官”、“末官”等等。表明自己品級低下。

    古代若無品級,只是個辦事員的話,遇到官員往往要卑稱自己為“小吏”、“卑人”、“小的”、“小人”,帶上個“小”字,表明自己身份的低微。

    平民百姓遇到官員,自稱“草民”、“小民”,有些文化的則自稱“在下”。

    若是日常和朋友交往,可自稱為“鄙人”、“敝人”、“在下”,兩人關係親如兄弟的也可稱“愚兄”、“愚弟”。

    以上是古代的自謙自稱,到了現代,除了一些文人之間還保留部分,如“在下”、“鄙人”還能見到,但在社會上這些稱呼基本上都沒了。

  • 3 # 精神病人該吃藥了

    按遊戲說法少數人是玩家還是衝vip的,一小部分混的好的算是npg為玩家服務的算是有個人形吧,大部分都是怪,被玩家打的怪。

  • 4 # 李言隨筆

    古代老百姓自稱“草民”。

    現在老百姓一般是稱「人民群眾」

    根據工作方式不同也分為「農民」和「農民工」

    還有一種高大上的叫法「韭菜」

    另外,如果收入比較高一些的老百姓還可以被稱為是「納稅人」

    但是總得來說,叫法多了,花樣多了,終究性質還是一樣的。

  • 5 # 資深近代史專家

    現代人,可以自稱 鄙人,在下,或者,本人。

    還有本草根,本屌絲等自嘲的代號。

    女孩子可以自稱,思聰的老婆,健林的兒媳。男孩子可以自稱馬爸爸的兒子。

  • 6 # 使用者言午澤群

    “草民”一詞語出《論語》: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義是說“小人”就像草,“君子之德”的“風”吹來,他們一定就會順著倒下去,不能直起來。

    “草民”是個地道的中國概念,雖然在古代不無貶義,但今日“草根”的說法也有小人物自嘲之義,顧名思義,就是指處於底層的普通百姓,不引人注意,但無所不在。

    當今,我們生活在與時俱進的新時代,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生活權力、人格風尚、精神面貌等都受於法律的保護,在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7 # 小水號

    古代稱草民那也是自稱,不會在正式的公文上出現草民這個稱呼的,古代對於平民的稱呼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詞。

    比如在遙遠的上古時代就出現了黎民這個對平民百姓的稱呼,先秦時已出現庶民的這個詞來代表平民。

    到了漢朝時宜賈的《過秦論》中對於平民也有一個偏貶義的詞“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氓隸也代指貧賤的平民,這當然是貶義詞,在國家層面上是不會這樣稱呼的

    當然也有正常的對平民百姓稱呼,如人民,平民,民眾,蒼生,這都是屬於正常的稱謂

    至於草民這個說法,大都是自謙的說法,比如我們有時候在網上就自稱自己是屁民一樣

    到了現代,國家上面只有幾個中性的稱呼,如老百姓,人民群眾,再比如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 8 # 讀書能見道

    古代老百姓自稱“草民”,現代人稱自己是“平民”、“百姓”。我認為,從字面上看,都是基層百姓的謙稱,但,有本質的區別,體現於以下幾點。

    在社會地位上,古代的“草民”和現代的平民有著全然不同的地位,是時代不同使然。因時代不同自稱也就各異,主要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古代是封建社會,社會底層的布衣庶民是沒有地位的,上層社會的高官肉食者們的收入是下層“草民”的無數倍,享有重權,有的弄死個“草民”就象踩死一隻螞蟻。他們有自已的莊園、地產、錢財;而“草民”卻是吃了上頓無下頓,“草民”的身價是不值錢的,上層高官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是“草民”無法比的。

    現代人處於社會主義社會,雖稱自已是平民百姓,但在社會地位中當家做主的權力是有的,這種平民百姓的稱呼也涵蓋著“自然人”的味道,領導者下了班回到家也是自然人。

    在意識形態上,古代的“草民”哪有權利參與上層建築的社會活動,對官家所做的事的諸多不公平,憤恨在心卻又無奈,稱自己是“草民”,其實是對官家的諷刺。社會主義現在的公民,人民當家作主,對上層建築的某些舉措可由人民代表集中民眾的意見建議提出來參與審議,可見,現代人的平民百姓的地位比“草民”的高得多了。

    本質的不同。古代的職位可以繼承,“草民”成為領導只有科舉,否則永遠是“草民”。現在的平民享有被選舉權,在法律靣前,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處於領導地位的官員,都屬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

    所以,現代人稱平民,公僕,是很好的稱謂。

  • 9 # 閱盡人間冷暖

    草民,這一稱號是在民國以前老百姓對自己的賤稱,如在公堂上打官司的時候。

    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公堂下跪著,口稱“草民”冤枉什麼的。

    那麼現代人怎麼稱呼呢?

    我是這樣看的:

    1、現代人打官司不需要跪了,原被告都是平等入座的,也不需要自稱草民,這是時代的進步。

    2、但在媒體和一些場合,將一部分老百姓這樣稱呼,

    如農村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民工、務工人員、外鄉人等,

    如下崗失業人員:待就業、靈活就業、下崗工人、失業人員等。

    3、老百姓在私下場合,自稱或互稱,

    比如:我們老百姓、勞苦大眾、窮人、沒錢的、底層、老鄉等等。

    因此,隨著時代發展,老百姓的稱呼也在發生轉變。有的很親切,有的很貼切,當然了,稱呼就是稱呼,就算是草民也無妨,只要能幸福的生活就滿足了。

  • 10 # 元艮閣主

    “草民“是古代老百姓見官時的一種謙稱,實有自貶之意。至於出處,有的人認為出自《論語》,我查了一下,孔子還真沒直接說過草民的概念。而在《左傳·哀公元年》“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還有些沾邊。

    草根一說從詞源上可追溯到19世紀美國的淘金狂潮。當時盛傳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茂盛的地方蘊藏著黃金。後來社會學領域引入“草根”一詞,賦予其“基層民眾”的內涵。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辭典》把grass roots(草根)單列為一個詞條,釋義為:群眾的,基層的;鄉村地區的;基礎的,根本的。有人據此認為,“草根”一詞具有美國血統。其實,它與中國的淵源更為久遠。

    “本”的本義就是樹根。草木的莖、干與根部連結在一起,故莖、杆有時也稱作本。草木的根是草木生長的開始,因此本字就指起始、根源。事物的根源往往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而事物的性質又是它的根源的反映,“本”字也因此帶有原來的、固有的含義,如本質、本能、本性、本意等等。草木的根與莖、稈緊密相聯,故古代把有血緣關係的嫡系子孫稱為本。如《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本,本宗。又喻指自己或自己方面的、現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本與草還是有淵緣的。

  • 11 # 我是一隻死蚊子

    一、古代的老百姓除了自稱“草民”之外,也還有其他“刁民”等自稱或被稱。如下:

    3.小人。在面對達官貴人是的自稱。如:“小人不敢在大人面前妄言,望大人贖罪!”

    4.刁民。如“爾等刁民,不念皇恩浩蕩,違抗聖旨,依律當斬!”

    6.匪寇。如“汝等匪寇,目無王法,搶佔上樑,死罪當誅!”

    7.鼠輩。如“爾等鼠輩,豈敢在大人面前造次,不可活矣!”

    8.白丁。劉禹錫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9.莽夫。一介莽夫衝雲霄,千古智者留其名。

    10.黎民。如《齊桓公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11.庶民。如:“天下犯法於民同罪,貶為庶民。”

    13.匹夫。如:“萬萬不可逞匹夫之勇,徒口舌之快,貽誤大事!”

    14.賤民。如”吾乃賤民,死不足惜!”

    15.奴才。如:“娘娘,奴才不敢,望娘娘寬恕罪!”

    此外還有很多,中國古代朝代眾多,歷史久遠,老百姓的身份地位低,低賤的稱呼自然很多。

    二、近代以來的老百姓稱呼也不少,自稱或被稱的。

    1.老百姓。如:“咱老百姓就圖過一個好日子。”

    2.市民。有城市戶口的人。

    4.社民。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間的稱呼。

    5.上訪戶。越級上訪,不走信訪程式的農民。

    6.拆遷戶。棚戶改造或徵地中產生的人。

    7.難民。政治上有問題,跑到國外尋求外國政府庇護的人。(又:因戰爭或災害不能維持基本生存的人。)

    8.補償戶。因徵地等政府用賠償金交付物件。

    9.貧困戶。鄉村中生活非常困難的人。

    三、結語

    從古至今,不同的社會制度和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老百姓在特定的條件下會有各種的稱呼。瞭解或理解歷史上老百姓的不同老百姓稱呼,就是了解和理解中國古今社會變遷的半部歷史書!

  • 12 # 礦野牧歌

    古有“草民”之稱,現有“百姓”之說。

    二者的稱呼,反映的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地位。

    一、草民。

    古代無官職者在皇帝或官員面前的自稱;草野之民,平民,表卑賤意。“草民”一詞源於孔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其義是;“小人”就像草,“君子之德”的“風”吹來,他們一定就會順著倒下去,不能直起來。

    我們再細究一下:“草”,既有眾多、普遍之意,又或多或少隱含一絲貧賤之意,是相對於權勢者或富有者而言。在封建禮教盛極一時的古代,不用當權者發威,普通人自己就會主動認為低人一等,處於任人宰割的地位。

    二、“百姓”。

    戰國之前“百姓”是對貴族的統稱,戰國之後,楚對平民的通稱。《詩經·雅·天保》:“百姓,官族姓也。” 現今指平民,普通人,也稱“老百姓”。

    現在看來,“百姓”一詞,既有“百家姓”的含義,又有“平等"的寓意,因為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來,姓什麼並不代表地位於貪富差距。

    新中國成立後,“老百姓”就成了普通人的遵稱,體現的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咱們老百姓”“一心為百姓"等詞句更是頻繁出現在文章和歌詞中,為大眾所接受。

  • 13 # 雨軒品茗2

    封建社會等級觀念固化,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相對應的自稱,不能亂。比如帝王稱孤道寡,自稱朕。官員自稱也根據官職大小自稱不同。低階官吏見高階官吏自稱下官,所有官員見帝王都自稱臣或者微臣。同級官吏見面稱兄道弟,關係冷淡的自稱學生。高階官吏見低階官吏根據官職有所不同,一般帶自己的職務。比如總督自稱本督,縣官自稱本縣,六部九卿自稱本部堂。將帥自稱本帥本將,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袁崇煥,不稱本帥而是自稱本部堂,這也是他喪命的一個原因(被指輕狂)。即便是沒有官職的平民自稱也有不同。有身份的富家見官員自稱下民,小民,窮人自稱草民。讀過書有功名的,見官不跪自稱學生。這些都是官場應對規矩。離開官場與我們如今並無不同,稱我。當然,有些大戶人家為了表示自己家有規矩,也有些謙稱。比如自稱身份,“兒媳見過婆婆”,小妾自稱“奴才見過婆母”。甚至小妾見正妻也要自稱“奴才見過主母”,小妾與正妻姐妹相稱是僭越,主母稱小妾妹妹是謙虛。封建禮教很繁瑣。如今所有人書面自稱都是本人或者我,口頭自稱都是我,沒有區別。

  • 14 # 藍空開拓者

    現代人叫群眾。

    無產階級革命群眾。

    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農民兄弟。無產階級工人同志。

  • 15 # w我是大汗民族

    古代的老百姓除了自稱“草民”,是以前只能種田,天天和草,打交道!現在的老百姓都叫農民工!比以前高大上多了!

  • 16 # 雲藏龍

    草民草根階層,古時候農耕社會的底層對上級的自稱,更多的是代表"我"這個詞,現代人對上級領導時不會說主動說自稱,例如屌絲,老百姓,農民,不會說本農民今天來彙報工作了領導,只會和別人介紹自己時用上。

  • 17 # 滄海一聲笑99999

    公民,公民要依法守法。

    群眾,發動群眾的力量,眾志成城無堅不摧。

    草根,我本草根也要進取

    百姓,咱老百姓呀,真呀真高興!

    同志,志同道合,都在為民族復興而努力。

    老鄉,老鄉見老鄉,親的淚汪汪。

    社員,人民公社社員,或社群的一員。

    網民,人手一機,我們都算網友。

    工友,工作中的朋友。

    布衣,以前的不算,孔明曾自稱:巨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一時想不到太多老百姓自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餐飲行業利潤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