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安全觀”即“傳統的國家安全觀”,是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可以說是自有國家以來到“冷戰”結束這樣一個時期內的各種安全思想和觀點。它不僅包括了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以來各種國家理論和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安全觀點,如理想主義理論中的安全觀、現實主義理論中的安全觀等,而且也應該包括古代的各種國家安全觀,如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不同思想體系中存在的有關國家安全的思想,在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國家理論中存在的有關國家安全的思想,在《孫子兵法》、《理想國》等著作中體現出來的國家安全思想。例如,《周易﹒繫辭下》載: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於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這就是說,孔子曾說,“危險是由於自以為安全造成的,滅亡是由於自以為能儲存長久造成的,動亂是由於白以為政治清平造成的。所以,君子在安全的時候不忘危險,在生存的時候不忘滅亡,在清平的時候不忘動亂,因此生命安全而國家可以儲存。《易》說:‘時刻擔心將亡、將亡,國家卻會像栓在桑樹上一樣牢靠。’”這其是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居安思危”的安全觀。
“傳統安全觀”即“傳統的國家安全觀”,是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可以說是自有國家以來到“冷戰”結束這樣一個時期內的各種安全思想和觀點。它不僅包括了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以來各種國家理論和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安全觀點,如理想主義理論中的安全觀、現實主義理論中的安全觀等,而且也應該包括古代的各種國家安全觀,如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不同思想體系中存在的有關國家安全的思想,在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國家理論中存在的有關國家安全的思想,在《孫子兵法》、《理想國》等著作中體現出來的國家安全思想。例如,《周易﹒繫辭下》載: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於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這就是說,孔子曾說,“危險是由於自以為安全造成的,滅亡是由於自以為能儲存長久造成的,動亂是由於白以為政治清平造成的。所以,君子在安全的時候不忘危險,在生存的時候不忘滅亡,在清平的時候不忘動亂,因此生命安全而國家可以儲存。《易》說:‘時刻擔心將亡、將亡,國家卻會像栓在桑樹上一樣牢靠。’”這其是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居安思危”的安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