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史記周本紀》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史記周本紀》

17
回覆列表
  • 1 # 造作的楚狂人

    我們常說的西周、東周,是一種時間概念,是後人為了區分這兩個時代而衍生出來的稱呼。實際上,在周朝人的概念裡,根本不存在西周、東周的說法。

    而《史記》中所記載的東、西周分治,是一種空間概念,與我們常說的東西周是完全不同的。

    週考王分封的淵源——從周公說起

    《史記》載: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

    從這裡開始,東周的領土又分成了兩個部分。但是要注意,這兩個部分是有從屬關係的。

    週考王是“王”,即名義上的天子;而他的弟弟只是“周桓公”,是爵位最高的諸侯,名義上仍是週考王的臣子。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週考王從他的領土內劃出了一部分,建立了一個新的諸侯國,即“周國”。

    這樣的做法,並非週考王獨創。

    西周初建時,周武王早逝,幼年的周成王即位。彼時,朝政大權被兩位輔政大臣所掌握,他們分別是周公召公。這兩位都是武王的兄弟,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穩固西周政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輔政的過程中,周公和召公各有分工,職責不同。他們二人也決定,將周王朝劃分為兩個部分,各自管好一塊區域。

    通常認為,“陝”就是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內的“陝塬”。

    “陝西”是周人的發源地和根基所在,需要老成持重的召公才能穩定後方;而“陝東”,即中原地區,是商王朝的舊地,也殘留著不少反動勢力,這就需要有魄力、有能力的周公去鎮壓、去開拓。

    史料記載,周公執政的時間長達七年,隨後便還政於周成王。在此期間,周公多次鎮壓叛亂,威服四方,功勳卓著。

    不僅如此,周公還在中原地區營建洛邑,並打算將洛邑作為日後的新都城。實際上,建都中原,一直是周武王的巨集願和野心,周公此舉,也是對武王遺志的繼承。

    但對周成王來說,他更希望留在關中,將洛邑交給周公去打理。也因此,西周有了兩個都城,西方的鎬京稱作“宗周”,東方的洛邑則為“成周”。

    追溯完這一段歷史,我們再來看週考王的分封。《史記》用一句簡短的話,交代了考王分封的目的:以續周公之官職。

    這既是對先人的追慕,也是一種效仿。週考王希望弟弟能夠發揮當年周公的作用,一方面作為一道堅實的屏障抵禦外敵,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地向外開拓。

    此時的東周政權雖然日漸式微,但仍然在努力掙扎,試圖挽回頹勢。

    分裂之後再分裂:三週並存

    事實證明,週考王的分封,不但沒有使周王朝恢復生機,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畢竟,周公只有一個,他的德行和能力,並不是人人都具備的。

    據《史記》記載,週考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威烈王即位。威烈王統治期間,韓、趙、魏紛紛從晉國獨立出來,周威烈王不得不封他們為正式的諸侯。周天子的尊嚴再次受到了侮辱。

    週考王將弟弟封為周桓公,傳到第三代,便再度出現了分裂。《史記》載: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也就是說,周威公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將領土瓜分。大兒子繼承正統,為周惠公;小兒子在河南鞏地建都,因為處在東邊,故稱”東周惠公“。

    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便是韓、趙二國。他們利用周威公兩個兒子的矛盾,以武力支援小兒子自立。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順地削弱周國,使兄弟二人互相牽制;另一方面可以將東周惠公培養為傀儡,為韓、趙兩國服務。

    由此,在歷史上出現了一個“三週並存”的局面哪三週?分別是周天子、東周國與西周國。

    在一開始,東周國只有一小塊領土,並不被周天子承認。因而,繼承正統的西周國,在當時不會稱自己為“西周國”,在他們眼中,“周國”只有一家。

    然而,東周國畢竟得到了韓、趙兩個大國的扶持,實力不斷壯大。《史記》記載: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因而,雖然名義上有三個周,但實際存在的只有兩個周國。

    結語

    公元前256年,西周國與諸侯合縱攻秦。秦昭王怒,派軍隊滅西周國。僅僅七年之後,東周國也難逃一劫,被呂不韋所滅。賈誼在《過秦論》所言“吞二週而亡諸侯”,描述的便是這一史實。

    持續八百餘年的周王朝,就這樣波瀾不驚地消亡了。

    八百年前,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兄弟二人精誠團結、勵精圖治,創造了“刑錯四十餘年不用”的成康盛世;八百年後,周王朝因兄弟不和,一次又一次分裂,在外受各國欺壓,在內依然互相傾軋,終於將家底敗得精光。

    不得不說,周王朝的成敗與得失,深思之下,令人唏噓。

  • 2 # 細思恐集

    這是因為周平王是殺了父親才登上的王位,就算他是正宗的嫡子,就算他是被冤枉的,就算他是自衛反擊,但他依然是一個弒父殺君者,也為正統史書所詬病。

    當犬戎之亂時,除了申國、許國之外,還有秦國襄公、晉國文侯、鄭國桓公(姬寤生的爺爺)、衛國武公紛紛前來拯救周幽王,魯國根本沒參與,根本原因是魯國離得比較遠,在交通不發達的春秋,距離是個問題,想參與也趕不上,但申國、許國非要拉上魯國也是有原因的。

    魯國是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在諸國之中,它有一個特殊的職能:掌天子之禮。負責王朝宗正、史官、祭祀等等有關禮儀方面的工作。

    所以申國、許國硬把魯國拉上,無非是表示這是合乎禮的。但魯中國人對禮儀之國這個身份深感自豪,也非常珍惜這份榮譽。

    他們是斷然不會參與周平王這檔子事的。 因為周平王的天子之位來得不那麼合禮。

    鄭國的姬寤生不過請母親搬到鄉下去住,就被中國人批評,周平王連父親都殺了,他怎麼可以當天子呢?

    魯國不但不參與,還一直拒絕承認周平王的合法地位。他們對周平王擅自使用其姓名權的做法也強烈不滿。在他們看來,支援周平王,不如支援另一位。

    在申國扶立周平王同時,西虢國立了周朝另一位王子餘臣為天子(注意西虢國這一點),史稱周攜王,周平王與周攜王並立的事情在史上稱為二王並立。

    這位攜王雖然不是嫡子,但他還是比周平王更具正統性,畢竟人家沒有弒父殺君嘛!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明明秦國襄公、晉國文侯、鄭國桓公、衛國武公都帶著兵馬來了嘛! 當然,他們來不是為了再次傾情參演烽火戲諸侯的大戲,更不是為了勤王,他們是為了土地而來。

    有一位思想者曾說,所有的政治活動都只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土地。周平王特別懂得這個道理,他將黃河西岸的地方給了晉,換來晉國的支援。

    最後,他的競爭者攜王被晉所滅。 而他將原先被犬戎佔去的地方給了秦,說起來,犬戎跟他還是患難兄弟,當初要不是犬戎幫忙,他早就被父親消滅了,但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的太子宜臼已經當了天子,怎麼好跟那些吃生食的野人搞到一起。

    最後,他支援鄭國滅掉了東虢國,換來了鄭武公的支援。

    攜王就沒有這樣大的魄力了,“攜”這個諡號的意思就是怠政外交。不會搞外交工作,等待他的只有失敗。 贏家周平王也不快樂,他將家搬到了洛邑,史學界也習慣將這一年定為春秋之始。

    以周平王的想法,大概也是想開創一個新局面,藉此拉近與齊、魯、宋等國的關係,可他發現自己並不太受歡迎,這也不奇怪,一來,你分了地給晉、秦、鄭,我們齊、魯、宋又沒佔到便宜,憑什麼搭理你?二來他身上還揹著弒父殺君的政治包袱。

    周平王意識到了自己的這個先天缺陷,但在早期,他有著秦、晉、鄭的支援,尤其是鄭武王的大力支援,家裡有糧,心中不慌,也就沒有把齊、魯、宋這些老牌大國放在眼裡。

    但隨著鄭武王的去世,新任鄭國國君也就是姬寤生忙著跟弟弟較勁,基本上不管他,導致王室收入下降。更重要的是,周平王年紀越大,越看重名聲。

    平心而論,弒父殺君這種事他也不想的,況且又過去了那麼多年,但那些姬姓大國老是抓著不放,一直拒絕承認他王位的合法性。這讓他感到很不是滋味。

    他發現再跟鄭國混下去,經濟上撈不到好處,政治上得不到認可,不如趁早做出改變。

    當時還有一位也在和周平王爭奪皇位,那就是周朝的另外一個太子周攜王,他的名聲要比周平王要好一點,所以很多人也是支援他的。

    於是兩個人為了爭奪皇上,也都非常的努力,但是最後的勝利者還是周平王,雖然說名聲不是很好,但是他的辦法非常的簡單,就是給老百姓送土地,這對老百姓來說非常的實惠。

    當時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一直在開玩笑,但是敵人真正來的時候,卻沒有人來幫忙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也有人過來。但是他們來的目的很明確,不是為了幫助周幽王,而是為了來爭奪土地的。這就像在古代歷史上所有的人都有一個目的,是爭奪土地,因為在那個時候土地是非常珍貴的。

    然而周平王對這個道理也是非常的明瞭,他把土地劃分的非常的合理,而且是也不得罪,所以他換來的也是別人的支援,而且他的父親早就被滅亡了,所以很多人也會覺得,周平王當太子也是理所應當的,於是很多人都不知不覺的去支援著周平王。

    可週攜王就沒有這個魄力了,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對於為人處事他不是很精通,所以他根本就想不到這一點,失敗對他來說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雖然周平王勝利了,但是他並不快樂,因為面對他的一些事情更加多了,而且在他身上永遠一個被人指責的地方就是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

    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非常難的,就算他意識到這個錯誤,但是他也沒辦法去改變,只能從別的角度去轉移人的思想。

    雖然在剛開始他得到了別的國家的支援,

    但是,他們也都是有自己的打算,看來是在等自己得到好處的前提下,才去支援他的。

    而且周平王隨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他也

    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聲了,但是他為了給後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所以他曾經嘗試著發動一些變革,通過這些東西,他只想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因為這兩個東周不是同一種概念。

    也就是說,這個東周是周朝這個朝代一段時期的代稱,因為其與上一段時期(西周)有巨大的差異,需要作出區分,從而人為創造出這一名詞。

    而《周本紀》所提到的東周,是一個諸侯國的代稱。

    周朝的前身是商朝的一個方國,並不清楚其名稱,或許是周國吧,不過周朝建立後,很快就出現了一個周國,其君主正是攝政的周公旦,即周文公。這個周國應當在周王畿內,歷代周公均為周王朝重臣,直到春秋中期,最後一位有記載的周國國君周公楚被奪權後,周國再未出場,應該是在愈演愈烈的兼併戰爭中被消滅了。

    到了春秋末期,地盤已經極度萎縮的周王朝再度分封了周國。

    原因說來簡單,是因為週考王的求生欲,公元前441年春周貞定王死後,周王朝陷入接連不斷的內亂,先是周哀王繼位,三個月後被弟弟周思王殺死,八個月後,周思王被弟弟週考王殺死。

    鑑於週考王之後的舉動,我們有理由相信週考王是聯合了其他兄弟才發動政變的,他也很可能許下了平分周王畿的諾言。大概週考王無力推翻這個諾言,上位後,他將弟弟王子揭分封於河南,美其名曰繼承周公的官職,所以其國名也是周,王子揭就是周桓公。

    這還是一個周國,哪來的東西之分呢?原來是因為外部勢力的干預。

    前415年王子揭去世,子威公即位。威公有點明君的氣質,不拘泥於人才出身,即便是平民,他也懂得尊重,比如被他尊為老師的甯越就是中牟地區的平民。

    在威公的治理下,周國的名聲比周王朝還響亮。當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已經完成了對晉國的瓜分,儼然成了三個國家,國君晉幽公還要向三個卿士朝貢。晉幽公的太史屠黍見到晉國命不久矣,前往投奔威公,向威公指出晉國和中山國都將滅亡。

    威公壽命也挺長,一直活到前367年,這時候韓趙魏已經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了,他們絕對不允許在自己的眼皮子低下出現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所以威公去世後,南韓和趙國立馬介入周國事務。

    威公早就確立了公子朝為太子,但在韓趙的支援下,公子根與之爭位,經過九個月的爭奪,公子朝即位為周惠公。韓趙則出兵奪了周天子的地盤,在鞏地立公子根為周公,周王朝的王畿至此被瓜分個乾淨。

    公子朝和公子根兄弟倆真是鬥了一輩子,最後連諡號都是一樣的,為了區分,時人將比較西的周國稱為西周國,也就是公子朝那個,他就是西周惠公,公子根那個稱為東周國,他是東周惠公。

    兩個周國分家後經常掐架,而周天子已成無根浮萍,先是依附東周國,到周赧王時轉而依附西周國。

    所以《戰國策》的前兩篇是《東周策》和《西周策》,賈誼《過秦論》中亦有“吞二週而亡諸侯”之句,這裡的“二週”,指的就是東周和西周兩個諸侯國。

  • 4 # 硯傾茗77

    這裡的東周、西周,是指周天子的東周封的西周公國與東周公國,不是從姬發和姬宜臼二人開始的西周和東周,讀史時需要搞清楚朝代順序和稱號,有時候古(史書中)今(現代書)的稱呼不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x5 2.0至尊,和CAMRY2.0豪華版,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