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主要體現的研究價值
河姆渡遺址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蹟、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為研究中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製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的南詔德化碑對於研究南詔的職官制度、唐代雲南民族史,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主要體現的研究價值
河姆渡遺址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蹟、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為研究中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製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的南詔德化碑對於研究南詔的職官制度、唐代雲南民族史,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