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舍我談歷史

    東南互保是在義和團運動興起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和帝國主義鬧翻後,八國聯軍進北京的背景出現的。是南方的一些封疆大吏為了儲存實力而和帝國主義簽訂的協議。

    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入侵的加劇,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的矛盾在加劇,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社會最底層,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開始走上歷史舞臺。他們的反帝運動極大的粉碎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企圖。同時他們的愛國行動也被當時的清政府所利用,慈禧太后等清朝統治高層希望藉助義和團來制衡列強。 義和團的“扶清滅洋”運動引起了列強的不滿,列強不斷的增兵大沽等京師周邊區域。局勢非常緊張,而此時正值戊戌事變後光緒帝被囚禁,慈禧太后擔心列強會趁機除掉自己,讓光緒皇帝執掌權力。受假訊息的誤導,慈禧太后誤認為列強要推翻自己,於是對十一國列強宣戰。八國聯軍登陸進攻清廷,慈禧太后等人被迫西逃。

    在這種情況下,列強和清廷的戰爭在所難免。而此時一個匪夷所思的時期出現了,以李鴻章為首的兩廣、胡廣、兩江、閩浙等東南地方大員和郵政大臣盛宣懷為了儲存東南地方實力,避免帝國主義趁機入侵。一方面盛宣懷把清廷宣戰詔書扣押,只讓各地的高層人物知曉,不向下發。另一方李鴻章等人稱詔書為“亂命”,拒不執行。同時和各國駐上海領事簽訂了《東南互保約款》等一系列條約。使得在慈禧太后西逃,北方混亂的情況。東南各省可以很好的避免戰亂髮生。

    東南互保實際上南方漢族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列強的私自議和行為。對於東南互保歷來評論不一,有人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儲存實力,避免戰事擴大也是好事。也有人斥責是賣國行為。筆者認為,雖然儲存了實力,但在當時的朝廷已經和列強開戰的情況下,無異於是種賣國行為。即使儲存了實力又能怎麼樣呢?這樣的自私自利,列強還能看得起中中國人嗎?還有戰後的《辛丑條約》,需要全中國人民來償還。這些互保的利益根本不是國家和地方的利益,而是私利。這些人的行為就是賣國。

    東南互保使得政治上的滿漢一體局面徹底瓦解,清廷顏面掃地,對漢族封疆大吏的控制在逐步減弱,作為統一國家的中央權力在逐步削弱。在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開始從地方勢力中崛起成為一段時間內近代歷史舞臺的主角。而面對清廷勢力的孱弱,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

  • 2 # 山海仁愛

    在京、津義和團和清軍反帝鬥爭的鼓舞下,北部中國的反帝鬥爭日趨高漲,發展迅猛。山東、山西、河南、內蒙古及東北地區的軍民反帝鬥爭在北方的迅速發展,使上海等地的帝國主義分子驚恐異常,他們擔心義和團運動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破壞他們的既得利益和特權。英國當時在中國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和經濟利益,投資多,貿易量大,並以長江流域為勢力範圍,因而英國對義和團的發展非常關注。但英國公使竇納樂和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被圍困在北京,與外界訊息隔絕,於是英國在上海的代理總領事霍必瀾在江海關稅務司英中國人安格聯的支援下,主動承擔起保護英國權益的任務。1900年6月14日,當八國聯軍開始向北京進發的時候,霍必瀾電告英國外交大臣索爾茲伯裡說,北方的訊息越來越壞,長江流域的任何騷亂必將給英國帶來巨大損失,他建議,“我們應當立即與漢口及南京的總督達成一項諒解。我們完全相信:如果他們可以指望得到女王陛下政府的有效支援,他們將在所轄區內盡力維護和平”。並建議英國給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海軍支援。第二天,索爾茲伯裡覆電霍必瀾,授權他“通知駐南京的總督,如果他採取維護秩序的措施,他將得到女王陛下軍艦的支援”,同時,給湖廣總督張之洞“一項同樣的保證”。顯然,英國是想通過劉坤一、張之洞加強對長江流域的控制。劉坤一、張之洞本來就竭力要求慈禧太后“明降諭旨,力剿邪匪”,此時,得到英國這樣的承諾,便立即電告清政府駐英公使,要他向英國政府保證,將“不惜代價,採取有力措施”,但張之洞不願接受英國的海軍保護。

    主要內容為,“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但是對於有些條款,列強存在爭執。他們以訂約必須事先由清政府授權為理由,沒有簽字。但第二天,美國駐上海總領事代表各國領事致函餘聯沅,宣佈如果劉坤一和張之洞能維持地方治安,保護外中國人的利益,西方各國無意在長江流域採取任何行動。餘聯沅保證維護秩序,保護洋人的生命財產。西方各國宣佈不向長江進兵,不在上海登陸。雙方都承擔了責任,這就是所謂的“東南互保”。英國本想單獨與劉坤一和張之洞實現互保,但由於形勢的變化,列強都參加到互保中來。不久,清政府宣戰的詔書到達上海,劉坤一和張之洞扣押詔書,防止擴散,同時向各國領事保證,無論情況如何,仍照商定的辦理。張之洞甚至聲稱詔書是偽造的,他絕不執行。《互保章程》雖然沒有簽字,但劉坤一和張之洞在以後的各種場合中,仍然把它當作已經簽字的正式檔案,繼續大力貫徹執行。互保的局面維持下來。東南互保的作用是限制了義和團運動在長江流域的發展,便利了帝國主義在北方對義和團的進攻,加深了滿漢統治階級的矛盾,進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統治。

    東南互保的範圍,原來只限於兩江和湖廣總督管轄的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和安徽五省。浙江也要求按互保章程辦理。福建地方當局也和西方列強訂立《福建互保章程》,其辦法和東南互保章程不謀而合。廣東也宣佈列入互保範圍之內。山東巡撫袁世凱曾表示和劉坤一、張之洞採取相同立場,這樣山東也算是加入互保的地區。此外,四川和陝西的地方當局也都支援東南互保,儘管他們沒有正式宣佈加入。英國對這個列強都參加的互保很不滿意,旋即英軍在上海登陸。隨後法國、德國、日本軍隊紛紛在上海登陸,使英國樹立在長江流域的特殊地位的企圖遭到挫折。英國為了保持它在長江流域的地位,積極籠絡張之洞,並給劉坤一和張之洞支援。義和團運動期間,唐才常為首的自立軍企圖在長江流域聯合會黨起事,擁立光緒復辟。他們還同霍必瀾聯絡,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援。霍必瀾堅決表示,英國不同意自立軍在長江流域採取行動,自立軍領導人最終沒能得到英國的支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漢口的英國領事幫助張之洞逮捕自立軍首領唐才常等20多人,加以殺害。英國還給張之洞提供貸款,幫助他解決軍餉困難。

    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雖然文章看了會讓人沉迷,但是別忘了準時吃飯,抱著手機吃飯實在是個不好的習慣,總之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的同學,別忘了關注小編,小編每日都會發文哦!

  • 3 # 鐵木真165163663

    我想東南歷史上互保的意義在於保護了東南絕大多數人民的財產安全,保護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工業產業的穩定發展,免遭受八國聯軍的破壞與侵害,讓老百姓免遭受八國聯軍的搶劫,為東南地方維護了一方產業基地的安寧,為大清帝國的續命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東南互保協定是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北方的時候做出艱難的決定,也是東南各路總督做出最艱難的抉擇。這段歷史是讓人難以回憶的歷史,也是讓中中國人回想起來就感到恥辱的一段歷史。東南互保協定,發生在義和團時期,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運動,這場運動給中中國人民帶來的不僅是國土淪喪,也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在這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浩劫當中,大清王朝的統治者,慈禧太后不知量力向八國宣戰。結果造成了北方地區森林土壤百姓流離失所,給中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中國的國土淪喪,帶來的嚴重的後果。面對著八國聯軍來勢洶洶,義和團,還有北方的滿清軍隊,根本無力抵擋住八國聯軍列強的軍隊,在八國聯軍的面前,可以說不堪一擊,雖然頑強抵抗,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東南沿海各地總督為了保全東南沿海這塊聖地不再遭受八國聯軍的侵害只能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協定,不參與慈禧太后與八國聯軍的戰爭,這也是無奈之舉,誰叫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軍隊不堪一擊。東南互保協定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的強大與每一位人民息息相關,國家的命運與前途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落後就要捱打,東南互保協定雖然是東南總督與列強簽訂了協議,有違抗慈禧太后的命令,但是也是為了保全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勉遭受生靈塗炭的最好結果。

  • 4 # 愛分享的窗簾人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 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 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 5 # 歷史小仕女

    “東南互保”是賣國表現?你錯了!

    “東南互保”是指在八國聯軍期間,英、美帝國主義和中國南方諸省簽訂的協議。主要代表人物有劉坤一、張之洞和盛宣懷,在清朝主要領導人向聯軍宣戰後,立即和參戰國達成協議,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挾持下的矯詔,公開違抗上級下達的支援義和團的命令。

    (圖為張之洞)

    很多人都認為東南互保不支援義和團的運動,始終賣國的表現,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東南互保的倡導者張之洞和盛宣懷,他們都是晚清時期重要的洋務派代表人物,是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是斷不可能賣國求榮的。其次,當時的東南是整個中國最為發達先進的地方,比如上海,作為最早的外中國人居住地,通過開放它獲得了極大的繁榮,甚至如今它還是中國第一大城市。最後,當時的義和團,只是一些農民階級自發組織的武裝力量,並沒有成為系統,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綱領,沒有救國的策略,單憑武力何來保衛祖國之稱?

    東南互保的歷史意義在於它使中國當時最富庶繁華的地區沒有飽受戰火的侵擾,使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沒有中斷,儲存了武裝力量,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同時,東南互保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清政府的威信,他們不得已進行改革保證自己的統治。但是,革命速度加快,沒有取得什麼結果,清政府就覆滅了。

  • 6 # 鐵錘妹妹141330022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 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革命勢力得到發展。

  • 7 # 天香引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之間的戰爭,其實只涉及中國很小的一部分,主要發生在直隸省以及周邊的一小部分地區。清軍參戰的部隊,也只限於北方數省的軍隊,而不是全國參戰。這不是一場全國戰爭。

    中國南方的漢人督撫,如李鴻章和張之洞,他們熟悉洋務,相信科學,自然不信義和團的神力。他們常年接觸外中國人,深知同列強開戰的後果,因此都反對清廷利用義和團同列強開戰。列強也知道這一點,英國的主要利益在長江沿岸。在開戰前,英國主動聯絡南方各省的督撫,要求萬一開戰了雙方還能保持和平。南方各省也欣然同意。

    後來慈禧頒佈上諭,要求全國同仇敵愾對抗列強,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拒絕承認這份上諭。李鴻章甚至聲稱這是“亂命”。他們和各國達成協議,他們統治的省份保護各國的使館不受義和團的進攻,同時外國不派軍隊進入這些地區。山東的袁世凱雖然和直隸近在咫尺,卻也堅決反對開戰。他藉口英、德兩國對山東虎視眈眈,回絕了慈禧北上參戰的命令,也避免了在山東同列強發生衝突。因為這些拒絕參戰的省份分佈在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因此這起事件被稱為“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是清朝洋務派的理性選擇。從惡意的角度講,可以理解成是這些省份督撫的自保行為。從善意的角度講,這些督撫是在國家必輸的情況下,盡最大可能減少國家的損失。東南互保,可以減少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不讓這些省份受外中國人侵佔,減小了這些地區被瓜分的風險。萬一北京陷落,還可以把慈禧太后或者光緒皇帝轉移到南方,有了迴轉的空間。

    歷史的實際程序也證明了,東南互保比不互保對清廷的好處更大。東南各省在戰後清廷恢復運轉上出了很大的力氣,說明這些人還是在為朝廷著想而非私慾。慈禧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在戰後並沒有懲治這些督撫——雖然地方督撫權力膨脹,但戰後的慈禧仍舊有能力調動他們,貶斥一些人還是辦得到的——相反,慈禧還重用了不少人。

    “東南互保”是地方省份給朝廷的重要訊號,潛臺詞是“朝廷你要是再治理不好國家,我們就不陪你玩下去了”。

  • 8 # 一點檔案

    你好,我是影視界的扛把子

    首先,”東南互保”是這樣的:

    事情經過:在清室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 兩江總督劉坤一、 湖廣總督 張之洞、 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儲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 俄羅斯帝國、 奧匈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十一國同時宣戰。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李鴻章 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隨後,劉坤一、張之洞、 李鴻章、 閩浙總督許應騤、 山東巡撫袁世凱、 浙江巡撫劉樹棠、 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往後李鴻章北上議和,由德壽署理 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稱東南互保,另外 陝西巡撫端方、 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援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帝敕令是拳民脅持下的“矯詔、亂命”,“亂命”一詞是李鴻章精心選擇的政治術語,李鴻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故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在東南各行省違抗“支援義和團”的命令,以為“亂民不可用、 邪術不可信, 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 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最終影響: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 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 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歷史意義:對於“東南互保”的性質,傳統老觀點認為,張之洞一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洋人勾結,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這是一種賣國行徑;而現代則有其它觀點認為,在當時之條件下,張之洞等人的行為起到了保境安民,為國家儲存實力之作用。

  • 9 # 莫離不棄123

    東南互保是南方各省為保護中國的最大利益,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作出的明智選擇,南方各省官員“保中華不保大清”與滿清朝廷“保大清不保中華”構成鮮明對比,這是一次中華進步勢力對滿清腐朽統治的顛覆,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有巨大的意義:1、確保了大半個中國的穩定,有效的維護了南方經濟發展成果,為中國近代發展奠定了寶貴的經濟基礎;2、確保了當時南方地區向西方學習的進步思想萌芽,而不是倒退到滿清閉關鎖國盲目排外的黑暗狀態,南方各省督撫都是留洋學生的最大資助者,為中國的現代化進步和此後的民族革命準備了人才基礎。總而言之,其確保了中國近代進步發展沒有徹底被滿清政府葬送。所以我想說,東南互保其實是一次愛國的不抵抗,其進步意義應得到我們每個愛中華的人肯定,當然也必然會受到”保大清”者的頑固詆譭

  • 10 # 猴軍集

    東南互保最大的意義是撕下了大清最後的遮羞布,讓中中國人看到滿清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敲響了滿清倒臺的序幕,其意義不比辛亥革命低,可以這樣說,沒有東南互保,袁世凱不敢這麼快逼宣統退位,辛亥革命就不可能成功。

  • 11 # 請喊我小馬Horse

    說到東南互保,就不得不提清末的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先從義和團運動說起,義和團,是清朝末年流傳於山東、河北等地的民間團體組織又稱義和拳,義和團本來是一個,類似於白蓮教一樣的組織,據傳說義和團本就是白蓮教的一個分支,白蓮教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在歷史上專門反清的一個教派像什麼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都屬於白蓮教的分支,江湖上還流傳這這樣也一句話叫:紅花青葉白蓮藕,三教九流是一家,說的就是紅花會,也就是洪門天地會,還有青幫和白蓮教,三家最初的目地都是反清復明,所以說義和團最初也是一個以反清為總之的祕密社團。

    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通過武力大肆掠奪中國妄圖把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在經過幾次戰爭的失敗後,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百姓生活貧苦,遭受洋人與清政府的雙重壓迫和剝削,這就是義和團成立的背景,義和團成立之初本是一個地方老百姓為了,自保的民間社團組織,後來由於清政府的壓迫與剝削髮動了多次起義但都失敗,被鎮壓。後來義和團打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只反洋人不反朝統。

    當時清朝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席那就是,清朝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老百姓怕朝統。清朝政府想通過義和團來打壓洋人勢力,所以義和團得到了當時慈禧太后的支援。就在這種背景下義和團運動爆發,義和團成員開始衝擊租界,燒燬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西方列強向清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取締義和團,抗議無果後,西方列強以此為藉口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這就是東南互保產生的背景。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郵政大臣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臺餘聯沅出面,1900年6月,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東南督撫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

    滿清朝統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援義和團的命令。

    東南互保是為了防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方各省擴充套件,同時也是為了防止西方列強以此藉口進攻南方各省。東南各省督撫為求自保避免戰爭的產物,是東南督撫同帝國主義既妥協又矛盾的產物,也是東南督撫與清廷之向心和離心兩個合力的產物。 東南互保的簽訂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免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

    東南互保事件達成後,東南督撫利用它,作為對付外人的良好武器,成功的阻止了列強的登陸,維護了山東、直隸以外地區的穩定。 互保運動雖然為大清帝國維持了半壁江山,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也正因為東南督撫的避戰互保才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加速了清廷的“西狩”。清廷“西狩”之後,中央權威喪失殆盡,致以後地方權力愈加膨脹,終成尾大不掉的半獨立局面。

    清廷武衛諸軍也在義和團運動與抗擊八國聯軍中消耗殆盡,而山東巡撫袁世凱率領的最精銳的武衛右軍,因參加互保運動,故而儲存完整。此後,清廷為了緩和統治危機,進行了改革,反而壯大了袁世凱的勢力,加速了自己的滅亡。各省因為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各省開始編練新軍,此舉也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東南互保的歷史意義就在於,它的簽訂保全了處山東,河北之外的全國大部分地區免受戰亂的破化,同時分化了清王朝對各省的統治力,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是地方督撫開始從封疆大吏向割據軍閥發生轉變。

  • 12 # 小王老實說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 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對於“東南互保”的性質,傳統老觀點認為,張之洞一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洋人勾結,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這是一種賣國行徑;而現代則有其它觀點認為,在當時之條件下,張之洞等人的行為起到了保境安民,為國家儲存實力之作用。

    雷頤:如此“怪象”充分說明清政府中央控制力的迅速減弱,因為在如此重大問題上,地方大臣竟敢而且能夠聯手抗衡朝廷。然而,正因為他們使渾身解數抗衡朝廷幾近瘋狂的決策而“東南互保”,使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為數不多的新式工商業最集中之區局面大體平靜,免於戰火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同時也阻止了列強勢力在長江流域更迅速、更強烈的深入。

    王爾敏:庚子五月,拳亂起於近畿,仇洋殺教,圍攻使館,以致釀成巨釁,東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於兵禍,保全半壁河山,實由於各督撫應付得力,其重要關鍵,則在南省立約互保的成功。

    戴玄之:庚子拳亂,實近代史上一大奇蹟,由於東南互保,始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倖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於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

    吳文星:東南互保訂約運動的倡行,是當時上海中外官紳盛宣懷、沈瑜慶、湯壽潛、蔡鈞、沈曾植、餘聯沅、何嗣焜、福開森(J. C. Ferguson)、汪康年、趙鳳昌等在盛宣懷的領導下,欲使張(之洞)、劉(坤一)等以實力鎮壓叛亂,維持地方秩序,向洋人承諾保護教堂,拒阻洋兵入侵東南各省之作為合理合法化的活動。

    王樹增:在大清帝國曆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開指責朝廷的聖旨是錯誤的,並且明確表示堅決不予執行,這是帝國曆史上無前例的一次大意外。 這個意外至少可以說明:在洋人們以軍艦大炮開路,同時裹挾著工業製品、科技成果、貿易觀念以及社會文明等等附屬物強行進入中華帝國的同時,也為這個古老的帝國帶來了近代歐洲的政治風格。這種風格隨著商品貿易和經濟生活的日益活躍而悄悄地改變著帝國某些官員的思維方式,從而風蝕岩石般緩慢但卻是無法逆轉地影響了這個帝國的政治格局和統治模式。 它標誌著在封建帝國內具有近代政治意識的官員第一次在國家政治事務中顯示出鮮明的獨立性和抗爭性。

  • 13 # 滬上聊歷史

    “東南互保”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不應該過分誇大起作用,但也要認清積極的意義。對於“東南互保”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意義,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多持批評意見,80年代之後,積極的評價開始增多。

    先理解清楚整個事件過程,然後再談他的意義。

    1、慈禧太后、趙鳳昌和盛宣懷、英國駐上海代理總領事華侖

    慈禧太后做的事情大家都熟悉了。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慈禧軟禁;列強對此表示不滿,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強烈反彈。她深感自己的統治地位受到威脅,就心生殆計,利用義和團和列強的矛盾,使兩者相鬥,到達消滅義和團和報復列強的目的。這樣做既能發洩自己的內心的不滿又能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不顧清朝的實際情況,悍然於1900年6月21日釋出宣戰上諭,向十一國列強宣戰。

    趙鳳昌的主要事蹟。趙鳳昌不是身居要職的人,但是在當時比較有名氣,類似於掮客,活動於社會上層,為人比較精靈,富有策略。他看到:黃浦江上停滿了各國的兵艦,準備駛向

    各沿海、沿江的城市。他認為如果這些軍艦一旦於地方上官府衝突起來,國家就會立馬陷入混亂。於是他就和何梅生(張樹聲幕僚),他們最初的想法是:

    “讓各地督撫聯合“ 意欲與西摩商 , 各國兵 艦勿 入長江 內地 , 在各省各埠之僑商教士 , 由各 省督撫聯合立 約 負責保護 ; 上 海租界 保護 , 外人任之 ; 華界保護 , 華官任之 。 總 以租界內無一 華兵 , 租界外無一外兵 , 力杜衝突 。 雖 各擔責任 , 而仍互相保護 , 東南各省一律合訂中外互保之約 。 ”

    這成了後來“東南互保”的雛形。他們考量到自己的影響力有限,需要找一個更有說服力的人,即“任樞紐之 人”來辦這件事 。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的買辦盛宣懷。事情的干係太大,盛宣懷心裡有顧慮,怕擔責任。趙鳳昌又出主意說:

    “ 可 由各省 督撫派 候補 道員來滬 , 隨 滬道透與各國駐 滬 領事簽字 。 公 (盛 ) 不 過暫為樞紐 , 非負責之 人 , 身 已凌空 , 後 來 自免 關係 。 ”

    這是高明的一招,盛宣懷既做了實事又免去了責任。此後,盛宣懷分別電報給沿江海各 位督撫 ,告訴他們事情。當然, 重點物件是兩江總督劉 坤 一 、 湖廣總督張之 洞。

    除了發電報之外,他們還派 人去當面述說緣由, 派去南京的是沈瑜 慶 ( 沈葆禎之子 ) , 去武漢的是沈曾植 、張 謄 。 條約具體內容是盛宣 懷草擬 ,後來趙鳳昌又增加漢 口 租 界和各口岸兩條 , 一共十條 。

    英國駐上海代理總領事華侖。1900年6月14日, 英國駐上海代理總領事華侖電告英國外交大臣沙斯伯理說 , 中國北方的局勢越來越嚴重了, 長江流域如果突發事件,將會影響英國的巨大利益。 他建議應該立刻跟兩江總督和湖廣總督取得聯絡,爭取他們的”有效幫助“,保護僑商、僑民。沙斯伯理得到電報後,6月16日即回覆同意了他的建議。華侖通知劉坤一說“ 假若他採取了維持秩序 的方法 , 他將要受到帝國海軍的協助 ”,張之洞也獲得同樣的資訊 。

    張、劉對此十分同意。隨後,李鴻章、袁世凱相繼加入,於是就有了近代史上所謂的”東南互保“。這大概就是當時幾方的具體情況。

    2、歷史意義

    從此,清朝名存實亡。”東南互保“是慈禧愚昧政策鬧劇下的一場自救。這幾位都督是精通官場的各種狀況,已經洞悉了慈禧的用意,知道宣戰是昏招,會把當時的清政府和中國都置於危險的境界,所以才有了李鴻章那封“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的電報。後來,他們用自己的力量,通過慈禧的親信榮祿,影響中央,果不其然, 6 月2 6日軍機處便寄各省 督撫電旨中道 : “爾各省督撫度勢量力 , 不欲輕構外釁 , 誠老成謀國之道 ”。

    然而,地方政府越過朝廷,直接和外國談判,已經有了獨立的事實。說明了清政府已經尾大不掉,其統治已經名不符其實了。雖然,隨後慈禧加快培養滿族勢力,大局已成,改變不了了。

    漢族實力正式崛起,軍閥割據的濫觴。從曾國藩訓練團練開始,代表漢族的勢力開始興起,到了“東南互保”時,封疆大吏已經做出了“抗旨”的行為。漢族的勢力已經正式了崛起了。尤其是各個總督與背後的列強直接聯絡,成了他們的利益代表人。袁世凱等後期的割據軍閥也形成氣候了。

    保護東南的經濟和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中國的後期的繼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東南富庶之地,中國當時的工商業基礎大部分都在這裡。如果發動戰爭將是不可想象的後果。“互保”鞏固了當時的商業基礎,並使得進一步發展有了可能。

    儲存了實力,為中國後續的革命打下了基礎。當時的社會情境下,中國還沒有形成拯救中國脫離列強控制的領導力量。立憲的路走不通,資產階級也不行。“東南互保”是相互利用,列強保護他們的在華利益,但是地方督撫何嘗不是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呢。

  • 14 # 螞蟻歷史觀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

    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 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 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拒絕履行清政府下達的命令,稱東南互保。他們把清政府的政令說成是因為受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因此拒不執行。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是使得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相當於清朝中央已經對各省失去了實際控制能力,名存實亡。

    之後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後相繼宣告獨立,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係密切。

  • 15 # 御前帶刀侍衛

    先說結論:東南互保意味著政治層面上自1860年以來的地方化傾向的成型,以及社會層面上士紳勢力正式走上歷史前臺,是之後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近代化歷程的先聲。

    首先說政治層面上的地方化傾向成型。1860年對於清王朝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先後的爆發太平天國叛亂、第二次鴉片戰爭、西北迴亂造成了全國性的大崩潰,清政府的中央權力已經完全無法控制局面,為了穩定局勢,清王朝只能將權力下移給地方重臣,正是在這一前提下,地方團練興起,曾國藩等人的崛起同時意味中國權力地方化趨勢的開始。

    等到叛亂平定,以慈禧、恭親王等人為核心的清朝上層統治者重回北京,他們的統治戰略已經與傳統王朝有了很大不同,隨著地方重臣權力增大,過去單純以中央控制地方進行管理的統治方式被中央-地方二元合作的新模式取代,地方雖然仍然受到地方的制約,但是權力逐步增大。由於清王朝自身中央機構的腐朽,甚至可以說,以地方為改革重心的權力地方化傾向的開始也就是中國近代化程序的開始。

    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等人的行動尚且要受到中央保守勢力的限制,但是東南互保則代表地方化趨勢已經發展成熟,其中東南互保的關鍵人物張謇的言論最能體現這一傾向:“愛國者,不如愛其所生省份之親,人情所趨,未可知何也。”這種地方化趨勢的成型,為之後的變革中地方自治推行改革的模式奠定了基礎,以一種更具活力的模式推動了近代化。

    之後來說社會層面上的紳權擴張。1860年之後清政府開始了洋務運動,我們需要看到,這一運動的主導者依然是地方上的官僚,對於整個地方社會的動員力十分匱乏,尤其是佔有大量社會財富的鄉紳並沒有參與其中。整個洋務運動三十年,官方所投資費用僅為一億元,而所吸收的民間資本更是隻有600萬元,總量僅僅為甲午賠款的一成。(資料見黃如桐:《試論洋務派企業的性質和作用》)

    而東南互保得以實現的基礎便在於,隨著近代化的推進,以士紳為代表的民間力量逐步壯大,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在鄉村維持秩序,他們即將代替傳統的官僚,成為改革的中堅力量,他們在之後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紳權擴張的起點便是東南互保。

    正是在地方化成熟的情況下,地方上的士紳開始進入城市,轉變為商紳、學紳,從商業、資本等多個方面推動了近代化程序。清末新政十年,投資總額很快便超過了洋務運動三十年之總和,其中將近76.3%來自於民間資本。(資料見林增平:《論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清末立憲派》)以上海為例,其總人口數在清末新政的十年間從50萬增長至300萬,可見來自民間的士紳階層對於改革的推動力量。

    士紳階層在政治層面上的推動是以辛亥革命為標誌的。在此之前說先要提到清末新政中設立的諮議局,諮議局本身是仿照西方設立的地方議會,對地方事務具有高度自治權,可以說是清末地方化的政治產物,而其中全國21省1643名議員中,士紳佔到了將近八成,(資料見張朋園:《民主政治的嘗試——清季諮議局議員的選舉及其出身之分析》)可以說以士紳為主體的諮議局是士紳參與政治的重要方式。

    首先,導致辛亥革命發生的四川保路運動便是以士紳為主體的地方諮議局推動的,而武昌起義之後不久,革命黨被遭到了馮國璋的打擊,軍事上形勢極其不利,然而正是在這一情況下,全國大多數省份紛紛獨立,其中最早獨立的12個省份中有諮議局推動的便有10個,可以說士紳階層的支援是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東南互保從政治角度而言是1860年權力地方化傾向達到成熟的標誌,從社會角度而言又是士紳走向歷史前臺推行改革的起點,為之後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 16 # 尤拉不會微積分

    東南互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創舉,但是東南互保雖說是一項創舉‚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

    首先東南督撫們將東南互保作為對付列強的武器‚維護了江南地區的穩定‚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帝國主義也利用它‚保障了自己在東南的權益‚且能夠全力對付清廷中樞與義和團‚從而加快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加速了清廷的崩潰。

    東南互保的意義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維護了江南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力量

    東南互保使東南地區避免了兵禍,東南各省的社會經濟非但未受破壞‚反而還有很大的發展。互保期間‚江南地區還興建了許多新的近代企業。如年祝大椿與人合資開辦了華興麵粉廠‚股本高達萬元再如民族資本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無錫開辦了保興麵粉廠。

    但是《辛丑條約》簽訂後‚北方各省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實際上這些省應該出的賠款‚仍須東南各省來負擔‚這樣“東南財賦‚全國第一”‚東南人民受到的迫害是非常重的。此後‚因賠款分攤、丁糧加派和舊稅愈重、新稅愈多‚抗捐抗稅的鬥爭成為民變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促使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為後來武昌起義的猛烈一擊準備了某種現實的條件

    二.加速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維護了列強在中國的權益

    東南互保後‚北方的清廷和義和團再也得不到東南各省的支援。列強就免除了後顧之憂‚可以集中全力對付清廷中樞‚加速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東南互保運動雖然阻止了列強的南下蹂踴‚但也使列強在東南地區的經濟實力未遭損失‚而且有所增長。從洋紗的銷售情況來看,長江下游的蕪湖、九江、嶽州、長沙、宜昌等七口棉紗市場在年至年洋紗的輸入量平均每年為21萬擔,從這可以看出,列強的非法權益是沒有消失的

    三.既維護了清朝的統治,也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東南互保對於清廷統治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東南財賦全國第一‚東南地區的儲存保住了清廷的半壁江山‚“西狩”以後的一切供應‚也主要依靠東南地區。東南保運動雖然為大清帝國維持了半壁江山‚但也正因為東南督撫的避戰互保才一加快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加速了清廷的“西狩”。清廷“西狩”之後‚中央權威喪失殆盡‚致以後地方權力愈加膨脹‚終成尾大不掉的半獨立局面。尤其是除袁世凱外的武衛諸軍在事變中消耗殆盡‚而山東巡撫袁世凱率領的最精銳的武衛右軍‚因參加互保運動‚故而儲存完整。此後‚清廷為了重振民心‚緩和統治危機‚進行了改革。變革非但沒有挽救清廷‚反而壯大了袁世凱的勢力‚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對於於東南互保時的評論‚譭譽參半‚譽之者認為‚保約的訂立是良好的外交成就,貶之者認為劉、張實行的互保‚是一小撮反動的封建地主對帝國主義妥協投降的賣國路線。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都要辯證的來看

  • 17 # 半夏錦年似夏天

    東南互保是南方各省為保護中國的最大利益,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作出的明智選擇,南方各省官員“保中華不保大清”與滿清朝廷“保大清不保中華”構成鮮明對比,這是一次中華進步勢力對滿清腐朽統治的顛覆,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有巨大的意義:

    確保了大半個中國的穩定,有效的維護了南方經濟發展成果,為中國近代發展奠定了寶貴的經濟基礎;

    確保了當時南方地區向西方學習的進步思想萌芽,而不是倒退到滿清閉關鎖國盲目排外的黑暗狀態,南方各省督撫都是留洋學生的最大資助者,為中國的現代化進步和此後的民族革命準備了人才基礎。總而言之,其確保了中國近代進步發展沒有徹底被滿清政府葬送。所以我想說,東南互保其實是一次愛國的不抵抗,其進步意義應得到我們每個愛中華的人肯定,當然也必然會受到”保大清”者的頑固詆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南互保確實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從東南互保條約生效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東南各省已經在事實上脫離了清政府的控制,所謂的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

  • 18 # 小胡的人生百態

    回答啦!東南互保的歷史意義在哪裡回答我個人覺得東南互保代表著清朝對東南各省徹底失去的掌控,地主和名流徹底掌控了東南各個省份,為清朝的滅亡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徹底撕破臉只有一步之遙了。

  • 19 # 有一種沒文化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 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下降。之後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後相繼宣告獨立,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係密切。而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軍閥及各地方長期割據,則是源自強勢人物袁世凱去世後,中央權力出現真空、各地派系擁兵自重,與東南互保並無直接關係。

  • 20 # 寒梅花末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臺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於1900年6月26日,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援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騤簽訂《福建互保協定》。據盛宣懷的《愚齋存稿》記載,《東南互保章程》九條如下: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兩湖總督張,允認真切實保護, 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藉端啟釁 ,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 吳淞及長江各炮臺,各國兵輪不可近臺停泊,及緊對炮臺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臺附 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遊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 。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 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一個錯版一角硬幣,前後面錯開幾十度,值得收藏嗎?